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相位可微调的弯式射频同轴连接器与电缆线的连接结构,射频同轴连接器的连接端包括外壳,外壳内设有被第一绝缘子包裹的内导体,所述内导体前端设有与所述外壳固定的外盖,所述外壳侧边中心上设有与所述内导体中心轴线相垂直的圆形通孔,所述内导体的端部设有导接槽,电缆线插入所述圆形通孔内,电缆线的中心导体穿过第二绝缘子插入所述导接槽中与所述内导体焊接相连。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射频同轴连接器与电缆线连接结构,通过更换第二绝缘子的厚度及材料,以及调节电缆线的中心导体插入射频连接器内导体上导接槽的深度来微调相位。其结构简单,调节方便,降低材料的报废率,节约生产成本。(*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射频同轴电缆组件,特别涉及一种相位可微调弯式射频同轴连接器与电缆线的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射频系统对相位的要求越来越高,由此不仅要求用于系统中的电缆组件与电缆组件之间有严格的相位匹配关系,而且对电缆组件本身也要求精确的电长度。通常射频频段(300MHz 3GHz)的相位及电长度控制是通过控制电缆线的机械长度来实现的。在频 率的低端相位对电长度的变化不是太灵敏,切割长度有点误差,对相位的影响也不是很大。但频率大于IGHz以后就变得灵敏起来,每度对应调整的长度为1/360*(C/F)/SQRT(Dk),Dk是电缆线的介电常数,C为光速,F为工作频率点。比如,介电常数为2的同轴电缆,每度相对电长度与频率的关系为0. 59mm/° OlGHz ;0. 29mm/° @2GHz,0. 23mm/° @2. 6GHz,0. 20mm/° @3GHz。对Imm的精度切割还可以控制,0. 5mm的精度切割勉强可操作,但已有偏差。对0.2mm精度很难控制和切割。一是效率很低,二是如果切短了就必须报废,成品率很低,三是介电常数本身,也有偏差,不容易将切割尺寸正好落在要求的相位指标上,很容易相差3 5°,所以只能先将切割长度尽量控制在约0. 5mm的精度范围,然后再进行相位的微调。通常现有的做法是将连接器设计成可旋转调节结构,用螺钉等锁紧,其结构相当复杂且成本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相位可微调的射频同轴连接器与电缆线的连接结构,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技术的一种相位可微调弯式射频同轴连接器与电缆线的连接结构,射频同轴连接器的连接端包括外壳,外壳内设有被第一绝缘子包裹的内导体,所述内导体前端设有与所述外壳固定的外盖,所述外壳侧边中心上设有与所述内导体中心轴线相垂直的圆形通孔,所述内导体的端部设有导接槽,电缆线插入所述圆形通孔内,电缆线的中心导体穿过第二绝缘子插入所述导接槽中与所述内导体焊接相连。本技术在内导体前端设置导接槽,连接电缆线中心导体,焊接前电缆线穿过外壳上的圆形通孔可沿导接槽方向前后平移,调整电缆线插入外壳的深度,以此调节电缆线的中心导体插入射频连接器内导体上导接槽的深度,以及更换第二绝缘子厚度或材料来达到相位微调的作用。优选地,第二绝缘子为圆环形,圆环内径与所述中心导体外径相同,正好让中心导体穿过。第二绝缘子也可为半封闭的圆环形,具有卡入所述中心导体的卡入口。所述的第二绝缘子的材料是介电常数为2的聚四氟乙烯,介电常数为2. 2的聚丙烯,介电常数为3. 2聚醚醚酮,或介电常数为3. 8的玻璃填充聚合物。优选地,在所述中心导体上设有阻挡第二绝缘子平行移动的焊点。优选地,本技术还包括套设在所述电缆线绝缘层上的金属环,金属环与所述圆形通孔内壁固定。优选地,所述圆形通孔为直通孔,或为内部具有限制所述电缆线外屏蔽层进入外壳内的限位台的台阶孔。优选地,本技术所述外盖内侧设有第三绝缘子。通过以上技术方案,本技术的相位可微调弯式射频同轴连接器与电缆线的连接结构,通过更换第二绝缘子的厚度及材料,以及调节电缆线的中心导体插入射频连接器内导体上导接槽的深度来微调相位。其结构简单,调节方便,降低材料的报废率,节约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相位可微调弯式射频同轴连接器与同轴电缆线的连接结构概念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射频同轴连接器与电缆线的连接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结构图。图3是所述内导体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所述电缆线在连接结构中剥线电缆示意图。图5是所述第二绝缘子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6是所述第二绝缘子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图7是所述金属环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射频同轴连接器与电缆线的连接结构第二实施例结构图。图9是本技术射频同轴连接器与电缆线的连接结构第三实施例结构图。图10是本技术射频同轴连接器与电缆线的连接结构第四实施例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I及图2所示,本技术的一种相位可微调弯式射频同轴连接器与半柔性电缆线的连接结构,射频同轴连接器I的连接端包括外壳2,外壳2内设有被第一绝缘子3包裹的内导体4,内导体前端设有与外壳2固定的外盖5,外壳2侧边中心上设有与内导体中心轴线相垂直的圆形通孔21,内导体4的端部设有导接槽41 (见图3),电缆线6插入圆形通孔21内,电缆线6的中心导体63穿过第二绝缘子7插入导接槽41中与内导体4焊接相连,中心导体63插入导接槽中的长度由所需相位确定。本技术采用中心导体与导接槽的配合实现相位的微调,其结构简单,易于操作,焊接前电缆线6穿过外壳可沿导接槽方向前后平移。上述导接槽的长度为L,所以电缆线插入导接槽内的可移动距离L就是相位可微调的范围,相位可微调的值为360*L/ (C/F) *SQRT (Dk),Dk是第二绝缘子的介电常数,C为光速,F为工作频率点。第二绝缘子7套在已剥去绝缘层的电缆线的中心导体63上,同时起相位调节和改善驻波作用。上述外盖内侧可设有第三绝缘子9,其作用也是改善驻波。如图2所示,上述外壳2由于连接器本身装配的原因采用分体式外壳结构由第一外壳2-1和第二外壳2-2构成。在相位调节原理上与图I并无区别。如图5所示,上述第二绝缘子7为圆环形,圆环内径与中心导体外径相同,供中心导体63穿过。如图6所示,该第二绝缘子7还可为半封闭的圆环形,可以方便从设置外盖5的地方直接放置到中心导体上,无需将电缆线从圆形通孔中抽出即可安装,方便操作。为防止第二绝缘子7在中心导体63上向前移动,在中心导体上点焊一下形成焊点,以此阻挡第二绝缘子的移动。本技术的射频同轴连接器与电缆线的连接结构是为了调节电缆组件的相位。将电缆组件一端的连接器直接与电缆线装配固定好,另一端采用本结构连接、调整,以达到指标要求。根据设计要求,首先将电缆线6的中心导体剥离出来,如图4所示,电缆线6包括外绝缘层61、屏蔽层62和中心导体63,将电缆线6插入射频同轴连接器的圆形通孔21中,并在中心导体63上穿设有第二绝缘子7。先不焊接固定,只需中心导体63与内导体4接触上即可。在网络分析仪上测试,可获得应该调整的电长度,然后折算成机械长度,Lm = Le/SQRT (Dk),Le为电长度,Lm为机械长度。如果电缆线6机械长度长于设计要求的尺寸,且需调整的长度足够长,比如大于0. 8 1_,可以再切割。如果需调整的机械长度小于0. 5 0. 8mm,就要调整电缆线6插入外壳2的深度,这里等效为调整中心导体63插入导接槽41的深度。如果电缆线短于要求的尺寸,且需调整的长度小于0. 8mm,如前所述,比如介电常数为 2在2GHz时相位比设计要求少了 1°,则对应调整增加机械长度为0. 29mm,假设原来第二绝缘子7的厚度为H,那么就用H+0. 3mm厚度的第二绝缘子替换原来H厚的第二绝缘子,让电缆线中心导体插入的深度退出0. 3mm。比如在2GHz时少了 2。对应0. 58mm,就用H+0. 6mm厚度的第二绝缘子替换原来的,让电缆线退出0. 6mm的深度。如果2GHz时少了 2. 5°对应0. 725_,就用H+0. 8_厚度的第二绝缘子替换原来的,让电缆线退出0. 8mm的深度。事先准备1°对应H+0. 3mm、2°对应H+0.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相位可微调弯式射频同轴连接器与电缆线的连接结构,射频同轴连接器的连接端(1)包括外壳(2),外壳内设有被第一绝缘子(3)包裹的内导体(4),所述内导体前端设有与所述外壳固定的外盖(5),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侧边中心上设有与所述内导体中心轴线相垂直的圆形通孔(21),所述内导体(4)的端部设有导接槽(41),电缆线(6)插入所述圆形通孔内,电缆线的中心导体(63)穿过第二绝缘子(7)插入所述导接槽中与所述内导体(4)焊接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真莹,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雷迪埃电子有限公司,法国雷迪埃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