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曝气中空纤维膜生物载体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006655 阅读:17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1-24 02:52
内曝气中空纤维膜生物载体模块,它包括载体元件(1)、上布气管(2)、下集气管(3)、支撑管(4)、进气口(5)、吹扫口(6)、药洗连接口(7)和药液回流口(8);其特征在于:进气口(5)和药液回流口(8)分别位于上布气管(2)的两端,吹扫口(6)和药洗连接口(7)分别位于下集水管(3)的两端,通过两根支撑管(4)与上布气管(2)和下集气管(3)构成内曝气中空纤维生物膜载体模块的组装框架,且支撑管(4)与上布气管(2)和下集气管(3)不相通。它可依据处理能力的需求将内曝气中空纤维生物膜载体元件任意组装成模块;在同一生化反应池内即可实现硝化反应和反硝化反应,生物膜模块的比表面积大,减少生化池的占地面积;在实际应用中不但适用于新建生物膜池,也适于现有生物膜池的改造。其优点在于,提供了一种标准化的、适于批量生产的新型内曝气中空纤维生物膜载体元件。(*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生物膜法水处理工艺技术,属于废水处理

技术介绍
目前生物膜法废水处理工艺技术按微生物与废水的接触方式主要分为生物滤池和生物转盘两种工艺技术。但生物滤池的不足之处在于滤床体积大,占地多,运行中常产生堵塞、灰蝇和异臭。生物转盘的不足之处在于转盘材较贵,投资大,加之因为无通风设备,转盘的供氧依靠盘面的生物膜接触大气,这样,废水中挥发性物质将会产生污染;再则,生物转盘的性能受环境气温及其它因素影响较大,所以在北方设置生物转盘时,一般置于室内,并采取一定的保温措施,如建于室外的生物转盘都还需加设雨棚,防止雨水淋洗以使生物膜脱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标准化的、适于批量生产的新型内曝气中空纤维生物膜载体模块。所述的内曝气中空纤维膜生物载体模块,采用疏水材质的中空纤维膜及其集合部件制作而成。内曝气中空纤维膜生物载体模块包括一定数量的中空纤维膜和一定数量的实心纤维,它们呈帘状,平行且间隔排列,两端分别用树脂封装在集合部件上。所述的中空纤维膜是指用有机材料制成的多孔的中空纤维,它具有疏水的特性,其周壁上有数量众多的微孔,气体能够通过中空纤维周壁上的微孔由周壁的一侧向另一侧渗透。应用时,将内曝气中空纤维膜生物载体模块置于生物培养池中,通过布气管把空气分配到内曝气中空纤维膜生物载体模块上的中空纤维膜的内腔,空气从中空纤维膜的一端引入,从另一端引出,在空气流过中空纤维膜内腔的过程中,空气中的氧气透过中空纤维膜周壁上的微孔由内而外渗透进入中空纤维膜的外侧,从而使中空纤维膜的外表面上的生长的生物膜获得氧气,形成好氧生物膜,好氧生物膜通过新陈代谢作用把污水中的含碳有机物氧化分解,同时把有机氮和氨氮转化为硝态氮,并把新陈代谢的产物释放到水中;实心纤维上附着的生物膜由于得不到氧气,形成厌氧生物膜;厌氧生物膜把污水中的大分子有机物转化为有机酸等较小分子量的有机物,有利于其他微生物利用这些有机物;随着生物膜的生长,中空纤维膜外表面上的生物膜越来越厚,消耗氧气的速率越来越快,直到其消耗氧气的速率超过中空纤维内腔里的空气中的氧气透过微孔向外渗透的速率,这样就使得生物膜的表层(与中空纤维膜外表面相对应)缺氧,形成一定厚度的缺氧生物膜。缺氧生物膜从水中吸收硝态氮并把它们转化为氮气,从而把这部分氮元素从水中去除。这样,在同一个生物培养池内同时培养出好养生物膜、缺氧生物膜和厌氧生物膜,使得污水中的有机物和氨氮得到去除,并且达到节能的目的。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内曝气中空纤维膜生物载体模块,它包括载体兀件(I)、上布气管(2)、下集气管(3)、支撑管(4)、进气口(5)、吹扫口(6)、药洗连接口(7)和药液回流口(8)。所述的载体元件(I)是由弧形固定卡(101)、布气腔部件(102)、纤维模块(103)组装而成。所述的布气腔部件(102)的构造为T形蒂托,其底部为U形敞口空腔,且底部的外边沿有若干个固定螺栓台;它的上部为弧形固定卡托,且圆形管嘴(102a)穿过上部弧形固定卡托的中央与U形敞口腔相通,当与纤维模块(103)组装一起时,形成布气空腔(104)。所述的纤维模块(103)包括封装槽(103a)、封装树脂(103b)、中空纤维(103d)和实心纤维(103e)。所述的封装槽(103a)是一个与布气腔部件(102)底部相匹配的环状空腔,空腔内壁有一周凸筋(103c),且封装槽(103a) —端的边沿有与布气腔部件(102)底部的外边沿相匹配的若干个固定螺栓台,纤维模块(103)是这样构成的,由若干根长度相当的中空纤维(103d)和实心纤维(103e)呈帘状平行且间隔排列,其两端分别用封装树脂(103b) —次性封装在封装槽(103a)之内,待封装树脂(103b)固化后,用专用工具把封装槽(103a)端面的封装树脂(103b)切割平整,并且使得封装在其上的中空纤维(103d)两端的内腔暴露出来。载体元件(I)的组装是由布气腔部件(102)与纤维模块(103)间垫一密封垫,且由螺栓连接固定。所述的上布气管(2)和下集气管(3)的外径是与载体元件(I)的弧形固定卡(101)与布气腔部件(102)上的弧形固定卡托所构成的内圆的尺寸相匹配,长度取决于其上要安装的载 体元件(I)的数量。在所述的上布气管(2)和下集气管(3)的两根管壁上沿长度方向等距打一列孔,孔的间距大于载体元件(I)的厚度,所开孔的尺寸与布气腔部件(102)上的圆形管嘴(102a)的尺寸相匹配,开孔的数量等于其上要安装的载体元件(I)的数量。进气口(5)和药液回流口(8)分别位于上布气管(2)的两端,吹扫口(6)和药洗连接口(7)分别位于下集水管(3)的两端。通过两根支撑管(4)与上布气管(2)和下集气管(3)构成内曝气中空纤维膜生物载体模块的组装框架,且支撑管(4)与上布气管(2)和下集气管(3)不相通。也就是说,由上布气管(2)、载体元件(I)上的中空纤维(103d)内腔和下集水管(3)形成通路。所述的内曝气中空纤维膜生物载体模块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第一步,将上布气管(2)、下集气管(3)与两根支撑管(4)制成矩形框架;第二步,将弧形固定卡(101)自上而下环抱上布气管(2);再将载体元件(I)上的圆形管嘴(102a)套上O型密封环,插入上布气管(2)的一个开孔内,然后用螺栓将弧形固定卡(101)与布气腔部件(102)上的弧形固定卡托紧固;并以上述相通的步骤,将载体元件(I)的另一端安装到下集气管(3)上,制成一个内曝气中空纤维膜生物载体模块。所述的内曝气中空纤维膜生物载体模块的特征在于,载体元件(I)的中空纤维(103d)和实心纤维(103e)呈帘状平行且间隔排列。所述的内曝气中空纤维膜生物载体模块的特征在于,纤维模块(103)全部由中空纤维(103d)呈帘状平行封装,在封装槽(103a)之内的中空纤维(103d)暴露内腔和不暴露的内腔以行为单位呈列间隔排列。所述的内曝气中空纤维膜生物载体模块的特征在于,由上布气管(2)、载体元件(I)上的中空纤维(103d)的内腔和下集水管(3)形成通路。所述的内曝气中空纤维膜生物载体模块的特征在于,进气口(5)和药液回流口(8)分别位于上布气管(2)的两端,吹扫口(6)和药洗连接口(7)分别位于下集水管(3)的两端。通过两根支撑管(4)与上布气管(2)和下集气管(3)构成内曝气中空纤维膜生物载体模块的组装框架,且支撑管(4)与上布气管(2)和下集气管(3)不相通。所述的内曝气中空纤维膜生物载体模块的特征在于,载体元件(I)上的中空纤维(103d)是由有机材料制成的具有疏水性能的中空纤维多孔膜,其微孔的大小为I微米以下,中空纤维(103d)的外径为O. 3 3mm ;实心纤维(103e)的直径为I 10mm。所述的内曝气中空纤维膜生物载体模块的特征在于,内曝气中空纤维膜生物载体模块的组合形式是载体元件(I)为单排串联模式或载体元件(I)为双排并列模式。内曝气中空纤维膜生物载体模块的优点在于,提供了一种标准化的、适于批量生产的新型内曝气中空纤维膜生物载体模块元件,且依据处理能力的需求将内曝气中空纤维生物膜载体元件任意组装成模块;在同一生化反应池内即可实现硝化反应和反硝化反应,生物膜模块的比表面积大,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内曝气中空纤维膜生物载体模块,它包括载体元件(1)、上布气管(2)、下集气管(3)、支撑管(4)、进气口(5)、吹扫口(6)、药洗连接口(7)和药液回流口(8);其特征在于:进气口(5)和药液回流口(8)分别位于上布气管(2)的两端,吹扫口(6)和药洗连接口(7)分别位于下集水管(3)的两端,通过两根支撑管(4)与上布气管(2)和下集气管(3)构成内曝气中空纤维生物膜载体模块的组装框架,且支撑管(4)与上布气管(2)和下集气管(3)不相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靳志军梁瑞杰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海思清膜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