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点式固定式连接件,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金属压型板的可调节支座。所述可调节支座由上至下依次由板材安装件、第一母滑移件、子滑移件、第二母滑移件和檩条安装底座组合构成,其中板材安装件可相对第一母滑移件进行一个方向的滑移;第一母滑移件和子滑移件固定连接;子滑移件可相对第二母滑移件进行另一个方向的滑移。在应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固定板材时,可采用螺栓或者自攻钉直接穿过板材,而不用提前在板材上打扩大孔,节省了安装时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自动释放板材因热胀冷缩而产生的内应力,从而消除了因板材内应力过大而导致的板材表面隆起、胶条与板材表面之间出现缝隙而造成渗漏、自攻钉处出现裂纹等不良后果。(*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点式固定式连接件,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金属压型板的可调节支座。
技术介绍
工程中所用的压型板、面板、阳光板等板材,由于具有重量轻、强度高、抗老化、便于安装、成本低廉等优点,已经被广泛用于工业厂房、停车棚、体育场馆、游泳池、农业温室、机场等建筑结构中。在此类板材固定安装时,很多场合只固定板材的侧边不能满足其承载能力的要求,因此需要在中间还要有固定点。然而如果采用横向压条固定会出现挡水现象,导致屋面 漏水隐患和泥土淤积现象,并且还会影响美观,所以一般会用普通的帽钉作为点式固定方式。但是由于板材直接被阳光照射,其热胀冷缩的变量比较大。因此传统的阳光板、压型板等板材的安装施工中严禁自攻钉等固定件直接穿过板材与下部钢结构固定,以防温度变化时无法消除由于板材发生尺寸伸长或缩短而带来的影响,导致板材表面隆起而影响外观、胶条与板材表面之间出现缝隙而造成渗漏、板材内部应力过大而使自攻钉处出现裂纹等不良结果。为了避免班次啊的热涨冷缩产生应力出现开裂,所以用帽钉固定时要提前打扩大孔,这种无自攻钉穿过板材的固定方法,大大降低了板材抵御负风压的能力,使板材的安装尺寸减小、接缝增加、厚度增加,这样不但增大了发生渗漏的几率,而且安装起来十分麻烦,加大了施工成本,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根据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用于金属压型板的可调节支座,该可调节支座通过设置能实现双向滑移的部件以释放板材因热胀冷缩产生的内应力。本技术目的实现由以下技术方案完成一种用于金属压型板的可调节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调节支座由上至下依次由板材安装件、第一母滑移件、子滑移件、第二母滑移件和檩条安装底座组合构成,且所述板材安装件、第一母滑移件、子滑移件和第二母滑移件的截面为槽型,均由基板和两个侧板构成其中所述第二母滑移件的基板与所述檩条安装底座相固定,其两侧板的外侧分别设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滑槽;所述子滑移件两侧板内侧分别设置有与所述第二母滑移件滑槽相适配的凸条,并对应嵌入该滑槽内;所述第一母滑移件结构与所述第二母滑移件相同,所述第一母滑移件基板外侧与所述子滑移件基板外侧贴合并固接,且所述第一母滑移件的滑槽和所述子滑移件上的凸条呈90°交叉;所述板材安装件基板外侧设有板材安装部,其两侧板的内侧分别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母滑移件上滑槽相适配的凸条,并对应嵌入第一母滑移件的滑槽内。所述板材安装部为一个嵌装有螺栓的螺栓安装槽。所述第一母滑移件基板外侧与所述子滑移件基板通过螺栓连接固定。所述檩 条安装底座由两个L型角钢栓接构成。本技术的优点是在应用本技术结构固定板材时,可采用螺栓或者自攻钉直接穿过板材,而不用提前在板材上打扩大孔,节省了安装时间;2、本技术能自动释放板材因热胀冷缩而产生的内应力,从而消除了因板材内应力过大而导致的板材表面隆起、胶条与板材表面之间出现缝隙而造成渗漏、自攻钉处出现裂纹等不良后果。附图说明附图I为实施例中装置整体结构示意图;附图2为实施例中实现双向滑移部分结构立体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技术特征及其它相关特征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以便于同行业技术人员的理解如图1-2所示,图中标记1-10分别为方钢管檩条I、板材2、板材安装件3、第一母滑移件4、子滑移件5、第二母滑移件6、上角钢7、下角钢8、螺栓安装槽9、基板10、侧板11、滑槽12、凸条13、螺栓14。参看图1,图中所示的可调节支座适用于焊接在支撑架构中的方钢管檩条I和板材2之间的安装固定。可调节支座由上至下依次由板材安装件3、第一母滑移件4、子滑移件5、第二母滑移件6和檩条安装底座组合构成。檩条安装底座包括上角钢7和下角钢8。其中下角钢8焊接在方钢管檩条I上,上角钢7通过螺栓固定在下角钢8上。板材安装件3、第一母滑移件4、子滑移件5和第二母滑移件6为截面呈槽型的型材。均由基板10和两个侧板11构成。在第二母滑移件6的基板10底面设置有螺栓安装槽9,螺栓安装槽9的长度与第二母滑移件6的长度相等。通过将螺栓14的头部插入到该螺栓安装槽9,然后穿过上角钢7上的通孔,旋上螺母即可将第二母滑移件6安装在上角钢7上。在第二母滑移件6与上角钢7之间通过缓冲胶垫间隔。第二母滑移件6的两个侧板的外侧分别设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滑槽12,滑槽12长度等于第二母滑移件6的长度。子滑移件5的两个侧板11内侧分别设置有与所述第二母滑移件6滑槽12相适配的凸条13,凸条13沿子滑移件5长度方向,且和其通长。凸条13对应嵌入第二母滑移件6的滑槽12内,使二者相对固定并可沿二者长度方向滑移。子滑移件5的基板10上开设有通孔。第一母滑移件4的结构与所述第二母滑移件6完全相同。第一母滑移件4的螺栓安装槽9同样嵌装有螺栓14的头部,该螺栓14穿过子滑移件5的基板10上的通孔,使二者的基板10外侧面相对并贴合固定。同时,第一母滑移件4的滑槽12和所述子滑移件5上的凸条13呈90°交叉。板材安装件3基板10外侧设有用于安装板材的板材安装部,板材安装部为螺栓安装槽9。板材安装件3的两个侧板的内侧分别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母滑移件4上滑槽12相适配的凸条13,并对应嵌入第一母滑移件4的滑槽12内。由上述结构可知,板材安装件3与板材2固定为一体,且板材安装件3可相对第一母滑移件4进行一个方向的滑移;第二母滑移件6和檩条安装底座固定为一体,且第二母滑移件6可相对子滑移件5进行另一个方向的滑移(相互交叉90度)。即可以满足板材2相对方钢管檩条I在水平方向四个方向的滑移,给板材2热胀冷缩的内应力提供了释放空间。尽管以上通过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对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说明,但是应当理解,上述实施例中对于金属屋面结构的详细描述应被解释为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包括每一种可能的实施例。因为穷举每一可能的实施例即使不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切实际的。故 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显然应当能够认识到,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范围内。本技术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权利要求1.一种用于金属压型板的可调节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调节支座由上至下依次由板材安装件、第一母滑移件、子滑移件、第二母滑移件和檩条安装底座组合构成,且所述板材安装件、第一母滑移件、子滑移件和第二母滑移件的截面为槽型,均由基板和两个侧板构成其中所述第二母滑移件的基板与所述檩条安装底座相固定,其两侧板的外侧分别设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滑槽;所述子滑移件两侧板内侧分别设置有与所述第二母滑移件滑槽相适配的凸条,并对应嵌入该滑槽内;所述第一母滑移件结构与所述第二母滑移件相同,所述第一母滑移件基板外侧与所述子滑移件基板外侧贴合并固接,且所述第一母滑移件的滑槽和所述子滑移件上的凸条呈90°交叉;所述板材安装件基板外侧设有板材安装部,其两侧板的内侧分别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母滑移件上滑槽相适配的凸条,并对应嵌入第一母滑移件的滑槽内。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ー种用于金属压型板的可调节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板材安装部为ー个嵌装有螺栓的螺栓安装槽。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金属压型板的可调节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调节支座由上至下依次由板材安装件、第一母滑移件、子滑移件、第二母滑移件和檩条安装底座组合构成,且所述板材安装件、第一母滑移件、子滑移件和第二母滑移件的截面为槽型,均由基板和两个侧板构成其中:所述第二母滑移件的基板与所述檩条安装底座相固定,其两侧板的外侧分别设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滑槽;所述子滑移件两侧板内侧分别设置有与所述第二母滑移件滑槽相适配的凸条,并对应嵌入该滑槽内;所述第一母滑移件结构与所述第二母滑移件相同,所述第一母滑移件基板外侧与所述子滑移件基板外侧贴合并固接,且所述第一母滑移件的滑槽和所述子滑移件上的凸条呈90°交叉;所述板材安装件基板外侧设有板材安装部,其两侧板的内侧分别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母滑移件上滑槽相适配的凸条,并对应嵌入第一母滑移件的滑槽内。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钟俊浩,胡全成,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亚泽金属屋面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