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迂回式建筑排水及透气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8007745 阅读:16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1-24 03: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下迂回式建筑排水及透气系统,包括设置在建筑物内的排水立管、透气立管和排水出户管,排水出户管设置在建筑物地层下或底部,其特征是:排水立管与建筑物各楼层卫生间的用水管连接、排水立管的底端与排水出户管连通,构成排水管路;排水立管的顶端与透气立管连通;排水立管的中部通过第一横向透气管延伸出建筑室外;透气立管的底端在建筑物的首层与排水立管连通,透气立管的顶端在建筑物的顶层室内通过一个“弯折”状下迂回透气管与第一横向透气管的中部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采用真空排水方式存在造价高、噪音大的问题。(*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ー种建筑排水透气管,尤其是涉及ー种下迂回式建筑排水及透气系统,属于建筑设备(建筑给水排水)领域。
技术介绍
目前,建筑给排水工程设计中涉及的透气横管或透气立管,都是向上伸至屋面进行透气,即都是采用屋顶式排气结构。现有技术中的透气管敷设存在如下缺陷1、传统透气管必须在楼层最顶部伸出室外,影响了建筑的整体美观,限制了建筑创意造型的设计空间。2、当透气管受建筑构造限制无法透气时,需要采用真空排水方式进行排水,造价高、噪音大,对环境造成污染。3、透气管的高空透气帽容易受室外风压影响,从而引进对排水封的损坏。 随着建筑结构造型的日新月异,对建筑整体的外形要求越来越高,部分建筑项目的建筑构造出现不允许透气管伸至屋面或从顶层侧排至室外的情況。因此,本技术的研究方向是如何解决现有建筑排水工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屋顶式排气结构存在的缺点,提供ー种下迂回式建筑排水及透气系统。该排水透气系统既满足美观要求,也满足建筑排水透气的功能要求,能够给建筑造型提供更广阔的发挥空间,解决了由于高空透气帽易受室外风压影响而破坏排水水封及真空排水方式存在造价高、噪音大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如下技术方案达到下迂回式建筑排水及透气系统,包括设置在建筑物内的排水立管、透气立管和排水出户管,所述排水出户管设置在建筑物地层下或底部,其结构特点是所述排水立管与建筑物各楼层卫生间的用水管连接、排水立管的底端与排水出户管连通,构成排水管路;排水立管的顶端通过ー个斜三通与透气立管连通;排水立管的中部连通第一横向透气管并通过该第一横向透气管延伸出建筑室外;透气立管的底端在建筑物的首层通过一个斜三通与排水立管连通,透气立管的顶端在建筑物的顶层室内通过ー个“弯折”状下迂回透气管与第一横向透气管的中部连通;由透气立管、“弯折”状下迂回透气管和第一横向透气管构成环形透气管路,由所述环形透气管路和构成排水管路构成下迂回式建筑排水及透气系统。本技术的目的还可以通过如下技术方案达到实现本技术目的的ー种技术改进方案是在第一横向透气管伸出建筑室外的端ロ处可以设有透气帽。实现本技术目的的ー种技术改进方案是在所述排水立管与第一横向透气管的连接处可以设有一“ L”形透气管。实现本技术目的的ー种技术改进方案是所述“L”形透气管与第一横向透气管的连接处可以与第二横向透气管的一端连接,第二横向透气管的另一端伸出建筑室外;所述第一横向透气管与第二横向透气管可以形成相反方向布置。实现本技术目的的ー种技术改进方案是在所述第二横向透气管的伸出端ロ处可以设有透气帽。实现本技术目的的ー种技术改进方案是所述排水立管的中部可以通过ー个斜三通和透气立管的中部连接。实现本技术目的的ー种技术改进方案是所述“弯折”状下迂回透气管(7)可以设有横管坡向废水立管或主透气管。实现本技术目的的ー种技术改进方案是所述斜三通的倾斜角度可以为45 度。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I、本技术由于将透气立管设置在建筑室内,透气管的顶端没有伸出建筑物顶部,而是通过“弯折”状下迂回透气管往下迂回至可以侧接出建筑室外的第一横向透气管,构成环形透气管,由透气立管、“弯折”状下迂回透气管和第一横向透气管构成环形透气管路,由所述环形透气管路和构成排水管路构成下迂回式建筑排水透气系统,因此,既满足美观要求,也满足建筑排水透气的功能要求,能够给建筑造型提供更广阔的发挥空间,不必因为顾虑透气管道伸顶的影响而错失好的建筑创意造型。2、本技术通过在“ L”形透气管与第一横向透气管的连接处还与第二横向透气管的一端连接,第二横向透气管的另一端伸出建筑室外;所述第一横向透气管与第二横向透气管的布置方向相反。可以平衡高空室外风压进入排水管道,避免影响水封。解决了由于高空侧出透气帽受室外风压影响而破坏排水水封的问题。3、本技术解决了受建筑构造限制无法透气时须采用真空排水方式造价高、噪音大的问题。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I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具体实施例I :參照图1,本实施例包括设置在建筑物内的排水立管I、透气立管2和排水出户管3,所述排水出户管3设置在建筑物地层下或底部,所述排水立管I与建筑物各楼层卫生间的用水管4连接、排水立管I的底端与排水出户管3连通,构成排水管路;排水立管I的顶端通过ー个斜三通5与透气立管2连通;排水立管I的中部连通第一横向透气管6并通过该第一横向透气管6延伸出建筑室外;透气立管2的底端在建筑物的首层通过一个斜三通5与排水立管I连通,透气立管2的顶端在建筑物的顶层室内通过ー个“弯折”状下迂回透气管7与第一横向透气管6的中部连通;由透气立管2、“弯折”状下迂回透气管7和第一横向透气管6构成环形透气管路,由所述环形透气管路和构成排水管路构成下迂回式建筑排水及透气系统。本实施例I适用于层数较少,高空风压影响较小的情況。本实施例中在第一横向透气管6伸出建筑室外的端ロ处设有透气帽10 ;在所述排水立管I与第一横向透气管6的连接处设有一“L”形透气管8 ;所述“L”形透气管8与第一横向透气管6的连接处与第二横向透气管9的一端连接,第二横向透气管9的另一端伸出建筑室外;所述第一横向透气管6与第二横向透气管9形成相反方向布置;在所述第二横向透气管9的伸出端ロ处设有透气帽10。所述排水立管I的中部通过ー个斜三通5和透气立管2的中部连接;所述“弯折”状下迂回透气管7设有横管坡向废水立管或主透气管;所述斜三通5的倾斜角度为45度。 本实施例中透气管管材选用和排水管材一致,管径计算按《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中透气管管径计算方法;本技术是传统透气管敷设方式的改进、拓展,管径的计算可以沿用传统透气管的计算方法。具体实施例2 參照图2,本实施例的特点是“L”形透气管8与第一横向透气管6的连接处还与第二横向透气管9的一端连接,第二横向透气管9的另一端伸出建筑室外;所述第一横向透气管6与第二横向透气管9的布置方向相反。可以平衡高空室外风压进入排水管道,避免影响水封。在所述第二横向透气管的伸出端ロ处设有透气帽10。其他与具体实施例I相同。本实施例2适用于层数多,高空风压影响较大的情況。本技术适用于不便于设置伸顶透气管或从顶层侧接至室外或环形透气管无法在本层接透气主管的情况。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例,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范围内,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技术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权利要求1.下迂回式建筑排水及透气系统,包括设置在建筑物内的排水立管(I)、透气立管(2)和排水出户管(3),所述排水出户管(3)设置在建筑物地层下或底部,其特征是所述排水立管(I)与建筑物各楼层卫生间的用水管(4)连接、排水立管(I)的底端与排水出户管(3)连通,构成排水管路;排水立管(I)的顶端通过ー个斜三通(5)与透气立管(2)连通;排水立管(I)的中部连通第一横向透气管(6)并通过该第一横向透气管(6)延伸出建筑室外;透气立管(2)的底端在建筑物的首层通过一个斜三通(5)与排水立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下迂回式建筑排水及透气系统,包括设置在建筑物内的排水立管(1)、透气立管(2)和排水出户管(3),所述排水出户管(3)设置在建筑物地层下或底部,其特征是:所述排水立管(1)与建筑物各楼层卫生间的用水管(4)连接、排水立管(1)的底端与排水出户管(3)连通,构成排水管路;排水立管(1)的顶端通过一个斜三通(5)与透气立管(2)连通;排水立管(1)的中部连通第一横向透气管(6)并通过该第一横向透气管(6)延伸出建筑室外;透气立管(2)的底端在建筑物的首层通过一个斜三通(5)与排水立管(1)连通,透气立管(2)的顶端在建筑物的顶层室内通过一个“弯折”状下迂回透气管(7)与第一横向透气管(6)的中部连通;由透气立管(2)、“弯折”状下迂回透气管(7)和第一横向透气管(6)构成环形透气管路,由所述环形透气管路和构成排水管路构成下迂回式建筑排水及透气系统。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力军丰汉军郭进军陈健聪敖郁东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设计院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