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风风道及具有该回风风道的冰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010940 阅读:20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1-24 05: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回风风道及具有该回风风道的冰箱。所述回风风道包括:至少两个分支回风部,每个分支回风部的一端分别设置有回风进口;以及混风回风部,每个分支回风部的另一端分别与混风回风部相连通,且混风回风部具有至少一个回风出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回风风道设置混风回风部,预先将各分支回风部的回风进行混合,减少了回风的温湿度差异,从而减少了蒸发器的结霜现象,降低了化霜能耗。(*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家用电器制造
,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回风风道及具有该回风风道的冰箱
技术介绍
随着用户需求的提高和冰箱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多温区冰箱逐渐成为市场上的主流产品。 目前,多温区冰箱一般采用各温区单独设置回风风道的回风结构,各温区内的风通过设置在温区内的回风口进入各自的回风风道,经回风风道吹至冰箱蒸发器底部。采用各温区单独回风的回风结构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如下(I)、多个回风风道延伸至蒸发器底部,占据蒸发器底部较大的面积,因此,每个回风风道宽度及靠近蒸发器处的回风出口均不能太大,影响回风效果,进而影响整个冰箱的气流循环;(2)、由于要在蒸发器附近设置多个回风风道的回风出口,导致出口排布和设计比较困难;(3)不同温区的回风直接吹至蒸发器上,温差及湿度差异较大的各气流在蒸发器上相遇,极容易导致蒸发器结霜,需要使用较大的能量化霜,能耗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回风风道,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风道存在的上述缺点及不足。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提供的回风风道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回风风道,所述回风风道包括至少两个分支回风部,每个分支回风部的一端分别设置有回风进口 ;以及混风回风部,每个分支回风部的另一端分别与混风回风部相连通,且混风回风部具有至少一个回风出口。通过在回风风道设置混风回风部,预先将各分支回风部中温度和湿度不同的回风进行混合,以减少回风的温湿度差异,减少蒸发器的结霜现象,降低化霜能耗;同时,将各分支回风部通过混风回风部合并,便于回风风道及回风出口在蒸发器底部的设置,提高了产品开发和生产效率。如上所述的回风风道,为避免各路回风在风道中结霜而影响回风效果,同时进一步降低化霜能耗,所述混风回风部设置在靠近冰箱蒸发器位置处,且其回风出口朝向冰箱蒸发器上的加热装置而设置。如上所述的回风风道,为便于结构设计和布局,所述混风回风部具有一个回风出口,且回风出口朝向所述加热装置的中部位置而设置。本技术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上述回风风道结构的冰箱,该冰箱能够以更安全、低成本、低能耗的方式解决多温区回风化霜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冰箱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冰箱,包括有箱体、至少两个储物室、蒸发器及设置在箱体中的回风风道,所述回风风道包括至少两个分支回风部,每个分支回风部的一端分别设置有回风进口,每个回风进口对应其中一个储物室;以及 混风回风部,每个分支回风部的另一端分别与混风回风部相连通,且混风回风部具有至少一个回风出口。本技术的冰箱通过在回风风道设置混风回风部,预先将各分支回风部中温度和湿度不同的回风进行混合,以减少回风的温湿度差异,减少了蒸发器的结霜现象,降低了化霜能耗;同时,将各分支回风部通过混风回风部合并,便于回风风道及回风出口在蒸发器底部的设置,提高了产品开发和生产效率。如上所述的冰箱,为避免各路回风在风道中结霜而影响回风效果,同时进一步降低化霜能耗,所述蒸发器上设置有加热装置,所述混风回风部设置在靠近蒸发器位置处,且其回风出口朝向蒸发器上的加热装置而设置。如上所述的冰箱,为便于结构设计和布局,所述混风回风部具有一个回风出口,且回风出口朝向所述加热装置的中部位置而设置。如上所述的冰箱,为进一步降低结霜现象的发生、同时降低化霜能耗,在所述混风回风部和所述蒸发器之间设置有将所述回风出口的回风导流至所述加热装置的挡板。如上所述的冰箱,在所述冰箱包括有三个储物室时,所述回风风道包括有两个分支回风部,每个分支回风部的一端分别设置有回风进口,每个回风进口分别对应着冰箱的其中一个储物室。如上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冰箱包括有四个储物室,所述回风风道包括有三个分支回风部,每个分支回风部的一端分别设置有回风进口,每个回风进口分别对应着冰箱的其中一个储物室。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本技术通过在回风风道设置混风回风部,预先将各分支回风部中温度和湿度不同的回风进行混合,以减少回风的温湿度差异,从而减少了蒸发器的结霜现象,降低了化霜能耗;同时,将各分支回风部通过混风回风部合并,便于回风风道及回风出口在蒸发器底部的设置,提高了产品开发和生产效率。结合附图阅读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后,本技术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具有回风风道的冰箱一个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I中的局部结构剖视放大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回风风道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上述各图中,附图标记及其对应的部件名称如下I、箱体;2、回风风道;21、混风回风部;22、回风出口 ;23、第一分支回风部;24、第一回风进口 ;25、第二分支回风部;26、第一回风进口 ;27、第三分支回风部;28、第三回风进口 ;3、冷藏室;4、宽温区变温室;5、冷冻室;6、蒸发器;7、加热管;8、挡板。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描述。请参考图I和图2所示的本技术具有回风风道的冰箱的一个实施例,其中,图I是该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2是该实施例的局部结构剖视放大示意图。如图I所示,该实施例的冰箱包括箱体I,在箱体所围成的内部空间中设置有三个储物室,自上而下依次为冷藏室3、宽温变温区4和冷冻室5。冷冻室5的下部后方为蒸发器室,在蒸发器室内设置有蒸发器6,在蒸发器6的底部设置有加热管7。在后侧的箱体I中设置有回风风道,该回风风道作为冰箱储物室内气流流动的通道,用于将各储物室中的空气吹送至蒸发器6上进行热交换。为便于清楚表示回风风道的结构,图I中将回风风道移到蒸发器6及加热管7的前侧,而实际应用时,从冰箱门体向后看,回风风道位于蒸发器6及加热管7的后侧。回风风道的具体结构如下包括有两个分支回风部,分别为第一分支回风部23和第二分支回风部25,以及一个设置在靠近蒸发器6位置的混风回风部21。其中,第一分支回风部23的上端设置有第一回风进口 24,该回风进口 24对应着离蒸发器6最远的冷藏室3,与位于冷藏室3下部开设的开口相连通,进而使得第一分支回风部23与冷藏室3相连通;而第一分支回风部23的下端与混风回风部21相连通。第二分支回风部25的上端设置有第二回风进口 26,该回风进口 26对应着离蒸发器6稍远的宽温区变温室4,与位于该宽温区变温室4下部开设的开口相连通,进而使得第二分支回风部25与宽温区变温室4相连通;而第二分支回风部25的下端与混风回风部21相连通。混风回风部21的下部开设有一个回风出口 22,且回风出口 22朝向加热管7的中部位置而设置。具有上述结构的回风风道的冰箱进行回风时,冷藏室3中的气流经第一分支回风进口 24进入第一分支回风部23,然后进入混风回风部21 ;而宽温区变温室4中的气流经第二分支回风进口 26进入第二分支回风部25,然后进入混风回风部21。这样,从冷藏室3和宽温区变温室4出来的温度和湿度差异较大的两股气流在混风回风部21中预先混合,形成温湿度差异较小的一股气流之后才从回风出口 22吹出至蒸发器室,从而有效减少了蒸发器6的结霜现象,同时也降低了蒸发器化霜所用的能耗。另一方面,通过混风回风部21将第一分支回风部23及第二分支回风部25进行合并,在蒸发器6附近仅有一个回风部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回风风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回风风道包括:至少两个分支回风部,每个分支回风部的一端分别设置有回风进口;以及混风回风部,每个分支回风部的另一端分别与混风回风部相连通,且混风回风部具有至少一个回风出口。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奎王正月高丽霞李军平
申请(专利权)人:海尔集团公司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