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缆固定装置。包括:两个边缘夹体,每个边缘夹体的一侧面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的凹槽,两个边缘夹体上的相对的凹槽形成一通孔,分别穿设于通孔的弹性套管使边缘夹体之间形成一间隙,弹性套管内分别以过盈配合穿设一电缆;螺栓贯穿边缘夹体并将弹性套管及电缆夹持在通孔中。本实施例提供的电缆固定装置,可以防止电缆外层绝缘皮的磨损,从而消除了漏电及火灾的安全隐患,同时还能使固定更牢靠,具有较高的使用安全性和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风力发电机组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缆固定装置。
技术介绍
在风力发电机组中,机舱内的各种电缆需从塔筒顶部经由塔筒内部延伸至塔筒底部。由于风力发电机组所使用的电缆很重(约2kg/m),塔筒的高度最低的在60m左右,高的则达IOOm以上,可见,如果仅将电缆悬垂在塔筒内,在如此大的自重作用下可能会造成电缆的拉断,因此必须对电缆采取固定措施。现有技术中固定电缆的方式为对于电缆位于塔筒顶部的部分,需在机舱主机架上固定连接一电缆吊挂架,通过固定设置电缆吊挂架上的钢丝将电缆缠绕固定住;对于电 缆位于塔筒侧壁的部分,需通过电缆夹将其夹持并固定连接到塔筒侧壁的电缆夹连接板上。现有技术的这种利用钢丝缠绕电缆或直接用电缆夹夹持电缆的方式,在经过一段时间后,钢丝或电缆夹对电缆外层绝缘皮不断的磨损,很容易造成导体外露,从而导致漏电、火灾等恶性事故,严重影响风力发电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缆固定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缺陷,实现对电缆安全、有效、长期的固定。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缆固定装置,包括两个的边缘夹体,每个所述边缘夹体的一侧面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的凹槽,两个所述边缘夹体上的相对的所述凹槽形成一通孔,分别穿设于所述通孔的弹性套管使所述边缘夹体之间形成一间隙,所述弹性套管内分别以过盈配合穿设一电缆;螺栓贯穿所述边缘夹体并将所述弹性套管及电缆夹持在所述通孔中。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电缆固定装置,通过螺栓对边缘夹体的紧固作用而使边缘夹体抱紧电缆,简单方便地实现了对电缆的固定,且设置在边缘夹体与电缆之间的弹性套管避免了直接磨损电缆外层绝缘皮,从而避免了导体外露造成的漏电及火灾,提高了电缆布置安全性;也使边缘夹体对电缆的固定更牢靠,实现了更安全、有效的固定,进一步提高了风力发电机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附图说明图I是本专利技术电缆固定装置实施例的整体结构图。图2是图I的A-A向剖视图。图3是图I中弹性套管的俯视图。图4是图3的B-B向剖视图。图5是图I中边缘夹体和中间夹体的俯视图。图6是图5的C-C向剖视图。附图标记I-边缘夹体;11-凹槽;12-通孔;4-中间夹体;2-螺栓;3-弹性套管;13-间隙;31-圆柱面;32-斜模面;311-沟槽;101-拼接通孔;α-倾斜角;312-豁口。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 图I是本专利技术电缆固定装置实施例的整体结构图。图2是图I的A-A向剖视图。图5是图I中边缘夹体和中间夹体的俯视图。请参照图I、图2和图5,本实施例提供的电缆固定装置包括,两个边缘夹体1,每个边缘夹体I的一侧面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的凹槽,两个边缘夹体I上的相对的两个凹槽11形成通孔12,分别穿设于通孔12的弹性套管3使边缘夹体I之间形成一间隙13,弹性套管3内分别以过盈配合穿设一电缆;螺栓2贯穿边缘夹体I并将弹性套管3及电缆夹持在通孔12中。具体地,两个边缘夹体I上设置有凹槽11的面可以为互相平行的平面,凹槽11的数量可以为两个或更多(视电缆的数量而定);通过合理设计弹性套管的外径和凹槽的内径尺寸,使穿设有电缆的弹性套管3穿入到通孔12后,在两个边缘夹体I之间形成一间隙13,这样,在拧紧螺栓2时,边缘夹体I随之互相靠近,从而对设置于其间的弹性套管3及其内的电缆的夹紧力就可以完全经由弹性套管3施加在电缆上,以实现有效的夹持固定。最优地,弹性套管3可以采用具有较好弹性和强度的橡胶材料制造,且根据电缆的尺寸合理确定的弹性套管3的尺寸且保证弹性套管3与电缆之间具有一定的过盈量,使弹性套管3可以箍紧在电缆的周围侧面上,防止电缆滑脱。在使用本实施例提供的电缆固定装置固定电缆时,可以先将电缆装入弹性套管3的内孔中,然后将两个边缘夹体I之间排列与边缘夹体I上的凹槽11的数目相同的电缆,并使凹槽11的位置与弹性套管3位置相对应,再将螺栓2穿过边缘夹体I上的拼接通孔101及设置在塔筒顶部或侧壁上的用于固定电缆的孔后,将螺栓2的两端用螺母逐渐拧紧,边缘夹体I之间的间隙13随之变小,处于两边缘夹体I之间的弹性套管3和电缆也被逐渐夹紧,完成了电缆固定操作。可见,本实施例提供的电缆固定装置,可以方便的完成电缆的夹紧和定位,且设置在边缘夹体与电缆之间的弹性套管可以防止对电缆外层绝缘皮的磨损,从而消除了漏电及火灾的安全隐患,同时还能使夹持更牢固,具有较高的使用安全性和可靠性。在上述实施例中,请参照图I和图2,本实施例的电缆固定装置还包括设置于边缘夹体I之间的中间夹体4,每个中间夹体4的相对侧面上设置有凹槽11,相邻的边缘夹体I和中间夹体4及相邻两个中间夹体4上的相对的凹槽11形成用于穿设弹性套管3的通孔12,螺栓2贯穿边缘夹体I及中间夹体4并将弹性套管3及电缆夹持在通孔12中。具体地,可以在两边缘夹体I中依次排列一个或多个的中间夹体4,每个中间夹体4的相对面上都设置有凹槽11,使得边缘夹体I与相邻的中间夹体4上相对的凹槽11可以拼接形成通孔12,相邻的两中间夹体4上处于相对一侧的凹槽也可以拼接形成通孔12 ;这样在两边缘夹体I之间每增加一个中间夹体4就可以增加一排通孔12,大大增加了本电缆固定装置可以夹持的电缆数量,更加方便了对大量电缆的固定操作,进一步提高了风电机组的安装效率。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I和图4所示,弹性套管3的内侧面上设置有用于增加弹性套管3的内侧面与电缆的侧面之间的摩擦力的沟槽311,以使弹性套管3更紧地箍在电缆的侧面,从而防止电缆意外滑脱而造成电缆的损坏。当然,本专利技术并不局限于通过设置沟槽311来增大摩擦,也可以在弹性套管3的内侧面上加工出一些凸起,或同时设置一些凹槽或凸起以增加其表面摩擦系数,从而达到增加弹性套管3的内侧面与电缆的侧面之间的摩擦力,实现更可靠的夹持。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I、图4和图6所示,弹性套管3的内侧面为圆柱面31,弹性套管3的外侧面为斜楔面32,用于穿设弹性套管3的通孔12对应斜楔面32设置成斜楔孔。电缆的侧面通常是圆柱面,对应地,弹性套管3的内侧面也设置成圆柱面31 ; 而将弹性套管3与通孔12的接触面设置成斜楔面(上粗下细的圆锥面),以允许弹性套管3沿通孔12的侧壁产生一定的相对滑动;这样,由电缆固定装置的各部件的加工精度影响或电缆直径存在的差异而引起的通孔12与弹性套管3之间的配合松紧不同时,或是长期使用后螺栓2松动造成的通孔12与弹性套管3之间的配合松动时,没有被夹紧的弹性套管3和电缆会在其自重作用下向下滑,由于通孔12(楔形孔)越靠下的孔径越小,弹性套管3相对通孔12滑动到通孔12的孔径足够小的位置时,便可以重新达到平衡状态,停止滑动,从而实现了电缆固定装置的自锁夹紧功能。其中,斜楔面的倾斜角α可以具体根据斜楔孔的深度及要求的下滑量具体设计。自锁夹紧功能的设计进一步提高了本电缆固定装置长期使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弹性套管3的侧面开设有用于装入电缆的豁口 312。具体地,豁口 312可以穿透弹性套管3的侧壁设置,使得在需要装入电缆时,可以先将弹性套管3沿豁口 312展开,然后便可轻松地将其包裹到电缆的侧面上,方便了本电缆固定装置的安装操作,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整个风电机组安装的效率。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I所示,边缘夹体I为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缆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边缘夹体,每个所述边缘夹体的一侧面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的凹槽,两个所述边缘夹体上的相对的所述凹槽形成一通孔,分别穿设于所述通孔的弹性套管使所述边缘夹体之间形成一间隙,所述弹性套管内分别以过盈配合穿设一电缆;螺栓贯穿所述边缘夹体并将所述弹性套管及电缆夹持在所述通孔中。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缆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边缘夹体,每个所述边缘夹体的ー侧面上设置有至少ー个的凹槽,两个所述边缘夹体上的相対的所述凹槽形成一通孔,分别穿设于所述通孔的弹性套管使所述边缘夹体之间形成ー间隙,所述弹性套管内分别以过盈配合穿设ー电缆;螺栓贯穿所述边缘夹体并将所述弹性套管及电缆夹持在所述通孔中。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电缆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边缘夹体之间的至少ー个的中间夹体,每个所述中间夹体的相对侧面上设置有所述凹槽,相邻的所述边缘夹体和所述中间夹体及相邻两个所述中间夹体上的相対的所述凹槽形成用于穿设所述弹性套管的通孔,螺栓贯穿所述边缘夹体及所述中间夹体并将所述弹性套管及电缆夹持在所述通孔中。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电缆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代兴文,张芹,路计庄,刘作辉,
申请(专利权)人:华锐风电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