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层楼房逃生装置,它是把牵引索(7)穿过管状软质逃生通道(1)内部,牵引索(7)的上端与管状软质逃生通道(1)上端共同固定在楼体(4)的开孔处,牵引索(7)的下端与管状软质逃生通道(1)下端共同固定在缓冲器(3)上,牵引索(7)与管状软质逃生通道(1)的其余部分收纳于收纳盒(2)中,收纳盒(2)安装在楼体(4)的外表面上,缓冲器(3)安装在与楼体(4)有一定防火安全距离的地面上。装置工作时牵引索(7)与管状软质逃生通道(1)在收纳盒(2)中弹出形成连接楼体(4)与缓冲器(3)的斜向下方的逃生通道。由此解决了高层楼房的灾害逃生问题。(*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ー种逃生装置,特别是一种高层楼房逃生装置。
技术介绍
现今的高层楼房在发生各种灾害时疏散逃生很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高层楼房逃生装置。解决了高层楼房在发生各种灾害时疏散逃生很困难的问题。本技术的方案如下所述本技术包括管状软质逃生通道,收纳盒,缓冲 器,楼体,支撑环,进气孔、牵引索。它是通过把牵引索穿过管状软质逃生通道内部并与其内部的各个支撑环相固定。进气孔位于管状软质逃生通道的表面,牵引索的上端与管状软质逃生通道上端共同固定在楼体的开孔处,牵引索的下端与管状软质逃生通道下端共同固定在缓冲器上,牵引索与管状软质逃生通道的其余部分收纳于收纳盒中,收纳盒安装在楼体的外表面上,缓冲器以可向远离楼体的方向移动的方式安装在与楼体有一定防火安全距离的地面上。当装置启动时管状软质逃生通道与牵引索在收纳盒中弹出,同时缓冲器向远离楼体的方向移动并带动与其固定的牵引索与管状软质逃生通道的下端移动。当移动到管状软质逃生通道与牵引索完全展开时,管状软质逃生通道就会形成ー个上端连接楼体下端连接缓冲器的逃生通道,此时牵引索和管状软质逃生通道与垂直方向的夹角越大,通过其中的物体下降的速度越慢。并可最終在缓冲器的作用下安全降落。本技术的有益效果该技术由于采用了上述结构,特别是采用了把牵引索和管状软质逃生通道,上端固定在楼体的的开孔处,下端固定在缓冲器上,其余部分收纳于收纳盒中,收纳盒安装在楼体的外表面上。实现了在安全环境下不影响楼体。在在灾难发生时可建立快速安全的逃生通道。附图说明说明书附图为高层楼房逃生装置的示意图I为管状软质逃生通道、2为收纳盒、3为缓冲器、4为楼体、5为支撑环、6为进气孔、7为牵引索具体实施方式由附图所示的高层楼房逃生装置是由管状软质逃生通道I和收纳盒2、缓冲器3、楼体4、支撑环5、进气孔6、牵引索7构成的。安装时进气孔6位于管状软质逃生通道I表面,管状软质逃生通道I内部间隔适当距离分别安装有多个用以支撑其软质材质形成管状的支撑环5,牵引索7穿过管状软质逃生通道I内部并与其内部的各个支撑环5相固定。牵引索7的上端与管状软质逃生通道I上端共同固定在楼体4的开孔处,牵引索7的下端与管状软质逃生通道I下端共同固定在缓冲器3上,牵引索7与管状软质逃生通道I的其余部分收纳于收纳盒2中,收纳盒2安装在楼体4的外表面上,缓冲器3以可向远离楼体4的方向移动的方式安装在与楼体4有一定防火安全距离的地面上。当装置启动时管状软质逃生通道I与牵引索7在收纳盒2中弹出,管状软质逃生通道I内的支撑环5支撑处于收纳状态的管状软质逃生通道I打开形成管状,打开过程中管状软质逃生通道I内的空气由管状软质逃生通道I上的进气孔6进入其中。同时缓冲器3向远离楼体4的方向移动并带动与其固定的牵引索7与管状软质逃生通道I的下端移动。当移动到管状软质逃生通道I与牵引索7完全展开时,管状软质逃生通道I就会形成ー个上端连接楼体4下端连接缓冲器3的逃生通道,此时牵引索7和管状软质逃生通道I与垂 直方向的夹角越大,通过其中的物体下降的速度越慢。并可最終在缓冲器3的作用下安全降落。权利要求1.一种高层楼房逃生装置,包括管状软质逃生通道(I)和收纳盒(2)、缓冲器(3)、楼体(4)、支撑环(5)、进气孔(6)、牵引索(7);其特征在于进气孔(6)位于管状软质逃生通道(I)表面,管状软质逃生通道(I)内部间隔适当距离分别安装有多个支撑环(5),牵引索(7)穿过管状软质逃生通道(I)内部并与其内部的各个支撑环(5)相固定,牵引索(7)的上端与管状软质逃生通道(I)的上端共同固定在楼体(4)的开孔处,牵引索(7)的下端与管状软质逃生通道(I)的下端共同固定在缓冲器(3)上,牵引索(7)与管状软质逃生通道(I)的其余部分收纳于收纳盒(2)中,收纳盒(2)安装在楼体(4)的外表面上,缓冲器(3)以可向远离楼体(4)的方向移动的方式安装在与楼体(4)有一定防火安全距离的地面上。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高层楼房逃生装置,它是把牵引索(7)穿过管状软质逃生通道(1)内部,牵引索(7)的上端与管状软质逃生通道(1)上端共同固定在楼体(4)的开孔处,牵引索(7)的下端与管状软质逃生通道(1)下端共同固定在缓冲器(3)上,牵引索(7)与管状软质逃生通道(1)的其余部分收纳于收纳盒(2)中,收纳盒(2)安装在楼体(4)的外表面上,缓冲器(3)安装在与楼体(4)有一定防火安全距离的地面上。装置工作时牵引索(7)与管状软质逃生通道(1)在收纳盒(2)中弹出形成连接楼体(4)与缓冲器(3)的斜向下方的逃生通道。由此解决了高层楼房的灾害逃生问题。文档编号A62B1/20GK202620514SQ201220182509公开日2012年12月26日 申请日期2012年4月19日 优先权日2012年4月19日专利技术者胡炜林 申请人:胡炜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层楼房逃生装置,包括管状软质逃生通道(1)和收纳盒(2)、缓冲器(3)、楼体(4)、支撑环(5)、进气孔(6)、牵引索(7);其特征在于:进气孔(6)位于管状软质逃生通道(1)表面,管状软质逃生通道(1)内部间隔适当距离分别安装有多个支撑环(5),牵引索(7)穿过管状软质逃生通道(1)内部并与其内部的各个支撑环(5)相固定,牵引索(7)的上端与管状软质逃生通道(1)的上端共同固定在楼体(4)的开孔处,牵引索(7)的下端与管状软质逃生通道(1)的下端共同固定在缓冲器(3)上,牵引索(7)与管状软质逃生通道(1)的其余部分收纳于收纳盒(2)中,收纳盒(2)安装在楼体(4)的外表面上,缓冲器(3)以可向远离楼体(4)的方向移动的方式安装在与楼体(4)有一定防火安全距离的地面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炜林,
申请(专利权)人:胡炜林,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