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断点触头的触头支持与触桥的连接结构,属于低压电器技术领域。该连接结构包括触头支持(1)以及通过弹簧压靠在所述触头支持(1)上的触桥(2),所述触桥(2)的两端分别设置动触点(3),所述触头支持(1)与所述触桥(2)的连接处为支点,所述触桥(2)两端的所述动触点(3)以所述支点枢转,调节所述动触点与静触点的接合。该触头支持与触桥的连接结构解决了现有双触点的触头系统双断点不能可靠闭合的问题。特别适用于控制与保护开关用的双触点触头。(*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低压电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双断点触头的触头支持与触桥的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触头系统是开关电器的必要组成部分,用于接通、承载和分断开关电器工作时主回路流过的电流。对于控制与保护开关,其触头系统多采用双断点结构。专利号为ZL95227387.X和专利号为ZL01238478. X专利即公开了具有上述双断点的触头系统的开关结构,其结构如图I所示。其中,触头系统的两个动触头设置于动触桥2的左右两端,静触头设置在动触点上端;在正常工作时,所述动触桥2在弹簧的弹力作用下紧靠在触头支持上,主电路电流从Pl流入,经过动触桥2,经过短路脱扣器,再从P2流出。当需要断开时,电磁系统会作用于触头支持I上,使触头支持I带动动触桥2向下运动;当发生短路故障时,动 触头和静触头之前产生较大的电动斥力,双断点触头均被断开。同时,短路脱扣器动作,同时带动触头支持向下运动,从而将动触头保持在断开位置。在现有技术中,为了保证动静触头的可靠分合,触头支持I与动触桥2之间的配合关系均设计为紧配合,即其连接部位为一个平面;这样,在理想的状态下正常工作时,在弹簧作用下,触头支持I与动触桥2紧密结合,动触桥2两端的动触头与其上侧的静触头紧密连接。但是,在实际应用特别是短路试验过程中,当其中一侧的触头损伤时,由于动触桥2和触桥支持I的平面接触关系,按正常工作状态,在弹簧的作用下,会出现两个触头一个导通、一个不导通的情况,严重时导致触头烧毁;而在额定运行分断能力试验时,双断点也无法保持同步。
技术实现思路
为此,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现有双触点的触头系统双断点不能可靠闭合的问题,进而提供一种能确保双断点触头在各种情况下均能够可靠闭合的触头支持与触头的连接结构。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双断点触头的触头支持与触桥的连接结构,其包括触头支持以及通过弹簧压靠在所述触头支持上的触桥,所述触桥的两端分别设置动触点,所述触头支持与所述触桥的连接处为支点,所述触桥两端的所述动触点以所述支点枢转,调节所述动触点与静触点的接合。所述触头支持和所述触桥的连接处为线接触,所述触头支持的连接部位为弧面或平面,对应的所述触桥的连接部位为平面或弧面。所述触头支持和所述触桥的连接处为线接触,所述触头支持和所述触桥的连接部位均为弧面。所述触头支持的连接部位为内凹的弧面,所述触桥的连接部位为外凸的弧面。所述触头支持和所述触桥的连接部位均为外凸的弧面。所述触头支持和所述触桥的连接处为线接触,所述触头支持的连接部位为三棱柱或平面,对应的所述触桥的连接部位为平面或三棱柱,所述触头支持与所述触桥的接触处为三棱柱的棱边。所述触头支持和所述触桥的连接处为面接触,所述触头支持的连接部位为四棱柱或平面,所述触桥的连接部位为平面或四棱柱,所述触头支持与所述触桥的接触处为所述四棱柱的柱面。所述触头支持和所述触桥的连接处为面接触,所述触头支持的连接部位为截面为梯形的棱柱或平面,所述触桥的连接部位为平面或截面为梯形的棱柱,所述触头支持与所述触桥的接触处为所述梯形的短边。所述触头支持和所述触桥的连接处为点接触,所述触头支持的连接部位为球形或 平面,所述触桥的连接部位为平面或球形。本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I)本技术采用具有自动跟踪功能的触头支持与触桥的连接结构,其触头支持与触桥的连接处作为支点,触桥两端的动触点以支点枢转,实现调节动静触点的接合;当触头材料磨损,以及零件尺寸变形的情况下,仍然能够通过结构自动找正,实现双断点的可靠闭合,很好解决了开关的同级同步性问题,大大提高了开关的可靠性,也提升了产品的性能指标,特别是短路分断能力。(2)优选的,该触头支持与触桥的连接结构采用线接触,其可以保证所述触桥能够以连接处枢转的同时,还能够保证触桥与触头支持之间连接结构的稳定。附图说明为了使本技术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下面根据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图I为触头灭弧系统的原理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I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5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6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7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8的结构示意图。图中附图标记表示为I-触头支持,2-触桥,3-动触点。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附图,使用以下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阐述。实施例I图2所示为本技术公开的双断点触头的触头支持与触桥的连接结构,其包括,触头支持I以及通过弹簧压靠在所述触头支持I上的触桥2,所述触桥2的两端分别设置动触点3,所述触头支持I与所述触桥2的连接处为支点,所述触桥2两端的所述动触点3以所述支点枢转,调节所述动触点与静触点的接合。其中,本实施例中,所述触头支持I和所述触桥2的连接处为线接触;其中,所述触头支持I的连接部位为弧面,对应的所述触桥2为平面。实施例2本实施方式与实施例I的结构基本一致,其区别点在于所述触头支持I的连接部位为平面,对应的所述触桥2为弧面,如图3所示。实施例3本实施方式如图4所示,其与实施例I的结构基本一致,其区别点在于所述触头支持I和所述触桥2的连接处为线接触,所述触头支持I的连接部位为三棱柱,对应的所述 触桥2的连接部位为平面,其中所述触头支持I与所述触桥2的接触处为三棱柱的棱边。实施例4本实施方式如图5所示,其与实施例3的结构基本一致,其区别点在于所述触头支持I的连接部位为平面,对应的所述触桥2的连接部位为三棱柱,其中所述触头支持I与所述触桥2的接触处为三棱柱的棱边。实施例5本实施方式如图6所示,其与实施例I的结构基本一致,其区别点在于所述触头支持I和所述触桥2的连接处为面接触,所述触头支持I的连接部位为平面,所述触桥2的连接部位为截面为梯形的棱柱,其中所述触头支持I与所述触桥2的接触处为所述梯形的短边。实施例6本实施方式如图I所示,其与实施例5的结构基本一致,其区别点在于所述触头支持I的连接部位为截面为梯形的棱柱,所述触桥2的连接部位为平面,其中所述触头支持I与所述触桥2的接触处为所述梯形的短边。实施例7本实施方式如图8所示,其与实施例I的结构基本一致,其区别点在于所述触头支持I和所述触桥2的连接处为点接触,所述触头支持I的连接部位为平面,所述触桥2的连接部位为球形。实施例8本实施方式如图9所示,其与实施例I的结构基本一致,其区别点在于所述触头支持I和所述触桥2的连接处为点接触,所述触头支持I的连接部位为球形,所述触桥2的连接部位为平面。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触头支持I和所述触桥2的连接处还可以为面接触,所述触头支持I的连接部位为四棱柱或平面,所述触桥2的连接部位为平面或四棱柱,所述触头支持I与所述触桥2的接触处为所述四棱柱的柱面。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触头支持I和所述触桥2的连接处还可以为线接触,所述触头支持I和所述触桥2的连接部位均为弧面。进一步的,所述触头支持I的连接部位为内凹的弧面,所述触桥2的连接部位为外凸的弧面。或者,所述触头支持I和所述触桥2的连接部位均为外凸的弧面。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断点触头的触头支持与触桥的连接结构,其包括,触头支持(1)以及通过弹簧压靠在所述触头支持(1)上的触桥(2),所述触桥(2)的两端分别设置动触点(3),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头支持(1)与所述触桥(2)的连接处为支点,所述触桥(2)两端的所述动触点(3)以所述支点枢转,调节所述动触点(3)与静触点的接合。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断点触头的触头支持与触桥的连接结构,其包括,触头支持(I)以及通过弹簧压靠在所述触头支持(I)上的触桥(2),所述触桥(2)的两端分别设置动触点(3),其特征在于 所述触头支持(I)与所述触桥(2)的连接处为支点,所述触桥(2)两端的所述动触点(3)以所述支点枢转,调节所述动触点(3)与静触点的接合。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双断点触头的触头支持与触桥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触头支持(I)和所述触桥(2 )的连接处为线接触,所述触头支持(I)的连接部位为弧面或平面,对应的所述触桥(2)的连接部位为平面或弧面。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双断点触头的触头支持与触桥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触头支持(I)和所述触桥(2 )的连接处为线接触,所述触头支持(I)和所述触桥(2)的连接部位均为弧面。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断点触头的触头支持与触桥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触头支持(I)的连接部位为内凹的弧面,所述触桥(2)的连接部位为外凸的弧面。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断点触头的触头支持与触桥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触头支持(I)和所述触桥(2)的连接部位均为外凸的弧面。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仇仙者,杨佰传,朱奇敏,黄世泽,屠瑜权,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中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