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便于除尘的可逆配仓带式输送机系统,包括用于上料的设备带式输送机,设置在第一平台上;第一下料溜管,设置在该第一平台的下方,并对应于该设备带式输送机;第一可逆配仓带式输送机,可移动地设置在与该第一平台相平行的第二平台上,并可移动至该第一下料溜管的下方;至少一个第二下料溜管,设置在该第二平台的下方;第二可逆配仓带式输送机,可移动地设置在与该第二平台相平行的第三平台上,并可移动至该第二下料溜管的下方;以及用于吸收烟尘的除尘装置,分别设置在该第一平台和/或第二平台的下方。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可逆配仓带式输送机系统,工艺简单,能够较好地满足干式除尘的环保要求。(*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ー种输送机系统,尤其涉及ー种便于除尘的可逆配仓带式输送机系统。
技术介绍
一般而言,除尘有两种方式,ー种为湿式除尘,另ー种为干式除尘。对于固定带式输送机而言,以上两种方式均具有良好的除尘效果。 然而,对于可逆配仓带式输送机来说,困难之处在于当必须采用干式除尘时,至今没有很有效的除尘方式。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现有的做法通常是做ー个房子把可逆配仓带式输送机全部罩起来,而此种方法会造成带式输送机的检修不便,胶带机的落灰情况严重,并导致可逆配仓带式输送机发生故障等问题。为了克服上述缺陷,如何设计ー种エ艺简单、能够保证干式除尘环保要求的可逆配仓带式输送机系统,是业界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ー种エ艺简单、能够保证干式除尘环保要求的可逆配仓带式输送机系统。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便于除尘的可逆配仓带式输送机系统,包括用于上料的设备带式输送机,设置在第一平台上;第一下料溜管,设置在该第一平台的下方,并对应于该设备带式输送机;第一可逆配仓带式输送机,可移动地设置在与该第一平台相平行的第二平台上,并可移动至该第一下料溜管的下方;至少ー个第二下料溜管,设置在该第二平台的下方;第二可逆配仓带式输送机,可移动地设置在与该第二平台相平行的第三平台上,并可移动至该第二下料溜管的下方;以及用于吸收烟尘的除尘装置,分别设置在该第一平台和/或第二平台的下方。进ー步地,所述除尘装置包括第一除尘管道,悬挂在该第一可逆配仓带式输送机的上方,并对称式地布置在所述第一下料溜管的两侧。进ー步地,所述第一除尘管道包括两个带有弯头型的除尘管道,在所述第一可逆配仓带式输送机的前、后运行方向上各设有ー个所述带有弯头型的除尘管道,其中每个所述带有弯头型的除尘管道包括靠近于所述第一下料溜管的垂直部分;以及从该垂直部分处垂直延伸出来的水平部分。进ー步地,所述带有弯头型的除尘管道上还设置有能够人工操作的手动控制阀门。进ー步地,所述除尘装置还包括第二除尘管道,悬挂在该第二可逆配仓带式输送机的上方,并对称式地布置在所述第二下料溜管的两侧。进ー步地,所述第二除尘管道包括两个无弯头型的除尘管道,在所述第二可逆配仓带式输送机的前、后运行方向上各设有ー个所述无弯头型的除尘管道。进ー步地,所述无弯头型的除尘管道上还设置有能够人工操作的手动控制阀门。第一除尘管道和第二除尘管道可根据现场平台的高度进行选用。根据本技术,当可逆配仓带式输送机受料或下料时,不管其前后如何运行,下料点及受料点相对于平台始终是固定的。根据本技术的ー个方面,其能够较好地实现可逆配仓带式输送机的定点除尘,而且当可逆配仓带式输送机前后不同向运行时,仍能起到很好的除尘效果。根据本技术的另一方面,除尘装置的结构简单,节省材料,并且エ艺简単,除尘管道不受建筑物层高的限制。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其中图I是本技术的可逆配仓带式输送机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示例性的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具体描述。然而应当理解,在没有进ー步叙述的情况下,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元件、结构和特征也可以有益地结合到其它实施方式中。參阅图I所示,根据本技术的一种便于除尘的可逆配仓带式输送机系统10,包括用于实现上料的设备带式输送机1,设置在第一平台nl上;第一下料溜管2,设置在该第一平台nl的下方,并对应于该设备带式输送机1,用于实现设备带式输送机I的落料;第一可逆配仓带式输送机4,可移动地设置在第二平台n2上,并可移动至该第一下料溜管2的下方,从而实现第一可逆配仓带式输送机4的受料;至少ー个第二下料溜管5,设置在该第二平台n2的下方,用于实现第一可逆配仓带式输送机4的落料;第二可逆配仓带式输送机7,可移动地设置在第三平台n3上,并可移动至该第二下料溜管5的下方,从而实现第二可逆配仓带式输送机7的受料。值得指出地是,可逆配仓带式输送机系统10还具有用于吸收烟尘的除尘装置,分别设置在该第一平台nl和/或第二平台n2的下方。其中,第一平台nl、第二平台n2与第三平台π3在竖直平面上相互平行,可选地是,第三平台η3即为工作地面。具体来说,除尘装置包括第一除尘管道3,悬挂在该第一可逆配仓带式输送机4的上方,并对称式地布置在所述第一下料溜管2的两侧。结合附图,值得指出地是,第一除尘管道3包括两个带有弯头型的除尘管道,在第一可逆配仓带式输送机4的前、后运行方向上各设有ー个所述带有弯头型的除尘管道。更进ー步说,每个所述带有弯头型的除尘管道包括靠近于所述第一下料溜管的垂直部分;以及从该垂直部分处垂直延伸出来的水平部分。为了便于工作人员控制除尘作业,带有弯头型的除尘管道上还设置有能够人工操作的手动控制阀门。进ー步地,所述除尘装置还包括第二除尘管道6,悬挂在该第二可逆配仓带式输送机7的上方,并对称式地布置在所述第二下料溜管5的两侧。所述第二除尘管道6包括两个无弯头型的除尘管道,在所述第二可逆配仓带式输送机7的前、后运行方向上各设有一个所述无弯头型的除尘管道。同理,为了便于工作人员控制除尘作业,无弯头型的除尘管道上也设置有能够人工操作的手动控制阀门。值得指出地是,本技术的第一下料溜管2的个数为ー个,然而第二下料溜管5的个数可以设置为多个,例如图中所示的第二下料溜管的个数为三个。这样以来,第二可逆配仓带式输送机7能够在第三平台n3上自由地移动,当需要受料时,仅需要对准其中ー个第二下料溜管即可,故能够极大地提高可逆配仓带式输送机操作上的灵活性。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带有弯头型的除尘管道将物料落料至第一可逆配仓带式输送机4时产生的灰尘吸入管道内,当可逆配仓带式输送机工作时,将沿物料运行方向的除尘管道手动控制阀门打开,进行灰尘收集。同理,无弯头型除尘管道将第一可逆配仓带式输送机4通过下料溜管5落至第二可逆配仓带式输送机7时产生的灰尘吸入管道内。应当理解地是,无弯头型的除尘管道的占用空间较小;带有弯头型的除尘管道占用空间大,但是其除尘阻カ较小,故除尘效果较好。本技术中的带有弯头型的除尘管道和无弯头型除尘管道的设置位置并不唯一,可根据实际需要互換位置。综上所述,根据本技术,当可逆配仓带式输送机受料或下料时,不管其前后如何运行,下料点及受料点相对于平台始终是固定的。根据本技术的可逆配仓带式输送机系统,能够较好地实现可逆配仓带式输送机的定点除尘,而且当可逆配仓带式输送机前后不同向运行时,仍能起到很好的除尘效果。除尘装置的结构简单,节省材料,并且エ艺简単,除尘管道不受建筑物层高的限制。可以理解,本技术是通过ー些实施例进行描述的,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悉的,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特征和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变或等效替换。另外,在本技术的教导下,可以对这些特征和实施例进行修改以适应具体的情况及材料而不会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因此,本技术不受此处所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所有落入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内的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权利要求1.一种便于除尘的可逆配仓带式输送机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上料的设备带式输送机(1),设置在第一平台(nl)上;第一下料溜管(2),设置在该第一平台(nl)的下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便于除尘的可逆配仓带式输送机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上料的设备带式输送机(1),设置在第一平台(n1)上;第一下料溜管(2),设置在该第一平台(n1)的下方,并对应于该设备带式输送机(1);第一可逆配仓带式输送机(4),可移动地设置在与该第一平台相平行的第二平台(n2)上,并可移动至该第一下料溜管(2)的下方;至少一个第二下料溜管(5),设置在该第二平台(n2)的下方;第二可逆配仓带式输送机(7),可移动地设置在与该第二平台相平行的第三平台(n3)上,并可移动至该第二下料溜管(5)的下方;以及用于吸收烟尘的除尘装置,分别设置在该第一平台(n1)和/或第二平台(n2)的下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雨濛,
申请(专利权)人:中冶东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