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014201 阅读:1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1-26 23: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该绝缘本体具有底座及前开口,在该底座上设有数个凹槽及二下挡块,该二下挡块由该底座朝上突起且分别形成于该前开口的两侧;数个端子,该些端子分别设置于该些凹槽;操作盖,该操作盖设置于该绝缘本体并在开启位置及关闭位置之间转动,在该操作盖两侧分别设有对应该二下挡块的上挡块;当该操作盖位于关闭位置时,该上挡块与该下挡块共同防止所述平型线缆脱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电连接器,同时具备固定式止退机构及可动式止退机构,借由双重止退效果,改善现有技术单一止退机构可能遭到平型线缆拉扯破坏的缺失,同时能确保操作盖不会因平型线缆拉扯而开启,进而有效固定平型线缆。(*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可有效固定平型线缆的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传统的使用于连接软性电路板或软性排线的电连接器,特别是具有掀盖机能的电连接器,近年广泛被使用于各项电子产品中,其最大优点在于软性电路板能以零插入力方式置入且装卸操作容易,但保护力较弱的缺点则为人所诟病,当软性电路板受到不当外力拉扯,容易出现脱落或是掀盖开启等状况出现。从而出现一种具有止退机构的电连接器,其利用电连接器本身与软性电路板之间 的凹凸干涉达到防止外力拉扯的效果,例如常见的在电连接器的塑料件上形成凸块,而在软性电路板形成凹部的方式。然而,随着电连接器小型化、薄型化的趋势,在塑料件上所能形成的凸块范围亦受到极大限制,当软性电路板反复受力拉扯下,凸块破坏变形导致软性电路板脱落的状况仍丨H无法避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其结构简单,能有效固定平型线缆。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该绝缘本体具有一底座及一前开口,在该底座上设有数个凹槽及二下挡块,该二下挡块由该底座朝上突起且分别形成于该前开口的两侧;数个端子,该些端子分别设置于该些凹槽;—操作盖,该操作盖设置于该绝缘本体并在开启位置及关闭位置之间转动,在该操作盖两侧分别设有对应该二下挡块的上挡块;当该操作盖位于关闭位置时,该上挡块与该下挡块共同防止所述平型线缆脱落。所述绝缘本体还包括二侧部及一上固定壁,该上固定壁位于该二侧部之间且与该底座相对,该前开口位于该上固定壁、该底座及该二侧部之间,该上固定壁与该下挡块之间具有一通道,该通道上下宽度大于所述平型线缆的厚度。所述操作盖位于开启位置时,该通道呈开放状态,当该操作盖位于关闭位置时,该下挡块阻挡该通道。,所述平型线缆两侧各设有一凹部,该下挡块容纳于该凹部中,且当该操作盖位于关闭位置时,该上挡块亦容纳于该凹部中。所述操作盖具有一转轴侧及一操作侧,该二上挡块分别形成于该转轴侧的两端。所述转轴侧的两端各设有一枢轴,该操作盖借由该枢轴组装于该绝缘本体的二侧部,该转轴侧位于该上固定壁旁,而该操作侧位于远离该前开口的位置。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一金属屏蔽件,该金属屏蔽件组装于绝缘本体外,所述金属屏蔽件包括一上板部份及一下板部份,在该上板部份形成至少一接地端延伸入该前开口内,在该下板部份形成数个接脚。所述绝缘本体还包括二侧部及一上固定壁,所述端子具有沿着相同方向延伸的一上臂及一下臂,另具有一固定部沿着与该下臂相反的方向延伸出该绝缘本体外。所述上臂的末端设有一弯折部并插入该上固定壁内,在该下臂上设有一接触点与该上臂的弯折部相对。所述底座相对于该上挡块的位置上更形成一空缺部。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电连接器,同时具备固定式止退机构及可动式止退机构,借由双重止退效果,改善现有技术单一止退机构可能遭到平型线缆拉扯破坏的缺失,同时能确保操作盖不会因平型线缆拉扯而开启,进而有效固定平型线缆。为了能更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特征以及
技术实现思路
,请参阅以下有关本技术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技术加以限制。 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将使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它有益效果显而易见。附图中,图I为本技术电连接器的组合图;图2为本技术电连接器的分解图;图3为本技术电连接器在端子位置的剖视图;图4为本技术电连接器在上、下挡块位置的剖视图,显示平型线缆置入前状态;图5为本技术电连接器在上、下挡块位置的剖视图,显示平型线缆置入后状态;图6为本技术电连接器在上、下挡块位置的剖视图,显示操作盖处于关闭位置时状态。具体实施方式为更进一步阐述本技术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其效果,以下结合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及其附图进行详细描述。请参阅图I至图3,分别为本技术电连接器I的组合图、分解图及端子位置剖面图。本技术电连接器I主要由绝缘本体10、数个端子20、操作盖30及金属屏蔽件40所构成。绝缘本体10具有一底座11及位于底座11两端的二侧部12,由二侧部12相连而构成与底座11相对的上固定壁13,在底座11、二侧部12及上固定壁13之间界定出一前开口 14。在底座11上形成有数个凹槽15,所述数个端子20 —对一组装于该些凹槽15中,使该些端子20沿底座11的长度方向相互平行排列。如图3所示,每一端子20皆具有沿着相同方向延伸的上臂21及下臂22,固定部23沿着与下臂22相反的方向延伸出绝缘本体10夕卜,上臂21的末端设有弯折部211并插入上固定壁13内,在下臂22上设有至少一接触点221与上臂21的弯折部211形成相对。 请参阅图4至图6,一平型线缆50的末端可插入前开口 14中,并与端子20的下臂22的接触点221形成导通接触,此平型线缆50可以是软性电路板(FPC)或软性排线(FFC)。操作盖30以可转动的状态组装于绝缘本体10上。操作盖30具有一转轴侧31及一操作侧32,在转轴侧31的两端各设有一枢轴33,操作盖30以转轴侧31靠近所述上固定壁13的方式,将枢轴33组装于所述二侧部12,使操作侧32位于远离该前开口的位置,因此操作者可借由挪动操作侧32,使操作盖30在开启位置及关闭位置间自由转动。当操作盖30位于开启位置时,平型线 缆50末端可插入前开口 14中,当操作盖30转动至关闭位置时,操作盖30可压制平型线缆50,使平型线缆50与端子20的接触点221保持稳定接触。金属屏蔽件40组装于绝缘本体10外,主要遮覆在前开口 14附近,以调整系统整体阻抗值。金属屏蔽件40包括上板部份41、下板部份42及二端部43,在上板部份41上形成至少一接地端411延伸入前开口 14内,接地端411可与平型线缆50形成接地导通,在下板部份42上形成数个接脚421,并在二端部43上各形成一焊片431。如图4所示,在所述绝缘本体10的底座11上还形成有一对下挡块111,其由底座11朝上突起并分别位于前开口 14的两侧,借由下挡块111与平型线缆50的凹部51而构成现在常见的止退结构。下挡块111位在前开口 14内,在下挡块111与上固定壁13之间形成一通道141,通道141上下宽度较平型线缆50的厚度大,因此平型线缆50能够以零插入力的方式通过前开口,本技术为解决现有止退结构的缺失,更在操作盖30的转轴侧31两端靠近于枢轴33处各形成一上挡块34,当操作盖30位于开启位置时,通道141保持开放,而当操作盖30转动至关闭位置时,上档块34会转动至前开口 14旁并阻挡通道141,同时嵌入平型线缆50的凹部51内。如图6所示,当操作盖30转动至关闭位置时,上挡块34及下挡块111共同封闭前开口 14,且同时嵌入平型线缆50的凹部51内而形成对平型线缆50的双重止退作用,当平型线缆50受外力拉扯时,首先会先受到上挡块34的阻挡,由于外力拉扯方向与操作盖30的开启方向相反,因此无论上挡块34如何受力,操作盖30皆不会自动开启,且由于上挡块34及下挡块111在上下方向上局部重迭,所以即使上挡块34受力而变形,也会受到下挡块111的保护。此外,在底座11上相对于上挡块34的位置上更形成一空缺部112,可提供上挡块34下移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连接器,用于连接一平型线缆,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绝缘本体,该绝缘本体具有一底座及一前开口,在该底座上设有数个凹槽及二下挡块,该二下挡块由该底座朝上突起且分别形成于该前开口的两侧;数个端子,该些端子分别设置于该些凹槽;一操作盖,该操作盖设置于该绝缘本体并在开启位置及关闭位置之间转动,在该操作盖两侧分别设有对应该二下挡块的上挡块;当该操作盖位于关闭位置时,该上挡块与该下挡块共同防止所述平型线缆脱落。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官东庆
申请(专利权)人:达昌电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禾昌兴业电子深圳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