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自动节能中水回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142658 阅读:2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28 05: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全自动节能中水回用装置,控制中心分别与离心泵、液位计控I、液位计控II、pH感应器I、加药泵I、污泥浓度计、排污泵、压力表I、流量表I、pH感应器II、加药泵II、高压泵、压力表II、流量表II相连,组成全自动控制系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专利采用全自动控制中心控制整个工艺流程的各个步骤,能够快速、及时、准确的对工艺流程的每个环节进行监测,保证了系统运行的稳定,具有自动化程度高、占地面积小、投资成本低、系统设计合理等优点,适合大规模的污水处理项目。(*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废水处理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全自动节能中水回用装置。技术背景现有中水回用装置大多都采用生化和物化相结合的工艺,即在生物处理的基础上,经过生物处理、沉降、化学消毒工艺,将生活污水处理到中水回用标准,类似传统处理工艺所需设备多、自动化程度低、占地面积大、投资成本高、系统设计复杂,对处理后的水质难以保证,并且很难满足目前大规模的污水处理项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运行稳定、投资少、占地面积小、运行成本低、处 理工艺简单的一种全自动节能中水回用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全自动节能中水回用装置,由控制中心、收集池、离心泵、隔油池、液位计控I、综合调节池、液位计控I I、pH调节池I、pH感应器I、加药泵I、浓缩槽、污泥浓度计、排污泵、污泥浓缩池、压滤机、管式超滤膜系统、PH调节池II、pH感应器II、加药泵II、R0膜系统组成;其中收集池、隔油池、综合调节池、PH调节池I、浓缩槽、管式超滤膜系统、pH调节池II、RO膜系统依次连接,浓缩槽污泥出口与污泥浓缩池相连,污泥浓缩池输出污泥至压滤机;其特征在于收集池与隔油池间设有离心泵,隔油池和综合调节池内分别设有液位计控I、液位计控II,pH调节池Ι、ρΗ调节池II内分别设有pH感应器I、加药泵I和pH感应器II、加药泵II ;浓缩槽内设有污泥浓度计,浓缩槽与污泥浓缩池间设有排污泵;管式超滤膜系统内在循环泵与管式超滤膜间设有压力表I、流量表I ;R0膜系统内在保安过滤器与RO膜装置间设有高压泵,并安装压力表II、流量表II ;控制中心分别与离心泵、液位计控I、液位计控II、pH感应器I、加药泵I、污泥浓度计、排污泵、压力表I、流量表I、pH感应器II、加药泵II、高压泵、压力表II、流量表II相连,组成全自动控制系统。所述的管式超滤膜系统由循环泵、孔径为0.03 μ m以下的管式超滤膜、反清洗泵组成;循环泵一端与浓缩槽连接,另一端连接管式超滤膜,管式超滤膜出口与PH调节池II连接,管式超滤膜回流管与浓缩槽连接;反清洗泵与管式超滤膜相连。所述的RO膜系统由保安过滤器、RO膜装置、RO清洗系统组成;保安过滤器一端与pH调节池II连接,另一端连接RO膜装置,RO膜装置回流管与管式超滤膜相连,RO清洗系统与RO膜装置连接。本技术可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控制中心控制离心泵,将收集池中废水泵入隔油池;隔油池内液位计控I计量池内水位,并反馈到控制中心,再由控制中心发出命令至液位计控I将隔油池中废水泵入综合调节池;综合调节池内液位计控II计量池内水位,并反馈到控制中心,控制中心发出命令至液位计控II将综合调节池中废水泵入pH调节池I ;pH调节池I内pH感应器I将测得的pH值数据反馈至控制中心,控制中心根据测得的pH值控制加药泵I投加的液碱量;浓缩槽出水进入管式超滤膜系统中,由循环泵泵入管式超滤膜,压力表I、流量表I将测得数据反馈至控制中心,控制中心根据测得数值控制循环泵出水压力和水量,并启动反清洗泵对管式超滤膜进行清洗;管式超滤膜系统出水进入PH调节池II,池内pH感应器II测量入水PH值,反馈至控制中心,控制中心根据测得pH值控制加药泵II的加酸量;pH调节池II出水进入RO膜系统中,入水由高压泵泵入RO膜装置,压力表II、流量表II将测得数据反馈至控制中心,控制中心根据测得数值控制高压泵出水压力和水量,并启动RO清洗系统对RO膜装置进行清洗;浓缩槽内污泥浓度计测量污泥浓度,并将数值反馈至控制中心,控制中心根据测得污泥量开启排污泵,将污泥排入污泥浓缩池;采用全自动控制中心控制整个工艺流程的各个步骤,能够快速、及时、准确的对工艺流程的每个环节进行监测,保证了系统运行的稳定。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工艺流程简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所示,一种全自动节能中水回用装置,由控制中心I、收集池2、离心泵3、隔油池4、液位计控15、综合调节池6、液位计控II7、pH调节池I8、pH感应器19、加药泵110、浓缩槽11、污泥浓度计12、排污泵13、污泥浓缩池14、压滤机15、管式超滤膜系统16、pH调节池1117、pH感应器1118、加药泵1119、RO膜系统20组成;其中收集池2、隔油池4、综合调节池6、pH调节池18、浓缩槽11、管式超滤膜系统16、pH调节池II17、R0膜系统20依次连接,浓缩槽11污泥出口与污泥浓缩池14相连,污泥浓缩池14输出污泥至压滤机15 ;管式超滤膜系统16由循环泵21、孔径为O. 03 μ m以下的管式超滤膜22、反清洗泵23组成;循环泵21 —端与浓缩槽11连接,另一端连接管式超滤膜22,管式超滤膜22出口与pH调节池1117连接,管式超滤膜22回流管与浓缩槽11连接;反清洗泵23与管式超滤膜22相连;R0膜系统20由保安过滤器24、RO膜装置25、RO清洗系统26组成;保安过滤器24 —端与pH调节池1117连接,另一端连接RO膜装置25,RO膜装置25回流管与管式超滤膜22相连,RO清洗系统26与RO膜装置25连接;收集池2与隔油池4间设有离心泵3,隔油池4和综合调节池6内分别设有液位计控15、液位计控II7,pH调节池I8、pH调节池1117内分别设有pH感应器19、加药泵IlO和pH感应器II18、加药泵II19 ;浓缩槽11内设有污泥浓度计12,浓缩槽11与污泥浓缩池14间设有排污泵13 ;管式超滤膜系统16内,在循环泵21与管式超滤膜22间设有压力表127、流量表128 ;R0膜系统20内在保安过滤器24与RO膜装置25间设有高压泵29,并安装压力表1130、流量表1131 ;控制中心I分别与离心泵3、液位计控15、液位计控117、pH感应器19、加药泵110、污泥浓度计12、排污泵13、循环泵21、压力表127、流量表128、反清洗泵23、pH感应器1118、加药泵1119、高压泵29、压力表1130、流量表1131相连,组成全自动控制系统。具体实施时,收集池2收集废水,控制中心I控制离心泵3,将收集池2中废水泵入隔油池4,废水进入隔油池4后停留30min,隔油池4内液位计控15计量池内水位,并反馈到控制中心1,再由控制中心I发出命令至液位计控15将隔油池4中废水泵入综合调节池6 ;去油后的出水进入综合调节池6加入少量空气搅拌均匀水质,停留8h,综合调节池6内液位计控117计量池内水位,并反馈到控制中心1,控制中心I发出命令至液位计控117将综合调节池6中废水泵入pH调节池18 ;pH调节池18内pH感应器19将测得的pH值数据反馈至控制中心1,控制中心I根据测得的pH值控制加药泵IlO投加的液碱量,调节pH值8. 0-10. O之间;pH调节池18出水经浓缩槽11进入管式超滤膜系统16过滤处理;浓缩槽11接收经过前道工序的出水,同时接收从管式超滤膜系统16不断回流包含悬浮固体物质的浓水;管式超滤膜系统16由循环泵21、孔径为O. 03 μ m以下的管式超滤膜22、反清洗泵23组成;浓缩槽11里的废水通过循环泵21提升以高流速进入孔径为O. 03 μ m以下的管式超滤膜22,压力表127、流量表128将测得数据反馈至控制中心1,控制中心I根据测得数值控制循环泵21出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全自动节能中水回用装置,由控制中心、收集池、离心泵、隔油池、液位计控I、综合调节池、液位计控II、pH调节池I、pH感应器I、加药泵I、浓缩槽、污泥浓度计、排污泵、污泥浓缩池、压滤机、管式超滤膜系统、pH调节池II、pH感应器II、加药泵II、RO膜系统组成;其特征在于:收集池与隔油池间设有离心泵,隔油池和综合调节池内分别设有液位计控I、液位计控II,pH调节池I、pH调节池II内分别设有pH感应器I、加药泵I和pH感应器I?I、加药泵II;浓缩槽内设有污泥浓度计,浓缩槽与污泥浓缩池间设有排污泵;管式超滤膜系统内在循环泵与管式超滤膜间设有压力表I、流量表I;RO膜系统内在保安过滤器与RO膜装置间设有高压泵,并安装压力表II、流量表II;控制中心分别与离心泵、液位计控I、液位计控II、pH感应器I、加药泵I、污泥浓度计、排污泵、压力表I、流量表I、pH感应器II、加药泵II、高压泵、压力表II、流量表II相连,组成全自动控制系统。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邵志军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清涵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