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消除具有凹陷区域的板状制件局部褶皱的方法,对于具有凹陷区域的板状制件,该方法包括用模具冲压板状件,该模具包括凹模、凸模和压边圈,凹模和压边圈上有拉延筋,其中,与欲形成凹陷区域的位置相对应的拉延筋的高度高于其它位置的拉延筋的高度;形成所述板状制件两个侧面的拉延所用凹模和凸模的型面在同一高度;所述方法还包括整形工序,用于整修拉延成形后的板状制件其中一个侧面,使两个侧面具有不同的高度。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方法能够使加工出的具有凹陷区域的板状制件表面光滑,减少废品出现,并减小模具磨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一种关于消除拉延件起皱的方法,尤其是一种消除具有凹陷区 域的板状制件局部褶皱的方法。
技术介绍
冲压加工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在汽车、拖拉机、电机、电器以及日常 生活用品的生产方面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汽车和家用电器等行业的 飞速发展,冲压工艺有着广泛的发展空间。拉延是利用拉延模将平板坯料制 成开口空心件。拉延是冲压生产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工序之一,对复杂形状件 的加工主要使用拉延。具有凹陷区域的板状制件,如图1所示的"N"型件,是一种复杂形状 件,这种板状制件包括不在同一平面上的至少两个面,不在同一平面上的至 少两个面通过凹陷区域连接,具有凹陷区域的板状制件还包括两个侧面,两 个侧面与通过凹陷区域连接的至少两个面均不在同一平面上,并且两个侧面 具有不同的高度。这种板状制件的凹陷区域在拉延过程中最容易出现褶皱, 生产出来的制件表面有皱纹,甚至出现材料叠死的情况。在现有的拉延工艺中,对于此种拉延件加工时, 一般都采用将坯料放入 设计好的模具中直接加工成形。消除坯料起皱的方法之一是将压边圈型面做 到与制件表面相一致,这样才能保证在拉延前期,凹模与压边圈接触后材料 能同时进入凸模模口,防止材料因不能同时进模口而产生褶皱,方法之二是 采用在拉延模上设计拉延筋。此外还有反拉延,软模拉延等方法。但是这些 方法对于消除具有凹陷区域的板状制件在拉延过程中出现的褶皱并不十分 有效,拉延出的制件仍然存在较多的褶皱,造成废品多,并且在拉延时,凸 模和凹模之间的间隙值为1倍材料厚, 一旦拉延过程中产生褶皱(褶皱需要的间隙值肯定大于1倍材料厚),它就会挤压凸模、凹模来扩大间隙值,结 果就是这个区域的凸模、凹模会形成一个与褶皱的形状近似的凹陷区,因此 对模具的磨损也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加工具有凹陷区域的板状制件的方法所导 致的制件表面皱纹较多,对模具的磨损较大的缺点。提供一种消除具有凹陷 区域的板状制件局部褶皱的方法,这种方法加工的具有凹陷区域的板状制 件表面光滑,减少废品的出现,并能减小对模具的磨损。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消除具有凹陷区域的板状制件局部褶皱的方法,所述具有 凹陷区域的板状制件包括不在同一平面上的至少两个面,不在同一平面上的 至少两个面通过凹陷区域连接,该板状制件还包括两个侧面,两个侧面与通 过凹陷区域连接的至少两个面均不在同一平面上,并且两个侧面具有不同的 高度;该方法包括用模具冲压板状件,该模具包括凹模、凸模和压边圈,凹 模和压边圈上有拉延筋,其中,与欲形成凹陷区域的位置相对应的拉延筋的 高度高于其它位置的拉延筋的高度;形成所述板状制件两个侧面的拉延所用 凹模和凸模的型面在同一高度;所述方法还包括整形工序,用于整修拉延成 形后的板状制件其中一个侧面,使两个侧面具有不同的高度。制件的凹陷区域相对应的凹模、压边圈上的拉延筋加深,增大了制件的 拉延过程中,凹陷区域的材料在制件宽度方向上的拉应力,在制件宽度方向 起到阻料的作用,减小此方向的材料流动速度,达到减小此方向的流量, 并且增大的拉应力起到牵制材料在制件长度方向的流动速度,从而平衡 制件长度方向的材料聚集,达到消除凹陷区域的褶皱的效果。而将形成所述板状制件两个侧面的拉延所用凹模和凸模的型面制作在 同一高度上,在拉延过程的中期,坯料中欲形成具有凹陷区域的板状制件两个侧面的部分能够同时接触凸模,这种情况下,两侧材料流动是受拉延控制 的,就能避免拉延中期时材料不受控制所导致的具有凹陷区域的板状制件凹 陷区域的变形或扭曲。因此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方法能够使加工出的具有凹陷区域的板状制件表 面光滑,减少废品出现,并减小模具磨损。附图说明图1是具有凹陷区域的板状制件的外形示意图; 图2是具有凹陷区域的板状制件凹陷区域褶皱的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具有凹陷区域的板状制件凹陷区域褶皱的M — M方向 剖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消除具有凹陷区域的板状制件局部褶皱的方法的示 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消除具有凹陷区域的板状制件局部褶皱的方法的示 意图;图6是采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消除具有凹陷区域的板状制件局部褶皱的方法 的前后效果对比图;图7是采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消除具有凹陷区域的板状制件局部褶皱的方法 的前后效果对比图;图8是采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消除具有凹陷区域的板状制件局部褶皱的方法 的前后效果对比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 如图l、图2和图3所示,具有凹陷区域的板状制件包括不在同一平面 上的至少两个面,不在同一平面上的至少两个面通过凹陷区域1连接,在拉 延成形过程中,凹陷区域l容易出现褶皱。如图5所示,具有凹陷区域l的 板状制件还包括两个侧面4,两个侧面4与通过凹陷区域1连接的至少两个 面均不在同一平面上,并且两个侧面4具有不同的高度。现有技术中没有考虑具有凹陷区域的板状制件的具体形状,其两个面相 交接的凹陷区域l的褶皱是在拉延过程中不同时间段产生的,因此现有技术 对于消除具有凹陷区域的板状制件在拉延过程中出现的褶皱并不十分有效如图4、图5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消除具有凹陷区域的板状制件局部褶 皱的方法,该方法包括用模具冲压板状件,该模具包括凹模、凸模和压边圈, 凹模和压边圈2上有拉延筋3,其中,与欲形成凹陷区域1的位置相对应的 拉延筋3高度高于其它位置的拉延筋3的高度;形成所述板状制件两个侧面 4的拉延所用凹模和凸模的型面5在同一高度;所述方法还包括整形工序, 用于整修拉延成形后的板状制件其中一个侧面4,使两个侧面4具有不同的 咼度。拉延筋3的作用是增大全周或局部的材料变形阻力以控制材料的流入, 提高制件的刚性,同时它也是防止拉延件起皱和开裂最有效的方法。将与具 有凹陷区域的板状制件的凹陷区域1相对应的凹模和压边圈2上的拉延筋3 加高,增大制件的拉延过程中,凹陷区域l的材料在制件宽度Y方向上的拉 应力,在制件Y方向起到阻料的作用,减小Y方向的材料流动速度,达 到减小Y方向的流量,并且增大的拉应力起到牵制材料在制件长度X方 向的流动速度,从而平衡制件X方向的材料聚集,达到了消除在拉延幵始时制件的凹陷区域1所产生的褶皱。在两个侧面4的高度不一致的情况下,拉延所使用的模具的型面5与具 有凹陷区域的板状制件两个侧面4相对应,出现两边型面高度不一致,这样 将会导致在拉延中期,板状件中欲形成高度较高侧面4的材料先接触凸模, 然后高度较低侧面4的材料才能接触到凸模,在接触到凸模之前的行程中, 高度较低侧面4的材料一直处于自由成形状态,其材料流动不受控制,很容易在此侧面上产生变形或扭曲,从而导致凹陷区域1产生褶皱。高度低的一侧型面5抬高后,在拉延过程的中期,坯料中欲形成具有凹 陷区域的板状制件两个侧面4的部分能够同时接触凸模,这种情况下,两侧 材料流动是受拉延控制的,就能避免拉延中期时材料不受控制所导致的具有 凹陷区域的板状制件凹陷区域1的变形或扭曲。高度低的一侧型面5抬高后,虽然达到消除在拉延中期时,材料不受控 制所导致的具有凹陷区域的板状制件凹陷区域l的变形,但是使用这种方法 拉延成形后的具有凹陷区域的板状制件与实际所需要的制件的侧面4的形状 不符合。因此,所述方法还包括整形工序,用于拉延结束后,将具有凹陷区域的 板状制件一个侧面4修整恢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消除具有凹陷区域的板状制件局部褶皱的方法,所述具有凹陷区域的板状制件包括不在同一平面上的至少两个面,不在同一平面上的至少两个面通过凹陷区域(1)连接,该板状制件还包括两个侧面(4),两个侧面(4)与通过凹陷区域(1)连接的至少两个面均不在同一平面上,并且两个侧面(4)具有不同的高度;该方法包括用模具冲压板状件,该模具包括凹模、凸模和压边圈,凹模和压边圈(2)上有拉延筋(3),其特征在于,与欲形成凹陷区域(1)的位置相对应的拉延筋(3)的高度高于其它位置的拉延筋(3)的高度;形成所述板状制件两个侧面(4)的拉延所用凹模和凸模的型面(5)在同一高度;所述方法还包括整形工序,用于整修拉延成形后的板状制件其中一个侧面(4),使两个侧面(4)具有不同的高度。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成硕,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