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运输塔筒的双向双驱拖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033540 阅读:2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03 03: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用于运输塔筒的双向双驱拖车,两个自行式运梁车前、后对称设置,这两个自行式运梁车通过水平设置的平板相连,在平板的上板面设有一组用于支撑塔筒的弧形支撑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有效减小了转弯半径,并同时提升了爬坡能力,提高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通过性,降低对道路的弯道半径和坡度要求,同时也不用再像以前那样需要经常对道路的弯道半径和坡度进行改造,能方便、快捷地运输风力发电机的塔筒,非常好地克服了传统塔筒运输方式的不足,具有很好的技术及经济价值,结构简单、制作容易,制造及使用成本都比较低,特别适于在风力发电机塔筒的运输中大力推广运用。(*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风力发电机运输领域,具体地说,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运输风力发电机塔筒的双向双驱拖车。
技术介绍
目前运输风力发电机的塔筒时,一般将塔筒直接固定在Z型高低板上,且塔筒的大径端朝前,而塔筒的小径端朝后,并悬空大约15m。同时,Z型高低板不具备转向功能,该Z型高低板由具备转向功能的普通牵引车牵引。在实际运输过程中,我们发现采用以上技术方案来运输塔筒存在如下不足I、由于塔筒的小径端悬空大约15m,这样就导致Z型高低板的后扫空面积大,又由于Z型高低板不具备转向功能,而普通牵引车的转向角度又比较有限,这样就导致Z型高低 板的转弯半径比较大,要求道路的弯道半径不能太小。如果道路的弯道半径过小,想要通过时就需要对道路的弯道半径进行改造,而改造道路涉及的问题很多,比如拆迁赔偿、施工,这样就导致改造周期长,成本高;2、由于Z型高低板只由一个自行式运梁车牵引,牵引力较小,而塔筒又比较重,爬坡时就显得很费力,爬坡能力差,这样就要求道路的坡度不能过大。一旦道路的坡度超过6°,现有的Z型高低板就无法爬上去,这时又需要对道路的坡度进行改造,这也同样会涉及拆迁赔偿、施工等方面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运输塔筒的双向双驱拖车,以有效减小转弯半径,并提升爬坡能力。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用于运输塔筒的双向双驱拖车,包括自行式运梁车(I),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自行式运梁车(I)前、后对称设置,这两个自行式运梁车通过水平设置的平板(2)相连,该连接平板位于自行式运梁车(I)的上方,且平板(2)下板面前部的牵引销与前面一个自行式运梁车(I)顶面后部的鞍座相铰接,而平板(2)下板面后部的牵引销与后面一个自行式运梁车(I)顶面前部的鞍座相铰接;在所述平板(2)的上板面设有一组用于支撑塔筒的弧形支撑块(3),该弧形支撑块的开口朝上,且弧形支撑块(3)由前往后并排设置。本技术在采用两个前、后对称设置的自行式运梁车(1),这两个自行式运梁车通过水平设置的平板(2)相连,该连接平板位于自行式运梁车(I)的上方,且平板(2)下板面前部的牵引销与前面一个自行式运梁车(I)顶面后部的鞍座相铰接,而平板(2)下板面后部的牵引销与后面一个自行式运梁车(I)顶面前部的鞍座相铰接;在所述平板(2)的上板面设有一组用于支撑塔筒的弧形支撑块(3),该弧形支撑块的开口朝上,且弧形支撑块(3)由前往后并排设置。采用以上技术方案来运输风力发电机的塔筒时,先将塔筒放置在弧形支撑块(3)上,该塔筒的小径端朝前,其大径端朝后,且塔筒的小径端和大径端均悬空大约7m,最后通过绳索将塔筒固定在平板(2)上。与传统的塔筒运输方式相比,本技术大幅减小了后扫空面积。由于本技术采用了两个自行式运梁车(I),运输过程中可采用同向驾驶、车头变车尾等方式来配合驾驶这两个自行式运梁车(I),这样就能大幅增加本技术的转向角度,从而减小本拖车的转弯半径,降低对道路的弯道半径要求,这样也就不用再像以前那样需要经常对道路的弯道半径进行改造,进而避免了改造道路带来的麻烦。另外,由于本拖车采用了两个自行式运梁车(I),与现有结构只采用一个自行式运梁车(I)相比,本技术的牵引力有了较大的提高,这样就可有效提升本技术的爬坡能力,使本拖车能够轻松地爬坡,且本拖车能通过的道路坡度由原来的6°提高到现在的14°,这样也就不用再像以前那样需要经常对道路的坡度进行改造,从而避免了改造道路带来的麻烦。与传统的运输方式相比,本技术有效减小了转弯半径,并同时提升了爬坡能 力,提高了本技术的通过性,降低对道路的弯道半径和坡度要求,同时也不用再像以前那样需要经常对道路的弯道半径和坡度进行改造,能方便、快捷地运输风力发电机的塔筒,非常好地克服了传统塔筒运输方式的不足,具有很好的技术及经济价值,且结构简单、制作容易,制造及使用成本都比较低,特别适于在风力发电机塔筒的运输中大力推广运用。在本技术方案中,所述弧形支撑块(3)的数目为8块,该弧形支撑块(3)的数目适中,既能很好地支撑塔筒,而能防止浪费过多的弧形支撑块(3)。当然,我们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对弧形支撑块(3)的数目做适当增减,并不局限于本实施例中的具体数目。有益效果本技术有效减小了转弯半径,并同时提升了爬坡能力,提高了本技术的通过性,降低对道路的弯道半径和坡度要求,同时也不用再像以前那样需要经常对道路的弯道半径和坡度进行改造,能方便、快捷地运输风力发电机的塔筒,非常好地克服了传统塔筒运输方式的不足,具有很好的技术及经济价值,且结构简单、制作容易,制造及使用成本都比较低,特别适于在风力发电机塔筒的运输中大力推广运用。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I的俯视图;图3为图I的前视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I至3所示,本技术主要由自行式运梁车I、平板2和弧形支撑块3构成,其中两个自行式运梁车I前、后对称设置,该自行式运梁车I具有3轴车轮,靠近自行式运梁车I驾驶室的为第一轴车轮,中间的为第二轴车轮,远离自行式运梁车I驾驶室的为第三轴车轮。同时,上述两个自行式运梁车I通过水平设置的平板2相连。上述连接平板2位于自行式运梁车I的上方,且平板2下板面前部的牵引销与前面一个自行式运梁车I顶面后部的鞍座相铰接,而平板2下板面后部的牵引销与后面一个自行式运梁车I顶面前部的鞍座相铰接。并且,上述平板2的前端靠近所述前面一个自行式运梁车I的第一轴车轮,而平板2的后端靠近所述后面一个自行式运梁车I的第一轴车轮。为了支撑塔筒,特在在所述平板2的上板面设有一组弧形支撑块3,该弧形支撑块3的开口朝上,且弧形支撑块3由前往后并排设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弧形支撑块3的数目为8块。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以本技术为限制,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权利要求1.一种用于运输塔筒的双向双驱拖车,包括自行式运梁车(1),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自行式运梁车(I)前、后对称设置,这两个自行式运梁车通过水平设置的平板(2)相连,该连接平板位于自行式运梁车(I)的上方,且平板(2)下板面前部的牵引销与前面一个自行式运梁车(I)顶面后部的鞍座相铰接,而平板(2)下板面后部的牵引销与后面一个自行式运梁车(I)顶面前部的鞍座相铰接;在所述平板(2)的上板面设有一组用于支撑塔筒的弧形支撑块(3),该弧形支撑块的开口朝上,且弧形支撑块(3)由前往后并排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用于运输塔筒的双向双驱拖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支撑块⑶的数目为8块。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一种用于运输塔筒的双向双驱拖车,两个自行式运梁车前、后对称设置,这两个自行式运梁车通过水平设置的平板相连,在平板的上板面设有一组用于支撑塔筒的弧形支撑块。本技术有效减小了转弯半径,并同时提升了爬坡能力,提高了本技术的通过性,降低对道路的弯道半径和坡度要求,同时也不用再像以前那样需要经常对道路的弯道半径和坡度进行改造,能方便、快捷地运输风力发电机的塔筒,非常好地克服了传统塔筒运输方式的不足,具有很好的技术及经济价值,结构简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运输塔筒的双向双驱拖车,包括自行式运梁车(1),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自行式运梁车(1)前、后对称设置,这两个自行式运梁车通过水平设置的平板(2)相连,该连接平板位于自行式运梁车(1)的上方,且平板(2)下板面前部的牵引销与前面一个自行式运梁车(1)顶面后部的鞍座相铰接,而平板(2)下板面后部的牵引销与后面一个自行式运梁车(1)顶面前部的鞍座相铰接;在所述平板(2)的上板面设有一组用于支撑塔筒的弧形支撑块(3),该弧形支撑块的开口朝上,且弧形支撑块(3)由前往后并排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庆肖宏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市亚捷运输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