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油罐换热盘管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115940 阅读:5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22 04:18
一种储油罐换热盘管装置,在储油罐内底部设置有底座,底座上设置有换热盘管,换热盘管的底部与底座之间安装有减震垫,换热盘管的进气端设置安装有进气阀门的蒸汽进气管、冷凝水出水端设置安装有出水阀门的冷凝水出水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换热盘管由首尾联接的换热单元联接构成,换热单元的长度应小于储油罐的内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改进换热盘管的联接方式,将原有的一体式整体的换热盘管,改进为由首尾联接的换热单元通过法兰盘和螺纹联接件联接成盘管,增加了有效换热面积,提高了管内蒸汽热量的利用率,可分段更换腐管,操作方便,节约了管材。(*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罐体或其他类似密闭容器热交换用的设备或装置
,具体涉及到浸没在流体中带有管状通道的热交换装置。
技术介绍
储油罐是在炼油厂、油库、集油站等工业中用于储存原油或其他石油产品的容器,储油罐内储存有油、泥和水的混合物,其成分非常复杂,石油(碳氢化合物)含量极高,而蜡质、浙青质、胶体和固体悬浮物、细菌、盐类、酸性气体、腐蚀产物等杂质也混于其中,日积月累,储油罐底部沉积了大量的油泥,在储油罐底部的油泥中,通常其含油率为10% 50%,其中浙青质为5% 10%,石蜡为4% 12%,含水率为20% 40%,pH值为3. 6 7. 50,同时伴有一定量的固体物。 在实际生产中,储油罐内用于热交换的换热器在受热情况下遇到腐蚀介质,导致其管壁穿透后管内冷凝水被严重污染,无法回收。另外,在锅炉房冷凝水入口处蒸汽和冷凝水的跑、冒、滴、漏现象严重,冬天热雾弥漫,夏天热浪逼人,既造成热污染,又容易烫伤现场操作人员,冬天高峰期供热时,锅炉出力不足,冷凝水中包含的原蒸汽20%的热能被白白的浪费掉,同时水资源浪费严重,蒸汽的潜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浪费了热能。储油罐内换热器是蒸汽加热系统中的一个关键设备,金属换热盘管使用寿命的长短直接影响到原油加工产量的高低。换热盘管的平均使用寿命不足两年,管壁腐蚀问题无法解决,换热管腐蚀穿透后蒸汽直接进入储油罐内,储油罐内的油分进入换热器内,冷凝水无法回收,既浪费水资源,又浪费热资源,还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现有的换热器通常按照储油罐体容积的不同规格在储油罐内内排列成圆环状,圆环形换热盘管的直径小于储油罐的内径。由于现有使用的圆环形换热盘管为一体制造和安装,为保证储油罐的使用安全,一旦换热盘管出现局部的严重腐蚀即须整体更换,这样不但造成材料的浪费,且由于一体式的换热盘管安装调试较困难,频繁整体更换也增加了维修量,加大了储油罐的维修费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上述储油罐的换热器存在的浪费材料、更换困难的缺点,提供一种设计合理、结构简单、维修方便的储油罐换热盘管装置。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在储油罐内底部设置有底座,底座上设置有换热盘管,换热盘管的底部与底座之间安装有减震垫,换热盘管的进气端设置安装有进气阀门的蒸汽进气管、冷凝水出水端设置安装有出水阀门的冷凝水出水管。本技术的换热盘管由首尾联接的换热单元联接构成,换热单元的长度应小于储油罐的内径。本技术的换热单元的形状为钩形管状体结构,钩形管的两端设置有法兰盘。本技术的换热单元为两种管径,一种是外径为83 95mm、壁厚为4 5mm的粗管,粗管排列在上部,另一种是外径为60 70mm、壁厚为3 3. 8mm的细管,细管排列在下部,粗管个数为细管个数的2 3倍。本技术的换热盘管所在平面与底面之间的夹角为10° 30°。本技术为了解决现有的储油罐换热盘管装置存在的管壁腐蚀严重,浪费材料,更换困难的技术问题,其通过改进换热盘管的联接方式,将原有的一体式整体的换热盘管,改进为由首尾联接的换热单元通过法兰盘和螺纹联接件联接成盘管,增加了有效换热面积,提高了管内蒸汽热量的利用率,可分段更换腐管,操作方便,节约了管材。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实施例I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I的A-A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技术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实施例I在图I中,本实施例的储油罐换热盘管装置由进气阀门I、出水阀门2、蒸汽进气管3、冷凝水出水管4、底座5、U形螺栓6、减震垫7、换热单元8联接构成。在储油罐9内底部用螺纹紧固联接件固定联接安装有底座5,底座5上用U形螺栓6固定联接有换热盘管,换热盘管的底部与底座5之间安装有减震垫7,减震垫7用于减震以及换热盘管受热膨胀变形,换热盘管的进气端通过法兰盘用螺纹紧固联接件与蒸汽进气管3固定联接,蒸汽进气管3穿出储油罐9,蒸汽进气管3上通过螺纹联接安装有进气阀门1,打开进气阀门1,高温蒸汽从进气阀门I进入到换热盘管进行热交换,换热盘管的冷凝水出水端与冷凝水出水管4通过法兰用螺纹紧固联接件固定联接,冷凝水出水管4穿出储油罐9,冷凝水出水管4上通过螺纹联接安装有出水阀门2,打开出水阀门2,经换热盘管热交换后的冷凝水从出水阀门2流出。换热盘管所在平面与底面之间的夹角为20°,这种结构的换热盘管以及换热盘管在罐体内的的排列方式,使得高温蒸汽从蒸汽进气管3进入到换热盘管散热后的冷凝水很顺利地从底部的冷凝水出水管4流出,加快了高温蒸汽在换热盘管内流动。在图1、2中,本实施例的换热盘管由首尾联接相互联通的换热单元8联接构成,换热单元8的形状为钩形管状体结构,钩形管的两端焊接联接有法兰盘,法兰盘用于一个换热单元8与相邻一个换热单元8用螺纹紧固联接件固定联接,换热单元8的长度应小于储油罐9的内径,换热单元8的具体个数应按照油罐的体积来具体确定。本实施例换热单元8为两种管径,一种是外径为89mm、壁厚为4. 5mm的粗管,粗管排列在上部,另一种是外径为68mm、壁厚为3. 5mm的细管,细管排列在下部,粗管个数为细管个数的2. 5倍。采用这种结构的换热盘管,其中一节换热单元8出现故障或腐蚀需要检修或更换时,很容易将该节换热单元8更换掉,缩短了维修时间,降低了维修费用,延长了换热盘管的使用寿命。实施例2本实施例换热盘管由两种管径的换热单元8联接构成,一种是外径为83mm、壁厚为4mm的粗管,粗管排列在上部,另一种是外径为60mm、壁厚为3mm的细管,细管排列在下部,粗管个数为细管个数的2倍。其他零部件以及零部件的联接关系与实施例I相同。实施例3本实施例换热盘管由两种管径的换热单元8联接构成,一种是外径为95mm、壁厚为5_的粗管,粗管排列在上部,另一种是外径为70_、壁厚为3. 8mm的细管,细管排列在下部,粗管个数为细管个数的3倍。其他零部件以及零部件的联接关系与实施例I相同。实施例4在以上实施例I 3中,换热盘管所在平面与底面之间的夹角为10°。其他零部件以及零部件的联接关系与相应的实施例相同。实施例5在以上实施例I 3中,换热盘管所在平面与底面之间的夹角为30°。其他零部件以及零部件的联接关系与相应的实施例相同。根据上述原理还可设计出另外一种具体结构的储油罐换热盘管装置,但如果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技术的基础上进行简单惯用的手段直接替换或者其它无需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在本技术的基础上得出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技术的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储油罐换热盘管装置,在储油罐(9)内底部设置有底座(5),底座(5)上设置有换热盘管,换热盘管的底部与底座(5)之间安装有减震垫(7),换热盘管的进气端设置安装有进气阀门(1)的蒸汽进气管(3)、冷凝水出水端设置安装有出水阀门(2)的冷凝水出水管(4),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换热盘管由首尾联接的换热单元(8)联接构成,换热单元(8)的长度应小于储油罐(9)的内径。

【技术特征摘要】
1.ー种储油罐换热盘管装置,在储油罐(9)内底部设置有底座(5),底座(5)上设置有换热盘管,换热盘管的底部与底座(5)之间安装有减震垫(7),换热盘管的进气端设置安装有进气阀门(I)的蒸汽进气管(3)、冷凝水出水端设置安装有出水阀门(2)的冷凝水出水管(4),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换热盘管由首尾联接的换热单元(8)联接构成,换热单元(8)的长度应小于储油罐(9)的内径。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储油罐换热盘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换热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党卫李亚芹刘国玺王高庄赵茜张宇干张凯华刘明裕王珅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昊芯环境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