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举升工装的液压板拖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005101 阅读:17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1-24 01: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带举升工装的液压板拖车,包括牵引车,该牵引车牵引有液压板拖车,在所述液压板拖车上板面的前部设有安装环,该安装环与第一变桨轴承的外圈固定,第一变桨轴承的内圈与框架固定,该框架水平设在所述牵引车的上方;所述第一变桨轴承外圈的齿面与第一小齿轮常啮合,该第一小齿轮套装在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下端,而第一电机安装在所述框架上,且框架的后部设有举升工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有效减小液压板拖车的转弯半径,提高本液压板拖车的通过性,降低对道路的弯道半径要求,同时也不用再像以前那样需要经常对道路进行改造,非常好地克服了传统桨叶运输方式的不足,且能让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平稳地通过泥泞路面,并带有转向功能和调整整车高度功能,具有很好的技术及经济价值,结构简单、制作容易,制造及使用成本都比较低,特别适于在风力发电机桨叶的运输中大力推广运用。(*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风力发电机桨叶运输领域,具体地说,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运输风力发电机桨叶的带举升工装的液压板拖车
技术介绍
目前运输风力发电机的桨叶时,一般直接将桨叶固定在平板车上,该平板车由牵引车牵引。固定时,桨叶的根部朝前,叶尖朝向,且桨叶的尖部悬空。在实际运输过程中,我们发现采用以上技术方案来运输桨叶存在如下不足I、由于桨叶的尖部悬空,这样就导致平板车后部的扫空面积大,从而致使平板车的转弯半径大,通过能力较差,对道路的弯道半径要求很高; 2、如果必须要通过就需要对道路进行改造,而改造道路涉及的问题很多,比如拆迁赔偿、施工,这样就导致改造周期长,且成本高;3、平板车通过泥泞的路面时比较颠簸,易发生翻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带举升工装的液压板拖车,以有效减小液压板拖车的转弯半径,降低对道路的弯道半径要求,且能平稳地通过泥泞的路面。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带举升工装的液压板拖车,包括牵引车(1),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引车牵引有液压板拖车(2),该液压板拖车(2)上板面的中后部设有安装环(3),该安装环与第一变桨轴承(4)的外圈固定,第一变桨轴承(4)的内圈与框架(5)固定,该框架水平设在所述牵引车(I)的上方;所述第一变桨轴承(4)外圈的齿面与第一小齿轮(6)常哨合,该第一小齿轮套装在第一电机(7)的输出轴下端,而第一电机(7)安装在所述框架(5)上,且框架(5)的后部设有举升工装(JS)。本技术在传统结构的基础上,所述牵引车牵引有液压板拖车(2),该液压板拖车(2)上板面的中后部设有安装环(3),该安装环与第一变桨轴承(4)的外圈固定,第一变桨轴承(4)的内圈与框架(5)固定,该框架水平设在所述牵引车(I)的上方;所述第一变桨轴承(4)外圈的齿面与第一小齿轮(6)常啮合,该第一小齿轮套装在第一电机(7)的输出轴下端,而第一电机(7)安装在所述框架(5)上,且框架(5)的后部设有举升工装(JS)。采用以上技术方案来运输风力发电机的桨叶时,将桨叶的根部固定在举升工装上,而桨叶的尖部朝前,并悬空,这样就完全改变了桨叶的运输方式;与传统的桨叶运输方式相比,本技术大幅减小了后扫空面积。运输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路面的弯道情况控制框架左、右摆动,同时也可通过控制举升工装来使桨叶的尖部上、下转动,从而让本液压板拖车能够顺利地通过弯道。并且,由于液压板拖车(2)的车轮具有调节平衡的功能,所以当本技术通过泥泞路面时,可让液压板拖车(2)保持平衡,从而防止液压板拖车(2)过于颠簸,进而避免翻车。另外,由于液压板拖车(2)具有转向功能和调整整车高度功能,从而让本技术的通过性更好,更适宜在复杂道路运用。与传统的运输方式相比,本技术能有效减小液压板拖车的转弯半径,提高本液压板拖车的通过性,降低对道路的弯道半径要求,同时也不用再像以前那样需要经常对道路进行改造,非常好地克服了传统桨叶运输方式的不足,且能让本技术平稳地通过泥泞路面,并带有转向功能和调整整车高度功能,具有很好的技术及经济价值,结构简单、制作容易,制造及使用成本都比较低,特别适于在风力发电机桨叶的运输中大力推广运用。在本技术方案中,所述举升工装(JS)由举升板(8)、左油缸(9)、右油缸(10)、第二变桨轴承(11)、配重架(12)、第二小齿 轮(13)和第二电机(14)构成,其中举升板(8)位于框架(5)的上方,并沿所述液压板拖车(2)的宽度方向设置,且举升板(8)左、右部的下端均与框架(5)相铰接;所述左、右油缸(9、10)左右并排设置,该左、右油缸的缸套均与框架(5)相铰接,且左、右油缸(9、10)的活塞杆均与所述举升板(8)前板面的上部相铰接;所述第二变桨轴承(11)位于左、右油缸(9、10)之间,该第二变桨轴承的内圈与所述举升板(8)的前板面固定,举升板(8)对应第二变桨轴承内圈的内孔处开有通孔;所述配重架(12)设在举升板(8)后板面的上部,该举升板的后板面装有所述第二电机(14),第二电机(14)输出轴的前端穿过举升板(8)上的过孔后套装有所述第二小齿轮(13),该第二小齿轮与所述第二变桨轴承(11)外圈的齿面常啮合。上述举升工装不仅结构简单,制造容易,成本低廉,而且可方便灵活地使桨叶的根本上、下转动,还可旋转桨叶,调整桨叶的受风面积,从而很好地避免因为桨叶受风过大而导致液压板拖车翻车。作为优选,所述框架(5)为平面结构,并由左纵梁(5a)、右纵梁(5b)及连接梁构成,其中左、右纵梁(5a、5b)通过连接梁相连,且左、右纵梁(5a、5b)均为矩形管。在所述框架(5)的后方设有配重斗(15),该配重斗的两端对称设有左、右连接纵梁(16、17),且左连接纵梁(16)的前端插入所述左纵梁(5a)内孔的后部,而右连接纵梁(17)的前端插入右纵梁(5b)内孔的后部;在所述左、右纵梁(5a、5b)后部的底面均分别纵向设有一个油缸(18),该油缸(18)的活塞杆分别与所述左、右连接纵梁(16、17)的底面相连。使用时,在配重斗(15)上设置配重块。当所述配重架上的配重不能使很好地使本液压板拖车保持平衡时,可使配重斗向后移动,进而使本技术保持平衡。有益效果本技术能有效减小液压板拖车的转弯半径,提高本液压板拖车的通过性,降低对道路的弯道半径要求,同时也不用再像以前那样需要经常对道路进行改造,非常好地克服了传统桨叶运输方式的不足,且能让本技术平稳地通过泥泞路面,并带有转向功能和调整整车高度功能,具有很好的技术及经济价值,结构简单、制作容易,制造及使用成本都比较低,特别适于在风力发电机桨叶的运输中大力推广运用。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I中举升工装JS的示意图;图3为图2的A向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2及3所示,本技术主要由牵引车I、液压板拖车2、安装环3、第一变桨轴承4、框架5、第一小齿轮6、第一电机7、举升工装JS、配重斗15、左连接纵梁16、右连接纵梁17、油缸18和滚轮19构成,其中牵引车I与液压板拖车2相连,从而牵引液压板拖车2,且牵引车I和液压板拖车2的结构以及牵引车I与液压板拖车2的连接结构均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做赘述。作为本技术的专利技术点,在所述液压板拖车2上板面的中后部设有安装环3,该安装环3通过螺栓与第一变桨轴承4的外圈固定连接。上述第一变桨轴承4的内圈通过螺栓与框架5固定连接,该框架5水平设在所述牵引车I的上方。上述框架5为平面结构,并由左纵梁5a、右纵梁5b及连接梁构成,且左纵梁5a和右纵梁5b通过上述连接梁相连,而左纵梁5a和右纵梁5b均为矩形管。上述框架5的前部吊装有所述第一电机7,在第一电机7 的输出轴下端套装有所述第一小齿轮6,该第一小齿轮6与所述第一变桨轴承4外圈的齿面与常啮合,从而可以带动框架5左、右摆动。如图1、2及3可看出,为了更好地支撑框架5,特在框架5的后部竖直设置一组滚轮19,这组滚轮19的数目一般为10个,也可根据需要做相应的增减。这组滚轮19呈圆弧形布置,且滚轮19支撑在所述液压板拖车2的顶面上。如图I、2及3可进一步看出,在所述框架5的后部设有举升工装JS,该举升工装JS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带举升工装的液压板拖车,包括牵引车(1),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引车牵引有液压板拖车(2),该液压板拖车(2)上板面的中后部设有安装环(3),该安装环与第一变桨轴承(4)的外圈固定,第一变桨轴承(4)的内圈与框架(5)固定,该框架水平设在所述牵引车(1)的上方;所述第一变桨轴承(4)外圈的齿面与第一小齿轮(6)常啮合,该第一小齿轮套装在第一电机(7)的输出轴下端,而第一电机(7)安装在所述框架(5)上,且框架(5)的后部设有举升工装(JS)。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庆肖宏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市亚捷运输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