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雨水自动分流站,属于水利工程技术领域,其结构上主要由弃流控制器、主体、旋流过滤腔体、排污执行单元、排污出水口、电动收集执行单元、收集出水口等构成,其中弃流控制器通过电缆与主体连接,主体内分为过滤腔体和外腔体两部分,过滤腔体和外腔体通过法兰和螺栓于顶部定位和紧固,过滤腔体底部和主体下部螺栓紧固,过滤腔体上出口以钢梁螺栓紧固;过滤腔体上部分为机械过滤孔、过滤网。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计精巧、合理,整个雨水收集处理系统紧凑,系统集成和控制一体化自动运行,对于小型区域的雨水收集,配合使用雨量、雨频记忆和水质收集水量,且可与景观用水、循环补水及其它水体补水联动,达到雨水利用最大化。(*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到一种雨水处理
内的装置,尤其涉及到一种雨水自动分流站。技术背景 水是人类最宝贵的资源,但由于人类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导致清洁的水资源日益减少,随着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进程加快,水资源恶化,地下水位下降,城市的用水困难问题也日益严重,我国的600个城市中有300个缺水,严重缺水的有100多个,而且正呈上升趋势,为此,国家花巨资进行南水北调工程,然而只能满足部分地区的用水问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缺水的问题,加之城市化使原有的植被和土壤为不透水地面所代替,大量雨水流失,破化了自然生态水文环境,地下水得不到有效补充,逐年减少,城市的生态环境恶化,土壤中含水量减少,热岛效应加剧,空气干燥,降雨时,由于城市化雨水渗透性不强,雨水加速向城市的河道汇集,洪峰流量建迅速形成,城市排水设施负载加大,水涝灾害频发,雨水作为一种清洁的水源,资源综合利用与控制,在环境与水资源利用、控制方面起到得要作用,对我们的人居环境、水利生态有着深远的意义。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注意收集清洁的雨水,雨水汇集通常采用屋顶、地面道路、绿地、天然山坡等,初期雨水中夹杂着大量污染物、泥沙、杂质,COD高达2000-3000mg/L,SS高达500-800mg/L,色度近100,因此,初期雨水应弃流排放,收集中、后期洁净的雨水,同时将雨水的杂质过滤排除,保证后期储水系统的正常运行,并且保证排水安全,经过处理并蒸发过滤后的清洁雨水可完全达到饮用水的标准,所以雨水完全作为一种清洁的水源来供人们饮用。传统的收集方法有初期雨水弃流装置、截流井、分流井、初期雨水过滤、沉砂池等多样组合作法,弊端在于投入大,施工复杂,占地面积大,管理难度高等,且处理工艺,在高污泥负荷的情况运行会出现膨胀现象,使得泥不难于分离导致系统不能正常运行、出水不达标,且活性污泥工艺的活性污泥浓度一般在3000 5000mg/l,对于浓度高于5000mg/l则处理难度较大,且现有系统系统需要新建生化沉淀池,故导致占地面积和土建投资投入较大,且设备臃肿,体积庞大等弊端,不利于雨水资源利用事业的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雨水自动分流站,该装置投入成本低,操作管理简便,施工方便,占地面积小,设计精巧,集成控制,运行安全可靠,可采用地面式或地埋式灵活安装,适用中小型雨水资源利用,也可设计选用于城镇或工厂大型系统。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雨水自动分流站,其结构上主要由弃流控制器、主体、旋流过滤腔体、排污执行单元、排污出水口、电动收集执行单元、收集出水口、水质电导率传感器、进水口、雨量传感器、降雨频率记忆器、溢流口等构成,其中弃流控制器通过电缆与主体连接,主体内分为过滤腔体和外腔体两部分,过滤腔体和外腔体通过法兰和螺栓于顶部定位和紧固,过滤腔体底部和主体下部螺栓紧固,过滤腔体上出口以钢梁螺栓紧固;过滤腔体上部分为机械过滤孔、过滤网,下部分为锥形旋流腔,进水口、收集出水口位于过主体的两侧,溢流口位于主体一侧,溢流口高于进水口和收集出水口,进水口直接由弧形斜管向下连通到过滤腔体下部的锥形旋流腔部分,溢流口也联接到过滤腔体内部,过滤腔体底部连接到排污执行单元并直通排污口,进水口、溢流口与过滤腔体间均采用法兰螺栓紧固连接,雨量传感器装在露天雨水接受点,根椐应用工程现场设置安装,降雨频率记忆器设置于PLC集成控制部分内。所述的弃流控制器,其结构由雨水电磁阀、电导水质仪、开关电源、报警器、雨水感应器、指示灯、PLC控制器、断路器、接触器、热继电器、显示屏、转换开关构成,其中PLC控制器通过RS-485通信网络与人机界面连接,PLC控制器分别与热继电器、接触器、断路器串联后再并联于电路中,雨水电磁阀分别与接触器、开关电源串联后与主电路并联,电导水质仪通过断路器与主电路并联,若干个接触器分别与PLC控制器通过线缆连接,其用来接收雨水收集传感器、水质在线监测传感器、雨频记忆传感器、电动排污执行单元、电动收集 执行单元、贮存水位传感器发出的信号,并作出相应的反应,贮存水位传感器设置于蓄水池(箱)内。所述的PLC控制器,其采用西门子CPU 226CN AC/DC控制器,设置有24输入/16输出,输入端引脚O. 2,0. 3,0. 4,0. 5,1. 0,1. 1、1. 5,1. 6通过电缆和转换开关串联后并联于主电路,输入端引脚O. 6,0. 7,1. 2,1. 7通过电缆和热继电器串联后并联与主电路,输入端引脚I. 3、1. 4及2. 0,2. I分别通过电缆与雨水收集电动阀及排污电动阀的控制按键串联后并联于主电路,输入引脚2. 2及2. 3,2. 4,2. 5,2. 6分别通过导线与蓄水池信号及雨水感应器上的不同液位按键串联后并联主电路;输出端的引脚O. 0,0. 1,0. 3,0. 5分别通过电缆与接触器、热继电器串联后通过电缆并联于主电路,引脚O. 2,0. 4分别通过电缆与接触器30串联后通过电缆并联于引脚O. 3,0. 5的引出电缆上,引脚O. 6通过电缆与接触器串联后与主电路并联,引脚O. 7与回流井超高报警器串联后并联于主电路,检修插座、电源指示灯与主电路并联,另一端与输出端的引脚L1、1L、2L、3L连接,输出引脚LI通过电缆与显示屏串联后并联于主电路。所述的显示屏,其设置有电流输出接口、温度输入接口、信号输入接口,且温度输入接口、信号输入接口设置有信号指示灯。所述的雨水感应器、液位信号单元,其分别通过元器件与PLC控制器连接,其中雨水感应器,设置有30mm-90mm不同液位型号,雨水感应器、液位信号单元,起到控制一号泵、二号泵、雨水收集电动阀、排污电动阀的作用。所述的旋流过滤腔体,上部分设置有机械过滤孔、过滤网,下部分为锥形旋流腔,形状为漏斗形,雨水可通过重力旋流沉砂后利用连通器原理自然溢位到过滤腔过滤部分,雨水再通过过滤孔和过滤网初过滤后进入外腔体。所述的外腔体,其内设置有微渗透层和微渗夹层腔,微渗夹层腔内填充有砂类填料。优选地,当设备底部需填埋于地下时,雨水收集自动分流站下部内设置的渗滤腔可将管道内积留雨水渗漏至地下。所述的水质电导率传感器,用来对水质进行在线监测,当设定流量已过,而水质浊度、悬浮物超过设定值时,信号由水质电导率传感器传送到配电控制箱,打开排污阀;初期较差的雨水和质量高于水的固体物质留入底部并随排污口排掉。参见附图3,雨水收集自动分流站应用于整个雨水收集处理系统内的初期雨水弃流、分流和初期过滤处理,整个系统主要由雨水收集自动分流站、雨水调蓄、深度处理、储水控制和PLC控制器部分构成,雨水收集自动分流站的收集出水口通过管道法兰与蓄水池连接,雨水经散流槽散流入蓄水池,蓄水池外连接有增压泵、混凝加药设备、过滤器,增压泵、混凝加药设备、过滤器顺序串联连接,过滤器通过阀门连接至清水池,清水池连接有储水自洁器,雨水收集自动分流站上的排污口连接排污管道,蓄水池通过排污阀门与排污管道连通,可直接将蓄水池内积污雨水排出,雨水收集自动分流站可与蓄水池、清水池内水位传感器联动,并采用PLC控制器对全程设备进行统一控制。本技术的工作原理是当初期较差的雨水从进水口进入设备时,流入过滤腔 体内的底部锥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雨水自动分流站,结构上主要由弃流控制器[20]、主体、旋流过滤腔体[9]、排污执行单元[5]、排污出水口[2]、电动收集执行单元[6]、收集出水口[3]、水质电导率传感器[7]、进水口[1]、雨量传感器、降雨频率记忆器、溢流口[4]构成,其特征在于:其中弃流控制器[20]通过电缆与主体连接,主体内分为过滤腔体[9]和外腔体[8]两部分,过滤腔体[9]和外腔体[8]通过法兰和螺栓于顶部定位和紧固,过滤腔体[9]底部和主体下部螺栓紧固,过滤腔体[9]上出口以钢梁螺栓紧固;过滤腔体[9]上部分为机械过滤孔、过滤网[91],下部分为锥形旋流腔[92],进水口[1]、收集出水口[3]位于过主体的两侧,溢流口[4]位于主体一侧,溢流口[4]高于进水口[1]和收集出水口[3],进水口[1]直接由弧形斜管向下连通到过滤腔体[9]下部的锥形旋流腔[92]部分,溢流口[4]也联接到过滤腔体[9]内部,过滤腔体[9]底部连接到排污执行单元[5]并直通排污口[2],进水口[1]、溢流口[4]与过滤腔体[9]间均采用法兰螺栓紧固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储贻斌,
申请(专利权)人:储贻斌,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