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流浆箱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143446 阅读:2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28 06: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流浆箱装置,包括进浆总管、布浆元件、堰池、闸板、唇口区,堰池内设置有匀浆辊,闸板由相对设置的上闸板和下闸板组成,下闸板为固定闸板,固定于流浆箱的底板上;上闸板为上下移动的活动闸板;所述上闸板的下端部、下闸板的上端部,面对唇口区方向呈扩散倾斜结构。闸板使浆流通过闸板的流道是渐扩形,不会出现闸板后由于突扩产生大的旋涡,同时,闸板形成的流道位于堰池的中间,而不是底部,因而既不会在闸板进浆侧产生死角,又不会在闸板出浆侧产生大的漩涡,达到通过闸板改变流道的几何形状和尺寸,使浆流在减速、加速与转向过程中均匀混合,消除横流,横向均匀分布的目的,并在这一过程中完成对浆流的匀整要求。(*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制浆造纸
,特别涉及一种流浆箱装置
技术介绍
闸板是流浆箱中一种比较简单的消能整流元件,结构简单、制造容易、操作维护方面,通常安装在匀浆辊之间,一方面通过改变流道的几何形状和尺寸,使浆流在减速、加速与转向过程中均匀混合;另一方面增加浆流的流阻,使浆流通过闸板间的流道时,其能量重新分布、转换,并在这一过程中完成对浆流的匀整要求。现有的技术中,如图I所示,从进浆总管I来的浆流,经过布浆元件2和消能匀浆辊3,在闸板5前突然缩小,进入闸板5与底板6之间流道,沿着浆流的方向,流道的尺寸的越来越小,直到突然扩大。这种突缩-渐缩-突扩的方式会在突扩过程中产生较大的旋涡,而且这种旋涡后面的整流匀浆辊无法消除,涡流会从唇口直接喷到网上,从而会在纸上产·生云彩花。美国专利US5277765和US5423948公布了一种带闸板的流浆箱装置,解决了上述问题,如图2所示,闸板5与底板6之间的流道是逐渐扩大的,也就是说经过布浆元件2和消能匀浆辊3的浆流,进入闸板5与底板6之间流道,沿着浆流的方向,流道的尺寸的越来越大,直到进一步扩大进入堰池。这种突缩-渐扩的方式避免了由于突扩过程产生较大的旋涡,同时浆流在经过闸板5与底板6之间渐扩流道过程中,会产生小规模的湍流,有利于纤维的均匀分散和浆料的均匀分布。但上述专利,闸板5入底板6形成的流道位于流浆箱堰池4的底部,这样就存在几个问题,一、在闸板5的进浆侧堰池液面附近的位置形成死角(如图2中所示“A”),此处浆流缓慢,容易引起浆料的絮聚;二、在闸板5的出浆侧堰池4液面附近的位置浆流也很缓慢(如图2中所示“B”),此处浆流缓慢与快速通过闸板5来的浆流形成较大的速差,这种速差会在闸板出浆侧附近形成漩涡,这种漩涡尺寸比较大,会影响纸张的成形和横幅定量分布;三、流浆箱的堰池4底部的浆料通过位于底部的闸板5流道直接通过整流匀浆辊7进入唇口区8,不会与堰池4上部的浆料产生均匀混合,这同样影响了纸张成型和纸料的分布。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和不足,提供一种造纸机流浆箱,解决现有技术浆料通过闸板后由于突扩产生大的旋涡的技术问题,使浆料在减速、加速与转向过程中均匀混合。本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流浆箱装置,包括进浆总管、布浆元件、堰池、闸板、唇口区,堰池内设置有匀浆辊,所述闸板设置于堰池的中部,所述闸板由相对设置的上闸板和下闸板组成,下闸板为固定闸板,固定于流浆箱的底板上;上闸板为上下移动的活动闸板;所述上闸板的下端部、下闸板的上端部,面对唇口区方向呈扩散倾斜结构。所述上闸板的下端部、下闸板的上端部,面对唇口区方向呈扩散倾斜结构,其倾斜角度与水平面形成的倾斜角为40° 60°。所述进浆总管为方锥总管或者圆锥总管。 所述布浆元件为孔板、阶梯扩散器或者管束中的一种。所述匀浆辊为一根整流匀浆辊,设置于堰池内闸板与唇口区之间。所述匀浆辊还可以包括一根消能匀浆辊和一根整流匀浆辊,分别设置在堰池内闸板的两侧。所述下闸板的高度等于堰池液位的三分之一。所述上闸板与下闸板的厚度相同。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技术的闸板由相对设置的上闸板和下闸板组成,下闸板为固定闸板,固定于流浆箱的底板上,上闸板的下端部、下闸板的上端部,面对唇口区方向呈扩散倾斜结构,上闸板为上下移动的活动闸板;这种结构的闸板使浆流通过闸板的流道是渐扩形,不会出现闸板后由于突扩产生大的旋涡,同时,闸板形成的流道位于堰池的中间,而不是底部,因而既不会在闸板进浆侧产生死角,又不会在闸板出浆侧产生大的漩涡,从而达到通过闸板改变流道的几何形状和尺寸,使浆流在减速、加速与转向过程中均匀混合,消除横流,横向均匀分布的目的,并在这一过程中完成对浆流的匀整要求。本技术技术手段简便易行,构思巧妙地解决了浆流流过闸板后由于突扩产生大旋涡的技术问题。附图说明图I是现有的带闸板流浆箱结构示意图;图中进浆总管I、布浆元件2、消能匀浆辊3、堰池4、闸板5、流浆箱底板6、整流匀浆辊7、唇口区8、唇板调节装置9。图2是现有US5277765专利流浆箱结构示意图;图中进浆总管I、布浆元件2、消能匀浆辊3、堰池4、闸板5、流浆箱底板6、整流匀浆辊7、唇口区8、唇板调节装置9、死角区A、漩涡区B。图3是本专利技术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闸板5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具体详细描述,但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对于未特别注明的工艺参数,可参照常规技术进行。实施例如图3、4所示,本技术流浆箱装置,包括进浆总管I、布浆元件2、堰池4、闸板5、唇口区8,堰池4内设置有匀浆辊,所述闸板5设置于堰池4的中部,所述闸板5由相对设置的上闸板5A和下闸板5B组成,下闸板5B为固定闸板,固定于流浆箱的底板6上;上闸板5A为上下移动的活动闸板;所述上闸板5A的下端部、下闸板5B的上端部,面对唇口区8方向呈扩散倾斜结构,即结构形状相互对称;所述的上闸板5A,上闸板5A、下闸板5B厚度相等,上闸板5A连接丝杆10,通过手轮11上下调节高度。所述上闸板5A的下端部、下闸板5B的上端部,面对唇口区8方向呈扩散倾斜结构,其倾斜角度与水平面形成的倾斜角为40° 60°,本实例中为为55°。所述下闸板5B的高度约等于堰池液位的三分之一,下闸板5B厚度L=20mm 40mm,上闸板5A与下闸板5B厚度相同。闸板5的进衆侧倒角半径r为5mm IOmm,出衆侧的倒角半径R为IOmm 20mm。如图3所示,所述匀浆辊包括一根消能匀浆辊3和一根整流匀浆辊7,分别设置在堰池4内闸板5的两侧。如图5所示,所述进浆总管I为方锥总管或者圆锥总管;所述布浆元件2为孔板、阶梯扩散器或者管束中的一种;阶梯扩散器出来的浆比较均匀稳定,因而布浆元件2的出口可以不用配置消能匀浆辊3。即,当匀浆辊采用一根整流匀浆辊7时,该整流匀浆辊7设 置于堰池4内闸板5与唇口区8之间;当匀浆辊同时采用一根消能匀浆辊3和一根整流匀浆辊7时,分别设置在堰池4内的闸板5两侧(如图3)。从进浆总管I来的浆料与水平面成一定角度通过布浆元件2进入流浆箱堰池4中,在堰池4中经过消能匀浆辊3、闸板5和整流匀浆辊7消能、匀整浆流,分散纤维絮聚,然后进入唇口区8,由唇板调节装置9调整流浆箱横向喷浆厚度后,再从唇口区8喷浆上网。本技术这种结构的闸板5使浆流通过闸板5的流道是渐扩形,不会出现闸板5后由于突扩产生大的旋涡,同时,闸板5形成的流道位于堰池4的中间,而不是底部,因而既不会在闸板4进浆侧产生死角,又不会在闸板5出浆侧产生大的漩涡,从而达到通过闸板5改变流道的几何形状和尺寸,使浆流在减速、加速与转向过程中均匀混合,消除横流,横向均匀分布的目的,并在这一过程中完成对浆流的匀整要求。如上所述便可较好地实现本技术。上述实施例为本技术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技术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权利要求1.一种流浆箱装置,包括进浆总管、布浆元件、堰池、闸板、唇口区,堰池内设置有匀浆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流浆箱装置,包括进浆总管、布浆元件、堰池、闸板、唇口区,堰池内设置有匀浆辊,所述闸板设置于堰池的中部,其特征在于:所述闸板由相对设置的上闸板和下闸板组成,下闸板为固定闸板,固定于流浆箱的底板上;上闸板为上下移动的活动闸板;所述上闸板的下端部、下闸板的上端部,面对唇口区方向呈扩散倾斜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建安张成樊慧明陈克复
申请(专利权)人:华南理工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