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分离式码头消浪墙,其特点是:所述消浪墙体设置在靠近码头墙身位置的海床上,消浪墙体包括:支撑桩、消浪板、纵梁、连续桩帽、顶板;所述支撑桩打设在海床上,所述纵梁固设在所述支撑桩的上部,所述连续桩帽固设在支撑桩顶部,所述顶板两端分别与连续桩帽、码头墙身固设,所述连续桩帽、纵梁及所述支撑桩形成用于支撑所述消浪板的框格结构,所述框格结构的各框格内均设有所述消浪板。所述消浪板上均匀开设有相互平行的横向消浪槽。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提升消浪效果,消浪墙体的结构简单、合理,造价较低,且消浪墙在损坏时易于维修替换,便于推广应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港口、海岸工程用消浪设施,尤其涉及一种分离式码头消浪墙。
技术介绍
重力式码头有着耐久性好,抗震性强、抗冻和抗冰性好、对地面荷载变化不敏感、易于改造等等优点,深受广大建设单位的欢迎,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作用在重力式码头临水面的波浪能量不能被吸收,波浪反射严重,影响了船舶泊稳,对船舶的装卸作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也降低了泊位的利用率。传统的码头墙身上的消浪腔结构受墙身尺寸的限制,难以达到最好的消浪效果,且消浪腔在波浪的反复作用下损坏后,受其本身结构特点的限制,难于维修替换。因此,现有技术中码头墙身上的消浪腔难以达到最好的消浪效果,且难于维修替换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分离式码头消浪墙,解决现有技术中码头墙身上的消浪腔消浪效果差,容易受损,难于维修的缺陷,可以提升消浪效果,且便于维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分离式码头消浪墙,其特征在于,所述消浪墙体设置在靠近码头墙身位置的海床上,消浪墙体包括支撑桩、消浪板、纵梁、连续桩帽、顶板;所述支撑桩打设在海床上,所述纵梁固设在所述支撑桩的上部,所述连续桩帽固设在支撑桩顶部,所述顶板两端分别与连续桩帽、码头墙身固设,所述连续桩帽、纵梁及所述支撑桩形成用于支撑所述消浪板的框格结构,所述框格结构的各框格内均设有所述消浪板。对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消浪板上均匀开设有相互平行的横向消浪槽。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消浪板为矩形,所述横向消浪槽为长条透孔,所述横向消浪槽占用的面积与所述消浪板总面积之比为O. 2-0. 3。可有效的降低消浪板承受的波浪力,并提闻消浪墙的消浪性能。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消浪板中心部位设置在设计高水位与设计低水位之间的波浪能量集中区域。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各消浪板的高度为设计高水位与设计低水位之差,宽度为2_3米。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消浪墙体与码头墙身之间分离布置,两者间距为设计波长L的O. 025 O. 25倍。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支撑桩采用桩基,所述支撑桩的横截面为圆形或方形,所述框格结构与码头胸墙之间通过顶板固设形成框架结构。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优点和积极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分离式码头消浪墙,通过在支撑桩顶部固设连续桩帽,支撑桩上部固设在一起的纵梁,使连续桩帽、纵梁和支撑桩形成框格支撑结构,并将消浪板设置在该框格结构上,并通过在连续桩帽和码头胸墙之间固设的顶板,将框格结构与码头结构相连,形成框架结构。由于本结构与码头结构之间为分离式结构,两者之间的距离不受限制,可以达到最好的消浪效果。本专利技术消浪墙体的结构简单、合理,造价较低,且消浪墙在损坏时易于维修替换,便于推广应用。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I为本专利技术分离式码头消浪墙实施例的端面剖视图; 图2为本专利技术分离式码头消浪墙实施例的正面的局部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I、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一种分离式码头消浪墙的实施例,消浪墙体设置在靠近码头墙身6位置的海床7上,消浪墙体包括支撑桩I、纵梁2、消浪板3、连续桩帽4及顶板5 ;所述支撑桩I打设在海床7上,所述纵梁2固设在支撑桩I的上部,所述连续桩帽4固设在支撑桩I顶部,顶板5两端分别与连续桩帽4、码头墙身6固设,所述连续桩帽4、支撑桩I和纵梁2形成用于支撑消浪板3的框格结构,所述框格结构的各框格内均设有所述消浪板3。具体而言,所述消浪板3为矩形,其高度为设计高水位与设计低水位之差,宽度为2-3米。在消浪板3上均匀开设有多个相互平行的横向消浪槽3-1,横向消浪槽3-1为长条透孔。上述消浪墙体与码头墙身6之间分离布置,两者间距为设计波长L的O. 025、. 25倍。顶板5两端将消浪墙体的框格结构与码头墙身6连接形成框架结构,使消浪板3中心部位设置在设计高水位与设计低水位之间的波浪能量集中区域。可以有效的实现消浪功能。本申请是针对海岸与河口港而设计的,不涉及河流上的港池。对于海岸港和潮汐作用明显的河口港,本申请所述设计高水位为高潮累计频率10%的潮位,简称高潮10% ;本申请所述设计低水位为低潮累积率90%的潮位,简称低潮90%。对于汛期潮汐作用不敏感的河口港,设计高水位与设计低水位应分别采用多年的历时1%和98%的潮位。本申请所述设计波长L为构筑物处用于确定码头结构设计的波浪所对应波长。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消浪板3主要起消浪作用,由于消浪板3上设置有多个横向消浪槽3-1,水体通过横向消浪槽3-1时发生紊动耗能,可以更加有效的起到消浪作用。其中,为了有效的降低消浪板3承受的波浪力,并提高本实施例分离式码头消浪墙的消浪性能,本实施例中的横向消浪槽3-1占用的面积与消浪板3的总面积之比可以为O. 2-0.3。而本实施例中的支撑桩I采用桩基,支撑桩I的横截面可以为圆形或方形。由于本专利技术消浪墙结构与码头的结构之间为分离式结构,两者之间的距离不受限制,可以达到最好的消浪效果,同时,本专利技术消浪墙在损坏时易于维修替换。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专利技术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权利要求1.一种分离式码头消浪墙,其特征在于,所述消浪墙体设置在靠近码头墙身位置的海床上,消浪墙体包括支撑桩、消浪板、纵梁、连续桩帽、顶板;所述支撑桩打设在海床上,所述纵梁固设在所述支撑桩的上部,所述连续桩帽固设在支撑桩顶部,所述顶板两端分别与连续桩帽、码头墙身固设,所述连续桩帽、纵梁及所述支撑桩形成用于支撑所述消浪板的框格结构,所述框格结构的各框格内均设有所述消浪板。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分离式码头消浪墙,其特征在于,所述消浪板上均匀开设有相互平行的横向消浪槽。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分离式码头消浪墙,其特征在于,所述消浪板为矩形,所述横向消浪槽为长条透孔,所述横向消浪槽占用的面积与所述消浪板总面积之比为O.2—0. 3 ο4.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分离式码头消浪墙,其特征在于,所述消浪板中心部位设置在设计高水位与设计低水位之间的波浪能量集中区域。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分离式码头消浪墙,其特征在于,所述消浪板中心部位设置在设计高水位与设计低水位之间的波浪能量集中区域。6.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分离式码头消浪墙,其特征在于,所述各消浪板的高度为设计高水位与设计低水位之差,宽度为2-3米。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分离式码头消浪墙,其特征在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分离式码头消浪墙,其特征在于,所述消浪墙体设置在靠近码头墙身位置的海床上,消浪墙体包括:支撑桩、消浪板、纵梁、连续桩帽、顶板;所述支撑桩打设在海床上,所述纵梁固设在所述支撑桩的上部,所述连续桩帽固设在支撑桩顶部,所述顶板两端分别与连续桩帽、码头墙身固设,所述连续桩帽、纵梁及所述支撑桩形成用于支撑所述消浪板的框格结构,所述框格结构的各框格内均设有所述消浪板。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丙臣,李华军,田克峰,刘勇,刘福顺,相昌盛,石小翠,范飞,顾晨,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海洋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