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图像记录装置,具有:盘,能够放置记录介质;第1传送路径,能够使记录介质和盘通过;记录部,设置于第1传送路径的上侧,将图像记录到记录介质上;支撑部件,在第1传送路径的下侧与记录部相对地设置;第1传送部,由夹持记录介质并将其沿着第1传送路径传送的第1辊和第2辊构成;第2传送部,由夹持记录介质并将其沿着第1传送路径传送的第1齿盘和第3辊构成;第3传送部,由夹持记录介质并将其沿着第1传送路径传送的第2齿盘和第4辊构成;抵接部,在第1传送路径中的记录部与第3传送部之间被设置于第1传送路径的上侧;以及姿态变化机构,使姿态在传送记录介质的状态和传送盘的状态之间变化。(*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图像记录装置,沿着传送路径传送记录介质,能够在该记录介质上记录图像。
技术介绍
以往,公知有根据输入信号喷出墨水而在记录纸张等记录介质上进行图像记录的图像记录装置。上述图像记录装置通常被称为“喷墨打印机”。喷墨打印机中的图像记录是通过从记录头上设置的多个喷嘴喷出墨水来实现的。在喷墨打印机中,在记录介质的传送方向上的记录头的上游侧,设置有两个辊相互抵接的第I棍对。从供纸盘等传送的记录介质被第I棍对夹持而向记录头的正下方传送。 并且,通过从记录头喷出墨水,在记录介质上记录图像。记录介质在记录图像时支撑于与记录头相对设置的支撑部件。此外,在传送方向上的记录头的下游侧,设置有两个辊相互抵接的第2辊对。记录有图像的记录介质被第2辊对夹持而进一步向传送方向的下游侧例如排纸盘传送。在喷墨打印机中,若在记录图像时记录介质的前后左右及高度的位置偏移,则记录介质上记录的图像的画质劣化的可能性变高。因此,在喷墨打印机中,为了使图像记录中的记录介质的前后左右及高度的位置稳定,将记录介质压向支撑部件。在喷墨打印机中,为了将记录介质压向支撑部件,第I辊对中配置于下侧的辊被配置在配置于上侧的辊的上游侦U。此外,第I辊对被配置为第I辊对夹持记录介质的夹持位置位于支撑部件的上表面的上侧。由此,被第I辊对夹持的记录介质向斜下方传送,被压向传送方向的下游侧所设置的支撑部件。此外,在第I辊对如上所述构成的情况下,通过了支撑部件的记录介质有向斜上方传送的趋势。因此,第2辊对被配置为第2辊对夹持记录介质的夹持位置位于支撑部件的上表面的上侧。此外,近年来在图像记录装置中进行图像记录的记录介质中,除了记录纸张等片状的记录介质以外,还提出有CD、DVD等刚性高的记录介质。通常情况下,在刚性高的记录介质上进行图像记录时,该记录介质被设置于具有厚度的板状的盘上。该盘由图像记录装置上设置的盘引导件支撑并且从插入口插入,在图像记录装置内传送。盘与片状的记录介质相比具有厚度。因此,在图像记录装置内传送盘的情况下,构成辊对的辊需要分离能够夹持盘的间隔。在专利文献I中公开了如下记录装置,在传送片状的记录介质的情况和传送⑶-R等厚的记录介质的情况下,改变辊对中的辊之间的间隔。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07-136802号公報在此,在图像记录装置中,传送图像记录后的记录介质的辊对(上述说明中为第2辊对)的上侧为齿盘的情况较多。齿盘的周缘部形成为锯齿状。由此,辊对能够将与片状的记录介质的图像记录面接触的面积抑制得较小,并且能够传送片状的记录介质。但是,在传送厚的记录介质时,若齿盘与厚的记录介质的图像记录面接触,则存在齿盘进入厚的记录介质的图像记录面而引起伤痕的可能性。为了解决该问题,在专利文献I所公开的记录装置中,在传送厚的记录介质时,齿盘通过齿盘解除单元向上方移动预定距离。但是,由于增加了齿盘解除单元这样的机构,因此图像记录装置的成本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不增加部件而实现根据记录介质的厚度使齿盘相对于该记录介质接触或分离(抵接、分离)的结构。本技术的图像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盘,能够放置记录介质;第I传送路径,能够使记录介质和上述盘通过;记录部,被设置于上述 第I传送路径的上侧,用于将图像记录到记录介质上;支撑部件,在上述第I传送路径的下侧与上述记录部相对地设置,具有支撑记录介质的支撑面;第I传送部,被设置成比上述记录部靠记录介质的第I传送方向的上游侧,该第I传送部由夹持记录介质并将其沿着上述第I传送路径传送的上侧的第I辊和下侧的第2辊构成,上述第2辊被设置成比上述第I辊靠上述第I传送方向的上游侦U,记录介质的夹持位置位于上述支撑部件的上述支撑面的上侧;第2传送部,被设置成比上述记录部靠上述第I传送方向的下游侧,该第2传送部由夹持记录介质并将其沿着上述第I传送路径传送的上侧的第I齿盘和下侧的第3辊构成,记录介质的夹持位置位于上述支撑部件的上述支撑面的上侧;第3传送部,被设置成比上述第2传送部靠上述第I传送方向的下游侧,该第3传送部由夹持记录介质并将其沿着上述第I传送路径传送的上侧的第2齿盘和下侧的第4辊构成,记录介质的夹持位置位于上述第I传送部及上述第2传送部夹持记录介质的夹持位置的上侧;抵接部,在上述第I传送路径中的上述记录部与上述第3传送部之间被设置于上述第I传送路径的上侧;以及姿态变化机构,该姿态变化机构使姿态改变为第I状态和第2状态,在上述第I状态下,上述第2辊成为与上述第I辊抵接的第I姿态,上述第3辊成为与上述第I齿盘抵接的第3姿态,上述第4辊成为与上述第2齿盘抵接的第5姿态,上述支撑部件成为使上述第I传送路径的沿着上下方向的长度为记录介质能够通过的第I宽度的第7姿态,上述第I齿盘成为能够与上述第3姿态的上述第3辊抵接的第9姿态,上述抵接部成为位于所传送的记录介质的上表面的上侧的第12姿态,在上述第2状态下,上述第2辊成为从上述第I辊分离的第2姿态,上述第3辊成为从上述第I齿盘分离的第4姿态,上述第4辊成为从上述第2齿盘分离的第6姿态,上述支撑部件成为使上述第I传送路径的沿着上下方向的长度为大于上述第I宽度且上述盘能够通过的第2宽度的第8姿态,上述第I齿盘成为比上述第9姿态靠上侧的第10姿态,上述抵接部成为与所传送的上述盘的上表面抵接的第11姿态。此外,优选的是,还具有盘弓丨导件,该盘引导件被设置成比上述第3传送部靠上述第I传送方向的下游侧,并且姿态能够改变为能够将上述盘支撑为能够向上述第I传送路径进入的第13姿态、及从上述第13姿态退避的第14姿态,上述姿态变化机构与上述盘引导件从上述第14姿态到上述第13姿态的姿态变化连动,使第I传送部、第2传送部及第3传送部中的至少一个传送部从上述第I状态向上述第2状态改变姿态。此外,优选的是,还具有除电刷,该除电刷被设置成比上述第3传送部靠上述第I传送方向的下游侧,通过与记录介质接触而对该记录介质除电,上述除电刷的下端与连接上述第I状态的上述第2传送部及上述第3传送部的记录介质的夹持位置的延长线相比位于下侧、且与上述第I辊的下端相比位于上侧。此外,优选的是,上述姿态变化机构使上述第4辊的姿态改变为第15姿态,在该第15姿态下上述第4辊的上端与进入到上述第I传送路径中的上述盘的下表面相比位于下侧的位置。此外,优选的是,还具有第2传送路径,延伸成在上述第I传送路径中的上述第2传送部与上述第3传送部之间的分支位置从上述第I传送路径分支,并在上述第I传送路径中的比上述第I传送部靠上述第I传送方向的上游侧的合流位置与上述第I传送路径合流;和引导部件,被设置于上述第I传送路径中的上述第2传送部与上述分支位置之间,能够在将朝向上述第I传送方向传送的记录介质向下游侧引导的第16姿态、及将朝向与上述第I传送方向相反方向的第2传送方向传送的记录介质向上述第2传送路径引导的第17姿态之间改变姿态,上述第3传送部通过向正转或反转中的一个方向旋转而向上述第I传送方向传送记录介质,通过向正转或反转中的另一个方向旋转而向上述第2传送方向传送记录介质。此外,优选的是,上述抵接部通过被所传送的上述盘的前端推压,而从比上述第11姿态的位置靠下方的位置向上述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图像记录装置(10),其特征在于,具有:盘(71),能够放置记录介质;第1传送路径(65),能够使记录介质和上述盘通过;记录部(24),被设置于上述第1传送路径(65)的上侧,用于将图像记录到记录介质上;支撑部件(42),在上述第1传送路径(65)的下侧与上述记录部(24)相对地设置,具有支撑记录介质的支撑面(42A);第1传送部(58),被设置成比上述记录部(24)靠记录介质的第1传送方向的上游侧,该第1传送部由夹持记录介质并将其沿着上述第1传送路径(65)传送的上侧的第1辊(60)和下侧的第2辊(61)构成,上述第2辊(61)被设置成比上述第1辊(60)靠上述第1传送方向的上游侧,记录介质的夹持位置(90)位于上述支撑部件的上述支撑面(42A)的上侧;第2传送部(59),被设置成比上述记录部靠上述第1传送方向的下游侧,该第2传送部由夹持记录介质并将其沿着上述第1传送路径(65)传送的上侧的第1齿盘(63)和下侧的第3辊(62)构成,记录介质的夹持位置(91)位于上述支撑部件的上述支撑面(42A)的上侧;第3传送部(44),被设置成比上述第2传送部(59)靠上述第1传送方向的下游侧,该第3传送部由夹持记录介质并将其沿着上述第1传送路径(65)传送的上侧的第2齿盘(46)和下侧的第4辊(45)构成,记录介质的夹持位置(92)位于上述第1传送部及上述第2传送部夹持记录介质的夹持位置(90、91)的上侧;抵接部(89),在上述第1传送路径(65)中的上述记录部(24)与上述第3传送部(44)之间被设置于上述第1传送路径(65)的上侧;以及姿态变化机构(43、140、144、141),该姿态变化机构使姿态改变为第1状态和第2状态,在上述第1状态下,上述第2辊(61)成为与上述第1辊(60)抵接的第1姿态,?上述第3辊(62)成为与上述第1齿盘(63)抵接的第3姿态,上述第4辊(45)成为与上述第2齿盘(46)抵接的第5姿态,上述支撑部件(42)成为使上述第1传送路径(65)的沿着上下方向的长度为记录介质能够通过的第1宽度(C1)的第7姿态,上述第1齿盘(63)成为能够与上述第3姿态的上述第3辊(62)抵接的第9姿态,上述抵接部(89)成为位于所传送的记录介质的上表面的上侧的第12姿态,在上述第2状态下,上述第2辊(61)成为从上述第1辊(60)分离的第2姿态,上述第3辊(62)成为从上述第1齿盘(63)分离的第4姿态,上述第4辊(45)成为从上述第2齿盘(46)分离的第6姿态,上述支撑部件(42)成为使上述第1传送路径(65)的沿着上下方向的长度为大于上述第1宽度(C1)且上述盘(71)能够通过的第2宽度(C2)的第8姿态,上述第1齿盘(63)成为比上述第9姿态靠上侧的第10姿态,上述抵接部(89)成为与所传送的上述盘(71)的上表面抵接的第11姿态。...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佐野岩根,浅田哲男,太田恭平,伊藤慎悟,
申请(专利权)人: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