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便于无损伤捕蟹的河蟹养殖池塘,其设有养殖区,养殖区周边设有坡度为20-40度缓坡,缓坡上埋设有内表面光滑、台柱状的收集缸,收集缸缸口与缓坡处于同一个面,收集缸上方设有进水管。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无损伤捕蟹方法,包括:1)放水时机的选择:计算上述河蟹养殖池塘的养殖区水量,根据放水速度,择定开始放水的时间,保证18:00时达到水位最低点;2)放水:将水放至养殖区的水位低于收集缸缸口30cm以上;3)注水:将外部水源向收集缸内注入;4)捕捞:用抄网捞蟹装箱。本发明专利技术优点是:捕捞速度快,捕捞彻底,对蟹不会造成损伤,尤其针对扣蟹,利于后期成蟹的养成,极大的节省了人力和成本,提高了捕捞效率和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河蟹捕捉
,具体地说,是。
技术介绍
目前,对于中华绒螯蟹扣蟹人们更多地关注其产量、投喂、运输等,而对于中华绒螯蟹扣蟹的捕捉方式重视程度不够。主要采用的捕捉方式有放干水人工直接捕捉、地笼捕捉、罾网捕捉和药物诱捕等方式,使捕捉的扣蟹易于死亡、断肢、捕捉效率低和存在生态风险,不利于后期中华绒螯蟹成蟹的养成。·中国专利文献CN 201020651593. 5,申请日2010-12-10,提供了一种采用塑料管材、管件组装成型的捕贝、捕蟹器,它具有一三通管,在三通管的两端分别连接一横置直管,在一侧的横置直管上开设有通气孔,在各横置直管的外侧端分别装配有管堵,在三通管的下端通过一连接直管连接一变径管,该变径管的下端连接一竖置直管;中国专利文献CN 200920012231.9,申请日2009-03-23,提供一种尤其适合于捕蟹爱好者的结构简单、捕捉成功率高的捕蟹笼,包括底网和与底网相配合可形成闭合空间的网罩,其结构要点是在底网上设置有垂直于底网的顶端为斜面、底部具有侧孔的滑套管;滑套管内设置有销杆,销杆的下方为弹簧,诱饵线通过侧孔设置在销杆上;网罩的线绳设置在销杆和滑套管的斜面之间,在网罩上设置有浮漂;滑套管上的吊环通过吊线与吊杆相连。中国专利文献CN200810172841.5,申请日2008-10-27,提供了一种捕蟹笼具,该捕蟹笼有骨架,为方形螺旋弹簧状,两端为矩形框架,在骨架外包裹有网片,在网片上连接有诱食袋和取蟹口,在诱食袋的口上和取蟹口上均连接有拉链,在两端矩形框架的网片上有进蟹口,进蟹口向内凹陷,在捕蟹笼具内放入诱蟹食,蟹闻到诱蟹食的香味后,从捕蟹笼两端的进蟹口进入到捕蟹笼内吃食,由于蟹具有吃食凶猛,吃到嘴的食不愿意放下的特点,凡是进入到笼具内来进食的蟹均被捉住,捕捉蟹时劳动强度小,捕捞效率高。但是上述捕蟹装置或多或少都具有捕获量小、捕捉效率低、对蟹造成损伤的缺陷。因此亟需一种无损伤、捕获量大、快速高效、节约成本的中华绒螯蟹扣蟹捕捉方法,但是目前关于这类方法还未见报道。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生态无损伤的捕蟹设施。本专利技术的再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生态无损伤的捕蟹方法。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便于无损伤捕蟹的河蟹养殖池塘,设有养殖区,所述的养殖区的边沿设有缓坡,所述的缓坡上埋设有收集缸,所述的收集缸的缸口所在的面与缓坡所在的面为同一个面。所述的缓坡的坡度为20-40度。所述的缓坡的坡度为30度。所述的收集缸的内表面是光滑的。所述的收集缸呈台柱状,缸口大于缸底。所述的收集缸的上方设有进水管。为实现上述第二个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无损伤捕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放水时机的选择计算如上任一所述的河蟹养殖池塘的养殖区水量,根据放水速度,择定开始放水的时间; 2)放水将水放至养殖区的水位低于收集缸的缸口30cm以上; 3)注水将外部水源向收集缸内注入; 4)捕捞观察蟹聚集的情况,用抄网捞蟹装箱。 步骤4)后还可以再次按步骤2) -4)的流程进行多轮捕捉。步骤I)所述的的放水时机的选择其标准是保证18 00时达到水位最低点。步骤4)所述的抄网为圆形口,直径为30_50cm。本专利技术优点在于 1、本专利技术的便于无损伤捕蟹的河蟹养殖池塘设有缓坡和埋设于缓坡上的收集缸,充分利用了蟹在高密度时具有追溯水流源头的习性,便于后期捕蟹,捕捞速度快,捕捞彻底,对蟹不会造成损伤,尤其针对扣蟹,利于后期成蟹的养成; 2、本专利技术的无损伤捕蟹方法,其放水时机的选择科学合理,保证了捕捞快速高效的进行; 3、本专利技术的无损伤捕蟹方法排水位控制在低于收集缸缸口30cm以上,目的是形成无水覆盖的缓坡区,可在通过进水管进水时形成水流,利于河蟹感知; 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极大的节省了人力和成本,显著的提高了捕捞的效率和质量。附图说明附图I是本专利技术一种便于无损伤捕蟹的养殖池塘的俯视图。附图2是图I的A-A剖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附图中涉及的附图标记和组成部分如下所示 I.养殖区 2.缓坡 3.陡坡4.收集缸 5.进水管 实施例I本专利技术一种便于无损伤捕蟹的养殖池塘 请参照图1,图I是本专利技术一种便于无损伤捕蟹的养殖池塘的俯视图。所述的养殖池塘设有养殖区1,所述的养殖区I的边沿设有缓坡2,所述的缓坡2的坡度为30度,其下方连接陡坡3,所述的陡坡3的下端直接连接养殖区I的底部。所述的缓坡2上埋设有收集缸4。请参照图2,图2是图I的A-A剖视图。所述的收集缸4为台柱形,缸口直径为80cm,缸底直径为40cm,高是75cm。收集缸4的缸口所在的平面与缓坡2的坡面所在的平面在同一个面上,收集缸4的内表面是平滑的,收集缸4的上方设有进水管5,所述的进水管5的直径是10cm。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的缓坡2的设置可以在养殖区I的某一段边沿,也可以在养殖区I边沿设置多个缓坡2 ;所述的缓坡2的坡度为优选30度,但在20-40度范围内均可,以利于河蟹攀爬;所述的缓坡2上可设置多个收集缸4 ;所述的收集缸4不仅限于台柱形,也可以是其他形状;所述的收集缸4的规格不仅限于本实施例,但是收集缸4的高度最好在75cm,以保证河蟹进入之后在短时间内无法游出,同时 本实施例的收集缸4的规格是较为适宜的,有足够的容量便于在捕蟹时的暂存;所述的收集缸4的内表面是平滑的,如加釉或铺设PV材料等,可防止进入收集缸4中的蟹游出。本专利技术的无损伤捕蟹的养殖池塘其捕蟹的原理是利用蟹在高密度时具有追溯水流源头的习性,如中华绒螯蟹等。实施例2本专利技术生态无损伤捕捉扣蟹的方法 (I)放水时机的选择计算养殖区I水量,根据放水速度,择定开始放水的时间。最好是白昼开始放水,至18 00时可以达到水位最低点。(2)放水放水时,在放水口设置防逃设施。尽可能将水放至不能再降为止,至少保证养殖区I的水位低于收集缸4的缸口 30cm以上。(3)注水将外部水源地养殖用水从进水管5注入收集缸4中,水满后溢出顺着缓坡2流向养殖区。扣蟹感知水流后,将溯流而上,进入水缸中,难以再逃逸。(4)捕捞用手电观察收集缸4中扣蟹聚集的情况,然后用抄网将扣蟹捞出装箱。(5)循环捕蟹再次按流程放水-注水-捕捞,进行第二轮捕捉。当蟹的产量高时,则可以多次重复上述过程,以尽可能的提高捕蟹的彻底性。需要说明的是,捕蟹的时间控制在夜晚,主要是符合河蟹的生活运动规律;排水位(即放水后的养殖区I的水位)控制在低于收集缸4缸口 30cm以上,目的是形成无水覆盖的缓坡区,可在通过进水管5进水时形成水流,以便河蟹感知;所述的水流的速度控制在河蟹扣蟹可感知的强度,并可以让捕蟹时间维持在4h左右,因而水流速度以O. 001-0. 002m3/s为宜;所述的水流要求是直接隔空注入收集缸4内;所述的抄网可以设计成圆形,直径30-50cm,优选40cm,这样每一次捕捞时都能深入收集箱3的底部,但是不会碰掉收集缸4边角的扣蟹。实施例3本专利技术的生态无损伤的捕捉扣蟹方法试验 按照实施例2所述的方法,对于面积2500 m2的养殖区I,进水速度约O. 002 m3/s,第一轮捕捞约2h完成,捕获量占养殖区I中扣蟹总量的60% ;第二轮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便于无损伤捕蟹的河蟹养殖池塘,设有养殖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养殖区的边沿设有缓坡,所述的缓坡上埋设有收集缸,所述的收集缸的缸口所在的面与缓坡所在的面为同一个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于无损伤捕蟹的河蟹养殖池塘,设有养殖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养殖区的边沿设有缓坡,所述的缓坡上埋设有收集缸,所述的收集缸的缸口所在的面与缓坡所在的面为同一个面。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便于无损伤捕蟹的河蟹养殖池塘,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缓坡的坡度为20-40度。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于无损伤捕蟹的河蟹养殖池塘,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缓坡的坡度为30度。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便于无损伤捕蟹的河蟹养殖池塘,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收集缸的内表面是光滑的。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便于无损伤捕蟹的河蟹养殖池塘,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收集缸呈台柱状,缸口大于缸底。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便于无损伤捕蟹的河蟹养殖池塘,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收集缸的上方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陶贤继,沈亚达,王成辉,魏华,马旭洲,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海洋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