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连续滤面再生及污物返还的污水过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099515 阅读:17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20 00:33
机械连续滤面再生及污物返还的污水过滤装置,它涉及一种污水源热泵系统中防堵塞的过滤装置,以解决现有污水源热泵防堵塞装置浸泡在污水管渠内,对污水管渠的流量和水深要求较高及换完热后的污水与新进来的污水产生混合的问题。内筒设置在外筒中,内筒封盖设置在滤筒的后端,且内筒封盖与后端的连接板连接,滤筒的筒壁上设有数个滤孔,中轴沿内筒的轴线设置,螺旋刮输板设置在内筒中,锥筒螺旋叶片的斜度与锥筒的斜度一致,螺旋刮输板安装在中轴上,滤筒的内壁与滤筒螺旋叶片的外径之间的距离为小于4mm,锥筒的内壁与锥筒螺旋叶片的外径之间的距离为小于4mm。本发明专利技术用于城市污水、地表水、工业生产废水等富含污物的污水换热系统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ー种污水源热泵系统中防堵塞的过滤装置。
技术介绍
城市污水源或地表水源热泵技术是ー种高效的可再生能源利用的节能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城市污水、地表水及其它ー些エ业生产的废水(以下统称为污水),其水质都极为恶劣,含有大量固体污杂物,容易在换热系统中的水泵、阀门、换热器等部位造成堵塞,因此在这些富含污物的污水进入换热系统之前必须进行粗效过滤处理。目前在污水源热泵
,已存在的防堵塞设备或エ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中国专利号为ZL03132553.X公开日为2004年2月11日的专利技术专利公开了ー种城市污水冷热源的应用方法和装置;中国专利申请号为201210032373. 8公开日为2012年7月11日的专利技术专利公开了ー种浸泡式机械清扫滤面的污水过滤取水装置的专利,所述两个专利只能浸泡在污 水管渠内,对污水管渠的流量和水深要求较高。ニ、中国专利号为ZL200410043654. 9公开日为2005年3月16日的专利技术专利公开了ー种设置有滚筒格栅的城市污水水力自清方法及其装置的专利,该专利由于滚筒格栅的运动,使装置内部存在许多缝隙,导致换完热之后的污水与新进来的污水产生混合,这种混水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将对换热エ况和系统效率产生较大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的污水源热泵防堵塞装置需要浸泡在污水管渠内,对污水管渠的流量和水深要求较高,以及换完热之后的污水与新进来的污水产生混合,对换热エ况和系统效率产生影响的问题,提供一种机械连续滤面再生及污物返还的污水过滤装置。本专利技术包括外筒、前端盖、后端盖、内筒封盖、至少ー个内筒、至少ー个中轴、至少ー个螺旋刮输板、至少ー个前端防水轴承、至少ー个后端防水轴承、至少ー个内筒防水轴承、至少ー个驱动装置、两个连接板和四个水管法兰,所述外筒和内筒均为圆柱体内筒由滤筒和锥筒一体制成,滤筒的内径与锥筒的大径端内径相同,锥筒的大径端与滤筒的前端连接,内筒设置在外筒中,内筒通过两个连接板与外筒连接,内筒封盖设置在滤筒的后端,且内筒封盖与后端的连接板连接,前端盖和后端盖分别安装在外筒前端和后端,内筒与内筒封盖形成的腔体为内筒区,内筒、外筒与两个连接板之间形成的腔体为过滤水区,前端盖、连接板与外筒之间形成的腔体为污物还原区,外筒的侧壁上设有四个向外延伸的水管,分别为第一水管、第二水管、第三水管和第四水管,第一水管位于内筒区,第二水管位于过滤水区,第三水管和第四水管位于污物还原区,四个水管法兰分别安装在第一水管、第二水管、第三水管和第四水管上,内筒的侧壁上设有与第一水管相连通的通水管,滤筒的筒壁上设有数个滤孔,中轴沿内筒的轴线设置,且中轴通过内筒防水轴承与内筒封盖连接,中轴的前端通过前端防水轴承与前端盖连接,中轴的后端通过后端防水轴承与后端盖连接,螺旋刮输板由滤筒螺旋叶片和锥筒螺旋叶片一体制成,锥筒螺旋叶片为变直径螺旋叶片,滤筒螺旋叶片的一端与锥筒螺旋叶片的大径端连接,螺旋刮输板设置在内筒中,且滤筒螺旋叶片置于滤筒中,锥筒螺旋叶片置于锥筒中,且锥筒螺旋叶片的斜度与锥筒的斜度一致,螺旋刮输板安装在中轴上,滤筒的内壁与滤筒螺旋叶片的外径之间的距离为小于4mm,锥筒的内壁与锥筒螺旋叶片的外径之间的距离为小于4_。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一、本专利技术装置无须浸泡在污水管渠内,本专利技术可直接与从污水干渠引出的管道相连,污水干渠的取水点无须设置另外的过滤设备。本专利技术中轴3在驱动装置4的驱动下,带动螺旋刮输板4连续地将滤筒2-1内截留的污物送往锥筒2-2段,污物被锥筒2-2压缩密实,密实的污物将起到阻隔内筒区I与污物还原区III污水的作用,防止换完热之后的污水与新进来的污水产生混合。ニ、通过滤筒2-1分布的滤孔2-1-1的过滤作用,保证进入系统内的污水不含大尺度污杂物,保证了污水源热泵系统中污水泵、输送管道以及换热设备不被堵塞。 三、驱动装置14驱动中轴3并带动螺旋刮输板4连续旋转,能够有效地清扫附着在滤筒2-1内壁上的污杂物,清扫下的污杂物通过螺旋刮输板4旋转过程中向前的推力连续输送至污物还原区III,避免污杂物在内筒2的堆积,保证过滤面的连续再生,实现了污水流量的稳定。四、本专利技术装置的过滤面静止不动,不存在缝隙和过滤盲区,而且通过螺旋刮输板4压缩密实的污物及封水板16或21可以完全阻隔内筒区I和污物还原区III的污水不相混合,因此本专利技术不存在漏水、混水及过滤盲点,从而能保证装置的过滤质量。五、本专利技术可进行两级过滤处理,可使原生污水所含的污杂物过滤得更加彻底,进一歩降低换热器的堵塞危险,提高了整个污水换热系统的安全性和工作效率。六、本专利技术通过螺旋刮输板4对附着在内筒内壁污杂物同时进行清扫与输送,最终将污杂物就地还原给污水,就整个污水换热系统对污水的处理过程来看,仅仅改变了污水的温度,而并不没有改变污水的物理和化学成份,因此杜绝了污物造成的二次污染。七、本专利技术的使用与维护较为方便。附图说明图I是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主剖视图,图2是图I的A-A剖视图,图3是具体实施方式六中螺旋刮输板4的截面视图,图4是具体实施方式ニ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具体实施方式三的结构主剖视图,图6是具体实施方式四的结构主剖视图,图7是具体实施方式五的结构主剖视图,图8是具体实施方式七的结构主剖视图,图9是图8的B-B剖视图,图10是具体实施方式九的结构示意图,图11是具体实施方式十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具体实施方式一结合图I和图2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包括外筒I、前端盖8、后端盖10、内筒封盖12、至少ー个内筒2、至少ー个中轴3、至少ー个螺旋刮输板4、至少ー个前端防水轴承9、至少ー个后端防水轴承11、至少ー个内筒防水轴承13、至少ー个驱动装置4、两个连接板15和四个水管法兰7,内筒2由滤筒2-1和锥筒2-2 —体制成,滤筒2-1的内径与锥筒2-2的大径端内径相同,锥筒2-2的大径端与滤筒2-1的前端连接,内筒2设置在外筒I中,内筒2通过两个连接板15与外筒I连接,内筒封盖12设置在滤筒2-1的后端,且内筒封盖12与后端的连接板15连接,前端盖8和后端盖10分别安装在外筒I前端和后端,内筒2与内筒封盖12形成的腔体为内筒区I,内筒2、外筒I与两个连接板15之间形成的腔体为过滤水区II,前端盖8、连接板15与外筒I之间形成的腔体为污物还原区III,外筒I的侧壁上设有四个向外延伸的水管,分别为第一水管1-1、第二水管1-2、第三水管1-3和第四水管1-4,第一水管1-1位于内筒区I,第二水管1-2位于过滤水区II,第三水管1-3和第四水管1-4位于污物还原区III,四个水管法兰7分别安装在第一水管1-1、第ニ水管1-2、第三水管1-3和第四水管1-4上,内筒2的侧壁上设有与第一水管1-1相连通的通水管2-3,滤筒2-1的筒壁上设有数个滤孔2-1-1,滤孔2-1-1起到污物过滤作用,中轴3沿内筒2的轴线设置,且中轴3通过内筒防水轴承13与内筒封盖12连接,中轴3的前端通过前端防水轴承9与前端盖8连接,中轴3的后端通过后端防水轴承11与后端盖10连接,螺旋刮输板4由滤筒螺旋叶片4-1和锥筒螺旋叶片4-2 —体制成,锥筒螺旋叶片4-2为变直径螺旋叶片,滤筒螺旋叶片4-1的一端与锥筒螺旋叶片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机械连续滤面再生及污物返还的污水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外筒(1)、前端盖(8)、后端盖(10)、内筒封盖(12)、至少一个内筒(2)、至少一个中轴(3)、至少一个螺旋刮输板(4)、至少一个前端防水轴承(9)、至少一个后端防水轴承(11)、至少一个内筒防水轴承(13)、至少一个驱动装置(4)、两个连接板(15)和四个水管法兰(7),所述外筒(1)和内筒(2)均为圆柱体内筒(2)由滤筒(2?1)和锥筒(2?2)一体制成,滤筒(2?1)的内径与锥筒(2?2)的大径端内径相同,锥筒(2?2)的大径端与滤筒(2?1)的前端连接,内筒(2)设置在外筒(1)中,内筒(2)通过两个连接板(15)与外筒(1)连接,内筒封盖(12)设置在滤筒(2?1)的后端,且内筒封盖(12)与后端的连接板(15)连接,前端盖(8)和后端盖(10)分别安装在外筒(1)前端和后端,内筒(2)与内筒封盖(12)形成的腔体为内筒区(I),内筒(2)、外筒(1)与两个连接板(15)之间形成的腔体为过滤水区(II),前端盖(8)、连接板(15)与外筒(1)之间形成的腔体为污物还原区(III),外筒(1)的侧壁上设有四个向外延伸的水管,分别为第一水管(1?1)、第二水管(1?2)、第三水管(1?3)和第四水管(1?4),第一水管(1?1)位于内筒区(I),第二水管(1?2)位于过滤水区(II),第三水管(1?3)和第四水管(1?4)位于污物还原区(III),四个水管法兰(7)分别安装在第一水管(1?1)、第二水管(1?2)、第三水管(1?3)和第四水管(1?4)上,内筒(2)的侧壁上设有与第一水管(1?1)相连通的通水管(2?3),滤筒(2?1)的筒壁上设有数个滤孔(2?1?1),中轴(3)沿内筒(2)的轴线设置,且中轴(3)通过内筒防水轴承(13)与内筒封盖(12)连接,中轴(3)的前端通过前端防水轴承(9)与前端盖(8)连接,中轴(3)的后端通过后端防水轴承(11)与后端盖(10)连接,螺旋刮输板(4)由滤筒螺旋叶片(4?1)和锥筒螺旋叶片(4?2)一体制成,锥筒螺旋叶片(4?2)为变直径螺旋叶片,滤筒螺旋叶片(4?1)的一端与锥筒螺旋叶片(4?2)的大径端连接,螺旋刮输板(4)设置在内筒(2)中,且滤筒螺旋叶片(4?1)置于滤筒(2?1)中,锥筒螺旋叶片(4?2)置于锥筒(2?2)中,且锥筒螺旋叶片(4?2)的斜度与锥筒(2?2)的斜度一致,螺旋刮输板(4)安装在中轴(3)上,滤筒(2?1)的内壁与滤筒螺旋叶片(4?1)的外径之间的距离为小于4mm,锥筒(2?2)的内壁与锥筒螺旋叶片(4?2)的外径之间的距离为小于4mm。...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承虎廖晋
申请(专利权)人:哈尔滨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