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嵌式触控面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995937 阅读:1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1-22 04:5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内嵌式触控面板结构,包括一保护玻璃、一触控组件层、一彩色滤光片、一液晶层、一间隔物、以及一薄膜晶体管数组基板,其中,所述间隔物系不透光材质。采用本发明专利技术,将所述间隔物设置于所述彩色滤光片与所述薄膜晶体管数组基板之间,使得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内嵌式触控面板能在不产生漏光及混色问题的前提下,避免了触控组件层感应或液晶层驱动不良等问题的同时,还能具有更高开口率,以提升至更高的显示分辨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触控面板,尤其涉及所述触控面板中的内嵌式触控面板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显示面板技术和制程的不断改进,将触控面板功能与液晶面板进行一体化整合的研究日趋流行。相对于触摸面板设置于液晶面板上使用的传统方法,内嵌式触控面板的一体化整合的技术研发路线主要包括两大类面板上(On-cell)触控及面板上(In-cell)触控两种,两者差异在于In-cell是将触摸面板功能嵌入到液晶像素中的方法,On-cell则是将触摸面板功能嵌入到彩色滤光片基板和偏光板之间的方法。具体来说,On-cell触控面板是指将触控面板中的触控感应组件层制作在素玻璃上,再和彩色滤光片贴合功能内嵌至液晶像素中,而In-cell是指将触控面板功能整合于彩色滤光片基板中。相比于面板上触控面板,In-cell之内嵌式触控面板具有面板薄型化和轻量化的优势,可降·低制造成本和面板的厚度。On-cell与In_cell触控面板最大的不同,在于In_cell触控组件层直接制作整合于所述彩色滤光片上,如此面板内触控面板相较于面板上触控面板,具制程相对简化且制作成本较低。图I示出现有技术中的In-cell之内嵌式触控面板架构示意图。参照图1,所述内嵌式触控面板包括一保护玻璃301、一触控组件层310、一彩色滤光片311、一透明间隙子307、一液晶层308、一薄膜晶体管数组基板309,其中,所述触控组件层310中包括一触控感应组件层312、一黑色矩阵302、以及一第一平坦化化层303,而所述彩色滤光片311中包括一第一像素区304、一第二像素区305、以及一第二平坦化层306。由上述图I可知,当内嵌式触控面板将所述触控组件层310整合于所述彩色滤光片层311时,会造成所述触控组件层310中的电极和所述彩色滤光片层311中的电极,之间距离变得较图I所述的面板上触控面板更为接近,使得内嵌式触控面板在相较于面板上触控面板具有制程相对简化且制作成本低等优点的同时,也因此造成电极距离太过接近,具有容易造成所述触控组件层310感应不良以及所述液晶层308驱动不良等问题。对此,当今大都采取增加所述第一平坦化层303或是所述第二平坦化层306的厚度来解决上述问题。同时,面对显示面板技艺对于高分辨率的要求不断提升,所述触控组件层310中的所述黑色矩阵302之临界尺度(Critical Dimension,⑶)亦需向更小尺寸微缩,以增加所述彩色滤光片层311中所述第一像素区304及所述第二像素区305等的开口率(aperture ratio),进而达到提升显示面板分辨率的目的。然而,综合上述两种问题所采取的手段,即增加所述第一平坦化化层303或所述第二平坦化层306的厚度、以及所述黑色矩阵302之临界尺度向更小尺寸微缩,却又会带来漏光和混色等新问题,原因是增加所述第一平坦化层303或所述第二平坦化层306的厚度,将造成所述黑色矩阵302和所述液晶层308之距离变大,连带造成需要遮光的范围也扩大,本应以增加所述黑色矩阵302之临界尺度与之对应,然为了提升显示面板分辨率,却又必须降低所述黑色矩阵302之临界尺度,如此一来,以上述图I的内嵌式触控面板架构势必无法避免产生漏光及混色问题。然而,将触控面板功能整合于彩色滤光片基板中,却容易发生之触控感应或液晶层驱动不良等问题,现有技术中所采取的解决方式,如加厚触控面板或彩色滤光片中的材料厚度,又会使发生漏光及混色的风险提高,使得显示面板之开口率无法进一步提高。有鉴于此,如何设计一种改进的触控面板结构,在精准地实现触控操作的同时,还可避免漏光及混色问题,并获得更高的显示分辨率,是业内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一项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内嵌式触控面板在使用时所存在的上述缺陷,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新颖的、在高分辨率高开口率的条件下,仍能避免漏光或是混色等问题的内嵌式触控面板。依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内嵌式触控面板,包括一保护玻璃、一触控组·件层,其位于所述保护玻璃上、一彩色滤光片,其位于所述触控组件层上、一液晶层,其位于所述彩色滤光片上、一薄膜晶体管数组基板,其位于所述液晶层上,所述触控组件层包括一触控感应组件层,设置于所述保护玻璃上;一黑色矩阵,设置于所述触控感应组件层之一部分上;以及一第一平坦化层,设置于所述触控感应组件层以及黑色矩阵上;所述彩色滤光片包括一第一像素区,设置于所述彩色滤光片与所述触控组件层接触之接口的一部分上;一第二像素区,设置于所述彩色滤光片和所述触控组件层接触之接口的另一部分上并相邻于所述第一像素区;以及一第二平坦化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像素区和所述第二像素区上且完整覆盖于上述该等像素区;以及一间隔物,设置于所述第二平坦化层之一部分上,所述部分系对应所述黑色矩阵于所述彩色滤光片的投影位置,所述间隔物穿透所述液晶层与所述薄膜晶体管数组基板接触;其中,所述间隔物系不透光材质,其设置于所述第二平坦化层上之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像素区和所述第二像素区相邻处的上方,且所述间隔物设置于所述第二平坦化层上之部分具有一第一宽度,所述间隔物与所述薄膜晶体管数组基板接触部分具有一第二宽度。在其中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间隔物系为含染料、颜料、碳黑、金属氧化物或该等之组合的不透明材质所组成。在其中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彩色滤光片的厚度系为2微米 3. 5微米之间。在其中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触控组件层的厚度系为6微米 10微米之间。在其中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黑色矩阵具有一宽度系为5微米I微米之间。在其中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宽度系为5微米 8微米之间。在其中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宽度系为0. 5微米 3微米之间。在其中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间隔物的介电常数系为10。在其中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宽度系为5微米、微米之间,所述第二宽度系为0.5微米微米之间。在其中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间隔物系沿着所述像素区的边界不连续的方式,设置于所述黑色矩阵于所述彩色滤光片的投影位置上。附图说明读者在参照附图阅读了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以后,将会更清楚地了解本专利技术的各个方面。其中,图I示出现有技术中的内嵌式触控面板架构示意图;图2示出依据本专利技术的内嵌式触控面板的一具体实施例的架构示意图;图3示出依据本专利技术的内嵌式触控面板的一具体实施例的上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了使本申请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更加详尽与完备,可参照附图以及本专利技术的下述各种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标记代表相同或相似的组件。然而,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下文中所提供的具体实施例并非用来限制本专利技术所涵盖的范围。此外,附图仅仅用于示意性地加以说明,并未依照其原尺寸进行绘制。下面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各个方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为了解决上述缺陷或不足,图2示出依据本专利技术的内嵌式触控面板的一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2,所述内嵌式触控面板包括一保护玻璃401、一触控组件层411、一彩色滤光片412、一间隔物407、一液晶层409、一薄膜晶体管数组基板410,其中,所述触控组件层411中包括一触控感应组件层413、一黑色矩阵402、以及一第一平坦化层403,而所述彩色滤光片412中包括一第一像素区404、一第二像素区405、一第二平坦化层406。由上述图2可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内嵌式触控面板,包括一保护玻璃、一触控组件层,其位于所述保护玻璃上、一彩色滤光片,其位于所述触控组件层上、一液晶层,其位于所述彩色滤光片上、一薄膜晶体管数组基板,其位于所述液晶层上,所述内嵌式触控面板特征在于,所述触控组件层包括:一触控感应组件层,设置于所述保护玻璃上;一黑色矩阵,设置于所述触控感应组件层之一部分上;以及一第一平坦化层,设置于所述触控感应组件层以及黑色矩阵上;所述彩色滤光片包括一第一像素区,设置于所述彩色滤光片与所述触控组件层接触之接口的一部分上;一第二像素区,设置于所述彩色滤光片和所述触控组件层接触之接口的另一部分上并相邻于所述第一像素区;以及一第二平坦化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像素区和所述第二像素区上且完整覆盖于上述该等像素区;以及一间隔物,设置于所述第二平坦化层之一部分上,所述部分系对应所述黑色矩阵于所述彩色滤光片的投影位置,所述间隔物穿透所述液晶层与所述薄膜晶体管数组基板接触;其中,所述间隔物系不透光材质,其设置于所述第二平坦化层上之部分位于 所述第一像素区和所述第二像素区相邻处的上方,且所述间隔物设置于所述第二平坦化层上之部分具有一第一宽度,所述间隔物与所述薄膜晶体管数组基板接触部分具有一第二宽度。...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家倩陈启盛
申请(专利权)人: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