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供提花开口传动机构装配用的提花机机身。包括横梁、输入轴、平行的驱动侧墙板与驱动相对侧墙板,以及装于驱动侧墙板的大、小梭口传动轴,装于驱动相对侧墙板的大、小梭口传动轴,驱动侧墙板包括供大、小梭口传动轴穿置的平行的外立板和内立板,驱动相对侧墙板亦包括供另一小梭口传动轴和另一大梭口传动轴穿置的平行的外立板和内立板,驱动侧墙板的外立板和内立板装有的成对轴承用于支承小梭口传动轴和大梭口传动轴,驱动相对侧墙板的外立板和内立板装有的成对轴承用于支承另一小梭口传动轴和另一大梭口传动轴。各传动轴在承受不等的交变负载时,克服了梭口轮轴出现左右摇摆的不合理的工作状况,整机适应高速、高载荷工况。(*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供开口传动机构装配用的提花机机身
本技术涉及一种提花机机身,尤其是涉及一种供开口传动机构装配用的提花机机身,属于机织提花机械
技术介绍
目前市场现有的提花机有多种结构形式。现以链式提花机为例,请参考图I所示,包括底框架I’、安装于底框架I’上的右墙板2’,穿过墙板转动设置的输入轴3’、提刀往复升降机构和传动机构,输入轴3’右端装有右主动链轮4’,传动机构包括装于右墙板2’上的小梭口轮轴5a’、大梭口轮轴6a’和位于右墙板2’外侧的涨紧链轮G’,其中,右主动链轮4’通过一条闭合链条g与小梭口轮轴5a’、大梭口轮轴6a’、涨紧链轮G’同步传动链接,提刀往复升降机构包括上拉杆9’ -3、上拉杆91’ -3、位于小梭口轮轴5a’和大梭口轮轴6a’下 方的提刀架8’、若干条下吊杆9a’和两组提刀,小梭口轮轴5a’的链轮、大梭口轮轴6a’的链轮分别通过上拉杆9’ -3、上拉杆91’ -3连接提刀架8’,提刀架8’下部间隔连接的若干条下吊杆9a’与对应的其中一组提刀组的提刀NF各同向端相连。请结合图2所示,右墙板2’处安装的轴承7’用于支承小梭口轮轴5a’,小梭口轮轴5a’在输入轴3’的动力传递下作同向圆周运动,带动位于右墙板20’两侧、装于小梭口轮轴5a’两端的上拉杆9’ -3、上拉杆9’ -4互为上下往复运动,最终带动提刀架8,与位于右墙板2’内侧的提刀架互为上下往复运动,以实现提花机的开口功能。由于该提花机每侧均为单墙板、单轴承结构,其工作状态为轴承7’安装在右墙板2’上而呈单支撑状态,众所周知,在提花织造过程中,两提刀组所承受的负载各不相同且如终处于变化之中,因此,装于小梭口轮轴5a’两端的上拉杆9’ -3、9’ -4在工作过程中分别受到向下的不等的交变负载F1、交变负载F2,由于轴承V存在着一定的径向及轴向游隙,所以在Fl及F2的作用下,小梭口轮轴5a’必然出现左右摇摆的不合理的工作状况,当游隙过大时则易出现轴承7’内圈与外圈发生撞击的工况,增加了设备的噪音,同时也对其它相关的零部件带来运行不平稳甚至造成不应有的损伤,大大降低了设备的使用寿命,配置该结构的提花机不适宜于在重载、高速工况下运行。事实上,提花机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实现梭口成形的功能,因此右墙板2’的大梭口轮轴6a’、配套轴承,以及左墙板的大梭口轮轴、配套轴承、左墙板的小梭口轮轴、配套轴承亦均存在上述相同的技术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供开口传动机构装配用的提花机机身,经改进后的机身所组装成的提花机完全适应高速、高载荷工况条件。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供开口传动机构装配用的提花机机身,包括横梁、输入轴、平行安装于底框架上的驱动侧墙板和驱动相对侧墙板,以及穿置于驱动侧墙板的小梭口传动轴、大梭口传动轴、穿置于驱动相对侧墙板的小梭口传动轴、大梭口传动轴,横梁固定连接于驱动侧墙板和驱动相对侧墙板上,输入轴可转动地穿置在驱动侧墙板和驱动相对侧墙板上,驱动侧墙板的小梭口传动轴、大梭口传动轴以及驱动相对侧墙板的小梭口传动轴、大梭口传动轴均通过输入轴同步传动连接,所述驱动侧墙板包括平行布置的外立板和内立板,所述驱动侧墙板的小梭口传动轴均由安装于此外立板上的轴承、此内立板上的轴承支承,驱动侧墙板的大梭口传动轴均由安装于此外立板上另一轴承、此内立板上另一轴承支承;所述驱动相对侧墙板包括平行布置的外立板和内立板,所述驱动相对侧墙板的小梭口传动轴均由安装于该外立板上的轴承、该内立板上的轴承支承,驱动相对侧墙板的大梭口传动轴均由安装于该外立板上另一轴承、该内立板上另一轴承支承。上述驱动侧墙板的外立板和驱动侧墙板的内立板由若干条联接杆连接而成,上述驱动相对侧墙板的外立板和驱动相对侧墙板的内立板亦由若干条联接杆连接而成。作为本技术的另一设置,上述驱动侧墙板为安装有两对轴承的中空铸件板整体结构,上述驱动侧墙板的小梭口传动轴由其中一对轴承支承,驱动侧墙板的大梭口传动轴则由另一对轴承支承;上述驱动相对侧墙板为安装有两对轴承的中空铸件板整体结构,上述驱动相对侧墙板的小梭口传动轴由其中一对轴承支承,驱动相对侧墙板的大梭口传动 轴则由另一对轴承支承。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和有益效果将穿置于驱动侧单墙板上的小梭口传动轴、大梭口传动轴分别由单一轴承支承的结构升级为驱动侧双墙板上装配成对轴承以支承小梭口传动轴、大梭口传动轴,以及将穿置于驱动相对侧单墙板上的小梭口传动轴、大梭口传动轴分别由单一轴承支承的的结构升级为驱动相对侧双墙板上装配成对轴承以支承小梭口传动轴、大梭口传动轴,在各梭口传动轴工作过程中承受不等的交变负载时,克服了由原单墙板、单轴承支承梭口传动轴运转时因轴承存在着一定的径向及轴向游隙而摆动所带来的相关工作部件不平稳的工况,降低了由于梭口传动轴摆动而带来的冲击噪音,设备运转时保证了最大的稳定性并有效减轻振动,由双轴承支承每条梭口传动轴还可以降低应力集中,运转平静,同时由于双轴承支承各梭口传动轴的设置,使该结构更加适合高速、重载(比如大针数提花机、重磅提花织造)工况下运行,从根本上解决了驱动侧单墙板上的各梭口传动轴、驱动相对侧单墙板上各梭口传动轴由单一轴承支承的结构不合理性、不科学问题。 当用驱动侧墙板、驱动相对侧墙板均设计为独立整体的中空铸件板,且各中空铸件板均安装了两对轴承用于支承小梭口传动轴、大梭口传动轴时,同样亦起到了克服现有技术缺陷的作用,此构思巧妙,不但减轻了墙板的自重量,节约材料成本,同时也解决了原单墙板由于空间限制而不能合理设置双轴承的结构不足,中空部所形成的内部空间得到利用,可以应具体需要用于布置相关传动部分,比如链轮系和传动链条等,使传动系统被集成于墙板中空部内,结构紧凑。附图说明图I为现有链式提花机局部示意图(其中,右侧零部件结构局部可见,而左侧零部件结构相同,故略);图2为设置于右侧(驱动侧)墙板的带有小梭口轮轴的单一轴承和轴上零部件的安装结构示图(可见分布于此墙板内外两侧的上连杆);图3为本技术组装到提花机上后的应用安装图;图4显示了由图3中移出驱动侧墙板后转过180°后的立体图(具有内、外立板的实施图例);图5为为设置于驱动侧墙板处的小梭口传动轴及轴上零件的安装结构示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3所示,一种供开口传动机构装配用的提花机机身,包括横梁3、输入轴4、平行安装于底框架I上的驱动侧墙板和驱动相对侧墙板,以及穿置于驱动侧墙板的小梭口传动轴5a、大梭口传动轴6a、穿置于驱动相对侧墙板的小梭口传动轴5b、大梭口传动轴6b,横梁3固定连接于驱动侧墙板和驱动相对侧墙板上(本实施例横梁3有二条),输入轴 3可转动地穿置在驱动侧墙板和驱动相对侧墙板上,驱动侧墙板的小梭口传动轴5a、大梭口传动轴6a以及驱动相对侧墙板的小梭口传动轴5b、大梭口传动轴6b均通过一条输入轴3同步传动连接,具体实施时可以通过闭合链条、链轮系同步传动连接。其中,输入轴4两端部均可以伸出驱动侧墙板、驱动相对侧墙板之外,在输入轴4的左伸出端连接有一在图3中仅由其轴线表示的驱动轴40,或者也可在其相对端处(右伸出端)与驱动轴40相连,具体可应织机制造商的要求配置驱动轴40的连接位置。驱动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供开口传动机构装配用的提花机机身,包括横梁、输入轴、平行安装于底框架上的驱动侧墙板和驱动相对侧墙板,以及穿置于驱动侧墙板的小梭口传动轴、大梭口传动轴、穿置于驱动相对侧墙板的小梭口传动轴、大梭口传动轴,横梁固定连接于驱动侧墙板和驱动相对侧墙板上,输入轴可转动地穿置在驱动侧墙板和驱动相对侧墙板上,驱动侧墙板的小梭口传动轴、大梭口传动轴以及驱动相对侧墙板的小梭口传动轴、大梭口传动轴均通过输入轴同步传动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侧墙板包括平行布置的外立板和内立板,所述驱动侧墙板的小梭口传动轴均由安装于此外立板上的轴承、此内立板上的轴承支承,驱动侧墙板的大梭口传动轴均由安装于此外立板上另一轴承、此内立板上另一轴承支承;所述驱动相对侧墙板包括平行布置的外立板和内立板,所述驱动相对侧墙板的小梭口传动轴均由安装于该外立板上的轴承、该内立板上的轴承支承,驱动相对侧墙板的大梭口传动轴均由安装于该外立板上另一轴承、该内立板上另一轴承支承。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家成,周凯,
申请(专利权)人:郭家成,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