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灯头五金配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卡式接触片,它包括接触片本体,所述接触片本体包括互相铆合的铜片和钢片,所述铜片包括上部和下部,所述钢片包括上部和下部,所述钢片的上部和所述铜片的上部压合组成接触部,所述钢片的下部和所述铜片的下部围设构成插接部,所述接触部连接于所述插接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生产采用模内铆合技术,由一套模具直接铆合成型,其主要与欧规灯头配套,其插接部可直接卡嵌于欧规灯头的内部,连接方便、快捷,固定牢固不易松动脱落,且取代了接触片与灯头铆接连接的方式,操作简单,简化了连接工序,便于欧规灯头的装配,提高欧规灯头的装配效率。(*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灯头五金配件
,尤其涉及一种卡式接触片。
技术介绍
目前,灯头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领域。接触片 为灯头内常用的五金配件,是开关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灯泡的底部和灯头一般都利用接触片连接。接触片作为灯头内的零部件,其体积较小,传统的接触片主要通过铆钉铆接于灯头上,装配不方便,且电源导线与接触片以焊接或者铆接进行连接,不仅组装速度慢,而且焊接连接后,常因焊接不牢而导致连接点处电阻大、温度高,甚至会有电源导线脱落的情形发生,连接不稳定,连接工艺复杂且工序多、周期长,效率低、严重浪费工时,较耗费人工成本和物料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与灯头连接方便、固定牢固、装配效率高的卡式接触片。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来实现的。一种卡式接触片,包括接触片本体,所述接触片本体包括互相铆合的铜片和钢片,所述铜片包括上部和下部,所述钢片包括上部和下部,所述钢片的上部和所述铜片的上部压合组成接触部,所述钢片的下部和所述铜片的下部围设构成插接部,所述触灯部连接于所述接触部。其中,所述铜片设置有铆合片,所述钢片的上部开设有铆接口,所述铆合片伸出所述铆接口并向上压合于所述钢片的上部。其中,所述铜片在铆合片的上方设置有第二铆合片,所述第二铆合片压紧于所述钢片的顶部。其中,所述钢片的下部包括顶面、侧面和底面,所述顶面、所述侧面和所述底面一体冲压成型。其中,所述接触片本体还设置有倒刺,所述倒刺设置于铜片的下部和钢片的下部的侧面。其中,所述钢片的下部的底面开设有卡线槽。其中,所述钢片的下部的底面还开设有方槽。其中,所述接触片本体为正极接触片,所述正极接触片为“ 6 ”字形。其中,所述接触片本体为负极接触片,所述负极接触片为“b”字形。其中,所述铜片的上部延伸有尾端,所述尾端设置有弯折部。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一种卡式接触片,包括接触片本体,所述接触片本体包括互相铆合的铜片和钢片,所述铜片包括上部和下部,所述钢片包括上部和下部,所述钢片的上部和所述铜片的上部压合组成接触部,所述钢片的下部和所述铜片的下部围设构成插接部,所述接触部连接于所述插接部。本技术的生产采用模内铆合技术,由一套模具直接铆合成型,模具精度高,采用高速冲压技术,全自动化生产,大大提高产品的稳定性、尺寸更精确,产品质量好,不存在批锋、裂纹等缺陷,且生产效率高;本技术主要与欧规灯头配套,其插接部可直接卡嵌于欧规灯头的内部,连接方便、快捷,固定牢固不易松动脱落,且取代了接触片与灯头铆接连接的方式,操作简单,简化了连接工序,便于欧规灯头的装配,提高欧规灯头的装配效率。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的实施例I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实施例I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实施例I的正极接触片和实施例3的负极接触片与灯头装配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的实施例4的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包括I一接触部,2—插接部,3—铆合片,4一倒刺,5—卡线槽,6—方槽,7—尾端,8—第二铆合片。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例I。如图I、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卡式接触片,包括接触片本体,所述接触片本体包括互相铆合的铜片和钢片,所述铜片包括上部和下部,所述钢片包括上部和下部,所述钢片的上部和所述铜片的上部压合组成接触部1,所述钢片的下部和所述铜片的下部围设构成插接部2,所述接触部I连接于所述插接部2。本技术的生产采用模内铆合技术,由一套模具直接铆合成型,模具精度高,采用高速冲压技术,全自动化生产,大大提高产品的稳定性、尺寸更精确,产品质量好,不存在批锋、裂纹等缺陷,且生产效率高;本技术主要与欧规灯头配套,其插接部2可直接卡嵌于欧规灯头的内部,连接方便、快捷,固定牢固不易松动脱落,且取代了接触片与灯头铆接连接的方式,操作简单,简化了连接工序,便于欧规灯头的装配,提高欧规灯头的装配效率。本实施例中,所述铜片设置有铆合片3,所述钢片的上部开设有铆接口,所述铆合片3伸出所述铆接口并向上压合于所述钢片的上部。这里的方位“上”,以图3为参考方向。本技术采用模内铆合技术,由一套模具直接将铜片和钢片铆合成型,其中,铜片和钢片由铆合片3铆合连接,铆合较紧密,不易松动,且铜片导电性能好,钢片弹性好、成本较低,因此铜片和钢片铆合组成的接触片本体导电性好,成本低,性价比高,更易于市场推广。本实施例中,所述钢片的下部包括顶面、侧面和底面,所述顶面、所述侧面和所述底面一体冲压成型。本技术的制备采用高速冲压技术,产品质量好,不存在批锋、裂纹等缺陷,先将钢片一体冲压成型,再将铜片冲压,钢片的下部冲压形成的顶面、底面和侧面与铜片的下部围设构成插接部2,插接部2可卡嵌于欧规灯头,便于欧规灯头的装配。本实施例中,所述接触片本体还设置有倒刺4,所述倒刺4设置于铜片的下部和钢片的下部的侧面。倒刺4为通过冲压或割裂形成的一个可以弯折的片状体,将接触片本体装配入欧规灯头时,其插接部2被按压进欧规灯头的卡嵌部,倒刺4受到卡嵌部的侧壁的压力从而顺畅进入卡嵌部,卡嵌部的内部设置有限位槽,插接部2按压入卡嵌部后,铜片的倒刺4插入限位槽而被卡限,可防止脱落,同时,钢片的倒刺4由于其外张弹力而与卡嵌部的侧壁紧紧顶固,进一步防止脱落,使插接部2与欧规灯头连接牢固,接触片本体插接于灯头内不易松脱。另外,钢片的倒刺4还可以调节卡线力度。本实施例中,所述钢片的下部的底面开设有卡线槽5。欧规灯头的底部开设有插线孔,在欧规灯头的装配中,将接触片本体插接于灯头的内部后,再将电源导线从灯头的插线孔穿过,最后插入卡线槽5即可将电源导线与接触片本体连接,取代了传统电源导线与接触片本体铆接或焊接的方式,简化了连接工序,连接方便、速度快,且电源导线的端头设有与卡线槽5配合的锁止部,使电源导线与接触片本体连接牢固不易松脱。本实施例中,所述接触片本体为正极接触片,所述正极接触片为“6”字形。正极接触片可根据实际需要调整尺寸大小,以适配E27灯头或E14灯头。 实施例2。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I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所述接触片本体为负极接触片,所述负极接触片为“b”字形。“b”字形的负极接触片与实施例I中的“6”字形正极接触片组成一个正负极组件,正负极组件安装于欧规灯头中,其中,正极接触片的接触部I接触灯泡的底部,负极接触片的接触部I接触灯泡的边缘,正负极组件的接触传输性能好,导电较佳。本实施例中,所述钢片的下部的底面还开设有方槽6。方槽6开设于钢片的底面的中部,可增加底面的弹性,更便于电源导线的插入。本实施例中,所述铜片的上部延伸有尾端7,所述尾端7设置有弯折部。弯折部的弧度为(135/ ) °,使接触片本体的接触部I与灯泡的底部更充分接触,保证接触稳定,正常导电。本实施例其它结构与实施例I相同,在此不再赘述。实施例3。如图4、图5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所述弯折部包括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的弧度为(93/Ji) °至(97/Ji) °,所述第二弯折部的弧度为(125/Ji) °至(130/Ji) °,可根据不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卡式接触片,包括接触片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片本体包括互相铆合的铜片和钢片,所述铜片包括上部和下部,所述钢片包括上部和下部,所述钢片的上部和所述铜片的上部压合组成接触部,所述钢片的下部和所述铜片的下部围设构成插接部,所述接触部连接于所述插接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卡式接触片,包括接触片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片本体包括互相铆合的铜片和钢片,所述铜片包括上部和下部,所述钢片包括上部和下部,所述钢片的上部和所述铜片的上部压合组成接触部,所述钢片的下部和所述铜片的下部围设构成插接部,所述接触部连接于所述插接部。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ー种卡式接触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铜片设置有铆合片,所述钢片的上部开设有铆接ロ,所述铆合片伸出所述铆接ロ井向上压合于所述钢片的上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ー种卡式接触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铜片在铆合片的上方设置有第二铆合片,所述第二铆合片压紧于所述钢片的顶部。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ー种卡式接触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片的下部包括顶面、侧面和底面,所述顶面、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凤群,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巨旺五金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