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恒流控制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048389 阅读:17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07 00:00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集成电路设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恒流控制电路。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恒流控制电路,利用简单的电路结构,跟踪每路输出电路的电流变化,然后整体对所有输出电路的电流进行调节,使得每路电流的变化幅值非常小、电流调节更迅速和精确;每路输出电路只需一套对管、两组电流镜、两个电阻、一个运算放大器和一个功率管,相比同类电路,省去了大量的数字逻辑和复杂的比较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集成电路设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恒流控制电路
技术介绍
LED作为一种低功耗的绿色光源,广泛应用于照明、背光显示等领域,其发光的特殊性,要求流过LED芯片的电流相对恒定,发光才能稳定。特别是作为显示屏的背光源,更是要求流过每路LED芯片电流的大小尽可能相等,才能达到理想的显示效果。也就是说,恒流控制电路是LED光源的必需模块。现今商用的恒流控制电路,一般都需要利用功率管(包括NM0S、PM0S、NPN和PNP功 率管)调整每路功率管相关的压降,以调整电流、达到使流经每路LED芯片的电流相等的目的。如果功率管内置,将会增加芯片面积、同时增加了芯片成本;此外,功率管的散热问题也不易解决。所以,现今通用的解决方案是将功率管外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改进功率管内置的恒流控制电路的芯片面积大、成本高的缺点,利用外置的功率管,提供一种可以实现自调节、并且控制精度高的恒流控制电路。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恒流控制电路,包括一个电流源输出模块和两路以上输出电路,所述的每路输出电路均包括一个恒流自动调节模块、一个功率管驱动控制模块以及由一个或多个LED灯组成的负载模块;所述每个恒流自动调节模块的输入端接所述电流源输出模块的输出端,所述每个功率管驱动控制模块分别接所述恒流自动调节模块的两个输出端,所述负载模块的第一端接第二直流电源PVDD、第二端接所述功率管驱动控制模块的输出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恒流控制电路,利用简单的电路结构,跟踪每路输出电路的电流变化,然后从整体上对所有支路的电流进行调节,使电流变大的支路电流减小,同时使电流变小的其他支路电流增大,所有支路共同维持一个稳定的电流值,整个系统始终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中,使得每路电流的变化幅值非常小,电流调节也更快、更精准。附图说明图I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恒流控制电路的结构框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恒流控制电路中包括三路输出电路的示例电子元器件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恒流控制电路中包括三路输出电路的示例电子元器件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自调节的恒流控制电路,能为迅速发展的集成电路设计业提供一种全新的恒流控制电路结构。利用简单的电路结构,跟踪每路输出电路的电流变化,然后从整体上对所有支路的电流进行调节,所有支路共同维持一个稳定的电流值,使整个系统始终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中。图I示出了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恒流控制电路的结构框图,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了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相关的部分。如图所示一种恒流控制电路,包括一个电流源输出模块100和两路以上输出电路200,每路输出电路均包括一个恒流自动调节模块201、一个功率管驱动控制模块202 以及由一个或多个LED灯组成的负载模块203 ;每个恒流自动调节模块201的输入端接电流源输出模块100的输出端,每个功率管驱动控制模块202分别接恒流自动调节模块201的两个输出端,负载模块203的第一端接直流电源PVDD、第二端接功率管驱动控制模块202的输出端。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电流源输出模块100包括一个基准电流源IBIAS和由PMOS管Ml、PMOS管M2组成的总线电流镜,PMOS管Ml、PMOS管M2的源极都接直流电源VDD,PMOS管Ml的栅极和漏极共接后与PMOS管M2的栅极相连,基准电流源IBIAS接在PMOS管Ml的漏极与地之间,PMOS管M2的漏极为电流源输出模块100的输出端。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每个恒流自动调节模块201包括一个由PMOS管Mnl和PMOS管Mn2构成的对管、一个由NMOS管Mn3和NMOS管Mn4构成的第一电流镜、一个由PMOS管Mn5和PMOS管Mn6构成的第二电流镜、电流探测电阻Rnl和电流探测电阻Rn2 ;其中,PMOS管Mnl的栅极和PMOS管Mn2的栅极连接在一起,PMOS管Mnl栅极和PMOS管Mn2栅极的公共连接端为恒流自动调节模块201的第一输出端,电流探测电阻Rnl连接在该第一输出端与地之间,PMOS管Mnl的源极和PMOS管Mn2的源极同时接PMOS管M2的漏极,PMOS管Mnl的漏极和PMOS管Mn2的漏极同时接NMOS管Mn3的漏极,NMOS管Mn3的漏极和栅极共接后与NMOS管Mn4的栅极相连,NMOS管Mn3的源极和NMOS管Mn4的源极接地,NMOS管Mn4的漏极接PMOS管Mn5的漏极,PMOS管Mn5的栅极和漏极共接后与PMOS管Mn6的栅极相连,PMOS管Mn5的源极和PMOS管Mn6的源极都接直流电源VDD,电流探测电阻Rn2连接在PMOS管Mn6的漏极与地之间,PMOS管Mn6的漏极与电流探测电阻Rn2的公共连接端为恒流自动调节模块201的第二输出端。这里的η是大于或等于2的自然数,为多路输出电路包括的支路数目。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每个功率管驱动控制模块202包括一个运算放大器OPnl和一个PNP型三极管Qnl ;运算放大器OPnl的正相输入端接参考电压源VREF、负相输入端接恒流自动调节模块201的第二输出端,运算放大器OPnl的输出端接PNP型三极管Qnl的基极,PNP型三极管Qnl的集电极接恒流自动调节模块201的第一输出端,PNP型三极管Qnl的发射极为功率管驱动控制模块202的输出端、接负载模块203的第二端。相对应的,这里的η是大于或等于2的自然数,为多路输出电路包括的支路数目。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所述每个功率管驱动控制模块202包括一个运算放大器OPnl和一个NMOS管Μη7 ;运算放大器OPnl的负相输入端接参考电压源VREF、正相输入端接恒流自动调节模块201的第二输出端,运算放大器OPnl的输出端接NMOS管Mn7的栅极,NMOS管Mn7的源极接恒流自动调节模块201的第一输出端,NMOS管Mn7的漏极为功率管驱动控制模块202的输出端、接负载模块203的第二端。同样的,这里的η是大于或等于2的自然数,为多路输出电路包括的支路数目。图2所示是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恒流控制电路中包括三路输出电路的示例电子元器件图。下面以该实施例提供的恒流控制电路为例,对其电子元器件的连接关系和工作原理作具体说明。如图2所示一种恒流控制电路,包括一个电流源输出模块和三路输出电路,每路输出电路均包括一个恒流自动调节模块、一个功率管驱动控制模块以及由多个LED灯串联组成的负载模块;电流源输出模块包括一个基准电流源IBIAS和由PMOS管Ml、PMOS管M2组成的总线电流镜,PMOS管Ml、PMOS管M2的源极都接直流电源VDD,PMOS管Ml的栅极和漏极共接后与PMOS管M2的栅极相连,基准电流源IBIAS接在PMOS管Ml的漏极与地之间,PMOS管M2的漏极为电流源输出模块的输出端; 输出电路一的恒流自动调节模块包括一个由PMOS管Mll和PMOS管M12构成的对管、一个由NMOS管M13和NMOS管M14构成的第一电流镜、一个由PMOS管Ml5和PMOS管M16构成的第二电流镜、电流探测电阻RlI和电流探测电阻R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恒流控制电路,包括一个电流源输出模块和两路以上输出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每路输出电路均包括一个恒流自动调节模块、一个功率管驱动控制模块以及由一个或多个LED灯组成的负载模块;所述每个恒流自动调节模块的输入端接所述电流源输出模块的输出端,所述每个功率管驱动控制模块分别接所述恒流自动调节模块的两个输出端,所述负载模块的第一端接直流电源PVDD、第二端接所述功率管驱动控制模块的输出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喻召福白骥邵彦生罗贤亮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创维RGB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