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顶浆节水造林方法,在辽东山区,采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造林方法,在栽树不浇水的情况下,一次造林成活率能够达到90%以上,本项技术在浑河流域上游营造水源涵养生态林和用材林得到应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造林方法,尤其涉及。
技术介绍
辽东山区(系指丹东、抚顺和本溪地区)属长白山植被区系,森林覆被率和森林资源占有量较高,森林蓄积量18113. 99万m3,占全省的74. 19%,林业用地面积375. 27万hm2,占全省林业用地面积的53. 99%,有林地面积342. 53万hm2,占辽东山区林业用地面积91. 28%。年平均温度5 8°C,无霜期140 160天,年降雨量在760 810mm。辽东山地地形复杂,山地因坡度不同,成土过程不同,土层厚度和土壤质地差异较 大,又因造林期空气湿度小,天旱无雨,栽树浇水因地型复杂,运输不便,基本上采用旱作栽树,常常造林成活率没有保障。传统造林方式多采用打点定穴,统一挖坑,三埋两踩一提苗造林方法,在山区旱作造林,靠自然降水,成活率没有根本性的保证;其原因主要有在春季干旱无雨情况下(I)挖大坑会引起土壤水分的蒸散,由于挖大坑花费的时间较长,土壤暴露空气中,坑壁和返到地表的土会被风抽干;(2)挖大坑由于地表植被破坏面积较大,会引起地表水土流失现象加剧,不利于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3)挖大坑造林花费人力多,会增加造林成本。(4)造林浇水在平原地区可就地解决水源,但造林成本提高,而山地造林大都远离居民区的偏远山区,取水和拉水上山浇树,因没有路,车不能抵达,靠人工肩扛和挑水运力十分有限,不易推广应用。(5)统一先批量化挖坑,然后批量化栽树的植树模式,不但土壤水分蒸发散失快,坑内坑外被风吹拂形成干土,而且,运抵植树坑边的苗子根系直接暴露阳光下,易引起苗木根系失水,不利苗木栽后的返青。(6)在平原绿化区和山区习惯采用三埋两踩一提苗的造林技术,在研究中发现,这种造林技术在平原采用造林浇水的作业工续,成活率不会受到影响,但在山区没有条件浇水的情况下,土壤经过向上提苗处理,容易因土 层薄,栽植浅,不利于苗木成活。综上所述,因山区春季植树浇水不便,植树时期不能利用山地土壤返浆条件,普遍存在造林苗木不切根,卧苗现象很普遍,影响苗木新根的形成和主侧根系的生理性恢复,加之苗木保水措施不好,综合因素影响苗木造林成活率。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其目的是在辽东山区造林中,解决以往的造林方法所存在的成活率和保存率较低的问题。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其特征在于该方法的具体步骤如下 (一)、将苗木截根,截根的长度为1年生苗可将侧根截根至10 15cm长,2年生苗侧根截至15 20cm长; (二)、粘质泥浆蘸根保湿,先配置粘土,所述的粘土泥浆中,干土颗粒组成为粉粒质量占25%,沙粒质量占5%,粘粒质量占70% ;粘土与水配比为2 :1,即称取粘土 2份,量取清水I份(w/v),然后将泥浆搅勻,再将“(一)”步骤中截根后的苗木成捆蘸根,根茎至主根根尖部位的挂浆率达到根表面积的95%以上; (三)、起苗及运途保湿,起苗后及时进行保湿处理,将经过“(二)”步骤中处理后的苗木,采用保湿措施运往造林地,运苗时苗木要用浸水草袋片盖苗保湿,避免运途中浇水冲蚀掉根部泥浆; (四)、顶浆造林,苗木进行顶浆造林可在春季4月中下旬进行,植苗时期在4月15日至4月25日,低温时可延后3 5天; (五)、苗木栽植,栽植的方式米用即刨坑即栽树的方法,植树坑直径为25 40cm、深度为 25 35cm ; (六)、培土踩实,树苗扶正一次培土踩实,苗木要置坑穴的中央扶正,踩实的土壤容重为轻壤土要达到不小于I. I I. 2g/cm3,粘壤土要达到I. 2 I. 3 g/cm3,粘土容重达到不·小于 I. 3 g/cm3 ; (七)、培土踩实后即刻覆土,覆疏松表土厚度为3 4cm; (八)、树盘覆地膜,在树穴悬盖的覆土之上,依据树盘的大小覆上一层黑色地膜。“(四)”步骤中顶浆造林时要当土壤化冻深达25 cm 35cm时进行。“(八)”步骤中所覆地膜为黑地膜,地膜为25cmX25cm 40cmX40cm的方形或O 25cm 0 40cm的圆形。“(八)”步骤中具体的覆膜方法为将地膜按尺寸裁成方形或圆形,其大小与树盘的直径大小相适应,在裁完的地膜一侧,剪开一个半径长度的开口,如果是圆形地膜则剪开的开口长度为圆形地膜的半径长度,如果是方形地膜,则剪开的开口的长度为边长的1/2,然后将开口处对准苗木,拉动地膜,使苗木树干基部置于地膜中央,并使树苗的根茎位于膜中心,将地膜抻平并平铺到树盘土壤表面上,覆完地膜后,再用表土压覆地膜,表土厚度达2cm,地膜与根径接触处着重用土把缝隙覆严,防止阳光酌伤树皮。“(二)”步骤中大面积造林用苗数量较大时,运低至造林地的泥浆蘸根苗要置于避阴背风处,并苫盖保湿材料防止苗木失水,如果是隔夜用苗,则挖临时假植沟对苗木进行假植,造林时随用随取。临时假植沟的宽X深=40cm 60 cmX 50 cm 70 cm,而假植沟的长度则根据苗木数量而定,在临时假植沟上将苗木单层和双层摆放或成捆摆放,覆土至苗高的1/2处并在根系部位踩严,防止露风失水。“(二)”步骤中,对于挂浆率的检测采用随机抽取法,打开梱随机抽取成批苗木的5%梱,根际间从垂直根尖至根茎挂上泥浆率达到100%,局部成斑块状没有挂上泥浆率要小于5%。优点及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在辽东山区,采用本专利技术的造林方法,在栽树不浇水的情况下,一次造林成活率能够达到90%以上,本项技术在浑河流域上游营造水源涵养生态林和用材林得到应用。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 本专利技术提供,该方法的具体步骤如下 (一)、苗木截根,由于山地造林的苗木水平根和垂直根较为发达,主、侧根较长,为了减少造林时因根系过长产生卧根和刨大坑破坏植被现象,提高造林成活率和生长量,并促进分生新根,增加养分和水分吸收面积,截根长度为1年生苗可将侧根截根保留10 15cm长,2年生苗侧根截根保留15 20cm长。(二)、粘质泥浆蘸根保湿,裸根苗造林影响成活率要素之一是因造林中或运输中苗木暴露空气中时间过长,或被运达造林地没有进行有效保护,暴露阳光下时间过长,苗木根系被风抽干而引起的根系失水,已有利用保水剂和泥浆蘸根的报导,但没有见到以本项技术为特征粘土泥浆作为根系保水材料的试验报导和试验结果,其中,先配置粘土,所述的粘土浆中干土质量土壤颗粒组成为粉粒质量占25% (土壤颗粒分析美国制),沙粒质量占5%,粘粒质量占70% ;将粘土 2份兑水I份(w/v),然后将泥浆搅匀,再将“(一)”步骤中截根后的苗木成捆蘸根,根茎至主根根尖部位的挂浆率达到根表面积的95%或以上为止;检测挂浆率的方法为,随机抽取成批苗木的5%梱,打开梱目测,根际间从垂直根尖至根茎挂上泥浆率达到100%,局部成斑块状没有挂上泥浆率要小于5%。(三)、起苗及运途保湿,当天起苗及时进行保湿处理并运往造林地,运苗时苗木要用浸水草袋片盖苗保湿,但避免运途中浇水损失根部泥浆,大面积造林用苗数量较大时,运低至造林地的泥浆蘸根苗置于避阴背风处,并苫盖保湿材料防止苗木失水,隔夜用苗最好挖临时假植沟假植,造林时随用随取,临时假植沟的宽X深=40cm 60 cmX 50 cm 70 cm,假植沟长短可根据苗木数量而定,单层按捆摆放,覆土至树高的1/2处并在根系部位稍微踩严,防止露风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顶浆节水造林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的具体步骤如下:(一)、将苗木截根,截根的长度为:1年生苗可将侧根截根至10~15cm长,?2年生苗侧根截至15~20cm长;(二)、粘质泥浆蘸根保湿,先配置粘土,所述的粘土泥浆中,干土颗粒组成为:粉粒质量占25%,沙粒质量占5%,粘粒质量占70%;粘土与水配比为2:1,即称取粘土2份,量取清水1份(w/v),然后将泥浆搅匀,再将“(一)”步骤中截根后的苗木成捆蘸根,根茎至主根根尖部位的挂浆率达到根表面积的95%以上;(三)、起苗及运途保湿,起苗后及时进行保湿处理,将经过“(二)”步骤中处理后的苗木,采用保湿措施运往造林地,运苗时苗木要用浸水草袋片盖苗保湿,避免运途中浇水冲蚀掉根部泥浆;(四)、顶浆造林,苗木进行顶浆造林可在春季4月中下旬进行,植苗时期在4月15日至4月25日,低温时可延后3~5天;(五)、苗木栽植,栽植的方式采用即刨坑即栽树的方法,植树坑直径为25~40cm、深度为25~35cm;(六)、培土踩实,树苗扶正一次培土踩实,苗木要置坑穴的中央扶正,踩实的土壤容重为轻壤土要达到不小于1.1~1.2g/cm3,粘壤土要达到1.2~1.3?g/cm3,粘土容重达到不小于1.3?g/cm3;(七)、培土踩实后即刻覆土,覆疏松表土厚度为3~4cm;(八)、树盘覆地膜,在树穴悬盖的覆土之上,依据树盘的大小覆上一层黑色地膜。...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顾宇书,邢兆凯,韩友志,刘红民,高英旭,于世河,陈罡,刘阳,刘畅,高军,魏中平,
申请(专利权)人:辽宁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