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可供气体与其所含水分分离的过滤结构,其包括本体及盖体,本体可盖设在容器的开口,本体纵向伸设立柱,盖体设在立柱透空的顶端,盖体具有外墙以及内墙,外墙与内墙之间具有第一空间,内墙中具有第二空间,第一空间与第二空间皆与立柱的过滤室连通,盖体设入气口及出气口,入气口由盖体外穿透外墙而连通至第一空间,且入气口在第一空间内的一端朝向该内墙外侧,该出气口穿透而直接连通至第二空间,藉此使气体与其所含的水分能确实分离,从而可忽略水在气体作用过程的影响,同时由气体分离出的水分可再回收利用,达到节省能源的功效。(*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过滤结构,尤指一种可供气体与其所含水分分离的过滤结构。
技术介绍
如图6所不,为一种习知的氢气电解装置,其瓶身90以盖体91盖合,于瓶身90内有容室92可装电解液,盖体91上设有不同电极的导电端子93,容室92中设有电极元件94电性连接于导电端子93,透过导电端子93将通电,藉由电极元件94将氢气由电解液中电解释出,氢气再被导入引擎内燃烧产生动能。 然而,电解出的氢气通常带有水分,若直接将氢气由该盖体91的出气管910导出时,氢气中所含的水分也会直接随着氢气而被导出,因此在出气管910中途会设置过滤器911以过滤水分,但实务上发现过滤效果不彰,水分仍会随氢气进入引擎内,除了会导致引擎的燃烧不完全之外,亦会造成引擎内部生锈的问题,且经过滤器过滤的水分无法再利用。因此,如何解决上述气体与水分分离的问题,即成为本技术的主要重点所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的问题而提供一种可供气体与其所含水分分离的过滤结构,使气体与其所含的水分能确实分离,便可忽略水在气体作用过程的影响。本技术的再一目的在于,由气体分离出的水分可再回收利用,达到节省能源的功效。为达前述的目的,本技术可供气体与其所含水分分离的过滤结构,包括本体,可盖设在容器的开口,此本体纵向伸设立柱,此立柱中具有过滤室,且立柱于顶端透空,且该过滤室于立柱的底部与该容器相通;盖体,盖设于该立柱透空的顶端,具有位于立柱外侧的外墙,以及位于立柱内侧的内墙,外墙与内墙之间具有第一空间,且于内墙中具有第二空间,该第一空间与第二空间皆与立柱的过滤室连通,此盖体设入气口及出气口,该入气口由盖体外穿透外墙而连通至第一空间,且入气口在第一空间内的一端朝向该内墙外侧,该出气口穿透而直接连通至第二空间。该出气口是由盖体外穿透外墙及内墙而连通至第二空间。 该本体于过滤室的底部设单向阀,且本体具有主流道,此主流道一端具有入水口,此入水口于该立柱底部经该单向阀与该过滤室连通,主流道的另一端分歧而形成至少二个分流道,各分流道的末端皆具有出水口连通至容器内。该本体于该主流道及二个分流道的一面透空,此透空的一面以底盖封盖而密闭。本技术的优点在于I、利用本技术的过滤结构,可将气体与其所含的水分确实分离,故气体可达到纯化的效果,若应用于引擎燃烧的燃料,便可避免因含水分而有燃烧不完全的问题,且能防止引擎因水分进入而生锈,由此可见气体将水分确实分离的结果,即可忽略水在气体作用过程的影响。2、气体经由本技术的过滤结构将水分分离后,水分可被导引而回流至容器之中,以补充容器中的电解液,藉此便可使水分再被回收利用,以达到节省能源的功效。本技术的上述及其它目的与优点,不难从下述所选用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与附图中,获得深入了解。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的立体外观构造图。图2是本技术的立体分解配置图。 图3是图I在3 — 3剖线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本体由底部仰视的主流道及分流道流动路线及该底盖封盖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的气体与水分分离的示意图。图6是习用电解装置的局部构造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I至图5,图中所示为本技术所选用的实施例结构,此仅供说明之用,在专利申请上并不受此种结构的限制。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可供气体与其所含水分分离的过滤结构,于本实施例装设在电解装置中,主要如图I所示,包括本体I结合盖体2,在电解装置中,本体I盖设在容器3的开口 30,此述容器3具有四个独立的容槽31用于容装电解液,其中如图I至图3所示,该本体I纵向伸设立柱10,此立柱10中具有过滤室11,且立柱10于顶端透空,且该过滤室11于立柱10的底部与该容器2相通。如图2至图3所示,该盖体2盖设于该立柱10透空的顶端,具有外墙20以及内墙21,该外墙20位在立柱10夕卜侧,该内墙21位在立柱10内侧,外墙20与内墙21之间具有第一空间22,且于内墙21中具有第二空间23,该第一空间22与第二空间23皆与立柱10的过滤室11连通。如图2至图3所示,该盖体2设入气口 24及出气口 25,该入气口 24由盖体2外穿透外墙20而连通至第一空间22,且入气口 24在第一空间22内的一端朝向该内墙21外侦牝出气口 25穿透是由盖体2外穿透外墙20及内墙21而直接连通至第二空间23。如图4所示,该本体I于过滤室11的底部设单向阀12,且本体I具有主流道13,此主流道13 —端具有入水口 130,此入水口 130于该立柱10底部经该单向阀12与该过滤室11连通,主流道13的另一端于本实施例中分歧而形成二个分流道14,各分流道14的末端皆具有二个出水口 140连通至容器2内。如图2及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本体I于该主流道13及二个分流道14的一面15透空,此透空的一面15以底盖16封盖而密闭。如图5所示,氢气在该容器3中被电解释出之后,将带有水分的气体连接于盖体2的入气口 24,此时气体进入该第一空间22中而直扑该内墙21的外侧,此时水分会在内墙21的外侧形成水珠,当形成的水珠够重时,便顺沿着内墙的外侧往下滴落至过滤室11的底部,而进入该第一空间22内的氢气则于过滤室11中流动至该第二空间23,而由该出气口25被导出盖体2外。如图5所示,水珠顺沿着内墙21的外侧往下滑,并滴落于过滤室11底部的单向阀12上,当水珠慢慢的累积至一定的重量时,单向阀12的负载会随着增加,且由于过滤室11内的气压与容器3的容槽31内的气压相等,故当水珠重量超过单向阀12的负载时,单向阀12将开启,水珠此时会通过该单向阀12而进入主流道13的入水口 130,且沿着主流道13流动而分别流入该二个分流道14之中,并由二个分流道14末端的四出水口 140分别流入容器I内,而如图3所示,分别供给容器3内四个独立的容槽31。由上述的说明不难发现本技术的优点,在于I、利用本技术的过滤结构,可将气体与其所含的水分确实分离,故气体可达 到纯化的效果,若应用于引擎燃烧的燃料,便可避免因含水分而有燃烧不完全的问题,且能防止引擎因水分进入而生锈,由此可见气体将水分确实分离的结果,即可忽略水在气体作用过程的影响。2、气体经由本技术的过滤结构将水分分离后,水分可被导引而回流至容器3之中,以补充容器3中的电解液,藉此便可使水分再被回收利用,以达到节省能源的功效。以上所述实施例揭示的内容是用以说明本技术,并非用以限制本技术,故举凡数值的变更或等效元件的置换仍应隶属本技术的范畴。由以上详细说明,可使熟知本项技艺者明了本技术的确可达成前述目的,实已符合专利法的规定,因此提出专利申请。权利要求1.一种可供气体与其所含水分分离的过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本体,可盖设在容器的开口,所述本体纵向伸设立柱,所述立柱中具有过滤室,且立柱于顶端透空,且所述过滤室于立柱的底部与所述容器相通; 盖体,盖设于所述立柱透空的顶端,具有位于立柱外侧的外墙,以及位于立柱内侧的内墙,外墙与内墙之间具有第一空间,且于内墙中具有第二空间,所述第一空间与第二空间皆与立柱的过滤室连通,所述盖体设入气口及出气口,所述入气口由盖体外穿透外墙而连通至第一空间,且入气口在第一空间内的一端朝向所述内墙外侧,所述出气口穿透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供气体与其所含水分分离的过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可盖设在容器的开口,所述本体纵向伸设立柱,所述立柱中具有过滤室,且立柱于顶端透空,且所述过滤室于立柱的底部与所述容器相通;盖体,盖设于所述立柱透空的顶端,具有位于立柱外侧的外墙,以及位于立柱内侧的内墙,外墙与内墙之间具有第一空间,且于内墙中具有第二空间,所述第一空间与第二空间皆与立柱的过滤室连通,所述盖体设入气口及出气口,所述入气口由盖体外穿透外墙而连通至第一空间,且入气口在第一空间内的一端朝向所述内墙外侧,所述出气口穿透而直接连通至第二空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春松,汪凤喜,
申请(专利权)人:广泽源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