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壳、具有该外壳的线控器的壳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989142 阅读:17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1-17 04: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外壳(1),为透明件,包括:底壁(109);以及设在底壁(109)上的一圈周侧壁,其中,周侧壁与底壁(109)通过第一过渡壁(179)相接,第一过渡壁(179)的壁厚分别大于周侧壁的壁厚和底壁(109)的壁厚。还提供一种线控器的壳体,包括: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任一透明外壳(1),为注塑成型的一体件,并且外壳(1)的周侧壁在注塑成型后形成内凹的翘曲;以及具有一圈周侧壁的盖子(2),盖子(2)将外壳(1)的翘曲的周侧壁撑开,盖子(2)的周侧壁抵压贴合在外壳的周侧壁的内壁上。以在节省材料的情形下,改善外壳及线控器的壳体的通透效果。(*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外壳、以及具有该外壳的线控器的壳体。
技术介绍
对于现有技术中的透明外壳而言,外壳的通透感不强。尤其是对于线控器而言,由于线控器的整体厚度有超薄要求,所以组成线控器的每一个 部件厚度都要严格控制以期达到最薄。又由于此透明外壳组装后要使整个线控器达到良好的通透感、外观的高品质,厚度太薄就会逊色很多,通透感不强。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外壳、以及具有该外壳的线控器的壳体,以在节省材料的情形下,改善外壳及线控器的壳体的通透效果。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外壳,为透明件,包括底壁;以及设在底壁上的一圈周侧壁,其中,周侧壁与底壁通过第一过渡壁相接,第一过渡壁的壁厚分别大于周侧壁的壁厚和底壁的壁厚。优选地,第一过渡壁的内壁和外壁均为等边倒角,并且内壁的倒角边的边长大于外壁的倒角边的边长。优选地,周侧壁由首尾依次相接的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第四侧壁形成,其中,每相邻两个侧壁通过第二过渡壁相接,并且第二过渡壁的壁厚分别大于每个侧壁的壁厚和底壁(109)的壁厚。优选地,每个侧壁、以及与之相接的第二过渡壁之间均为光滑过渡。优选地,底壁、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第四侧壁的壁厚各自为1.4_,第一过渡壁和第二过渡壁的壁厚分别大于I. 4_,其中,第一过渡壁的内壁的倒角边的边长为2mm,第一过渡壁的外壁的倒角边的边长为1mm。优选地,外壳为注塑成型的一体件。另一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线控器的壳体,包括本技术前述任一透明外壳,为注塑成型的一体件,并且外壳的周侧壁在注塑成型后形成内凹的翘曲;以及具有一圈周侧壁的盖子,盖子将外壳的翘曲的周侧壁撑开,盖子的周侧壁抵压贴合在外壳的周侧壁的内壁上。优选地,盖子的周侧壁的外壁上设有卡槽,外壳的周侧壁的内壁上设有与卡槽配合的卡钩。优选地,盖子连同卡槽一起为注塑成型的一体件,并且盖子壁厚均匀。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在于对于连接外壳的底壁与周侧壁的第一过渡壁进行加厚,以使第一过渡壁的壁厚分别大于周侧壁的壁厚和底壁的壁厚,从而相比于对整个外壳进行加厚以改善通透效果而言,本技术在节省材料的情形下同样取得了良好通透效果;进一步,加厚连接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侧壁的第二过渡壁的壁厚,以分别大于每个侧壁的壁厚和底壁的壁厚,从而与加厚第一过渡壁的壁厚结合在一起,在节省材料的情形下更显著地增强了外壳的通透效果;再者,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线控器的壳体,其具有本技术注塑成型的外壳、以及容纳在外壳中的盖子,并且盖子将外壳的翘曲的周侧壁撑开,盖子的周侧壁抵压贴合在周侧壁的内壁上,从而本技术充分利用外壳注塑后的翘曲缺陷,实现外壳与盖子之间的紧密贴合。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外壳的主视图;图2是本技术外壳的后视图,示出了由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侧壁首尾相连 形成的周侧壁、及用以连接每相邻两侧壁的第二过渡壁;图3是图2中右下角处的局部放大图,示出了连接第三和第四侧壁的第二过渡壁,以及加厚第二过渡壁的情形;图4是从上往下看时图3的立体图,示出了连接底壁和第四侧壁的第一过渡壁,以及加厚第一过渡壁的情形;图5是当采用一体注塑成型形成本技术外壳时,外壳的周侧壁注塑后形成的翅曲;图6是本技术线控器的壳体的示意图,示出了组成该壳体的盖子和外壳,其中外壳是本技术所述外壳。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见图1-6描述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如图I所示,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对整个外壳进行加厚以改善通透效果的缺陷,本技术涉及一种内凹的外壳1,并且对外壳I的4个角部01、02、03、04以及4个边棱001、002、003、004进行加厚,从而通过局部加厚在节省材料的同时改善外壳的通透效果。当然根据具体情形,可以只对4个角部进行加厚,或者只对4个边棱进行加厚。下面结合图2-图3,描述对4个角部进行加厚的情形。具体而言,本技术的外壳I为透明件,其具有底壁109、以及设置在底壁109上的一圈周侧壁。当周侧壁由首尾依次相接的第一侧壁101、第二侧壁103、第三侧壁105、第四侧壁107形成时,这四个侧壁中每相邻两个侧壁之间通过第二过渡壁连接在一起,该第二过渡壁即为所述的4个角部。对该第二过渡壁进行加厚,以使得连接第一和第二侧壁的第二过渡壁113、连接第二和第三侧壁的第二过渡壁159、连接第三和第四侧壁的第二过渡壁157、以及连接第四和第一侧壁的第二过渡壁117,各自具有的壁厚分别大于这四个侧壁中每个侧壁的壁厚以及底壁109的壁厚。例如,底壁109、第一侧壁101、第二侧壁103、第三侧壁105、第四侧壁107的壁厚各自为I. 4mm,而第二过渡壁113、117、157、159的壁厚分别大于1.4mm。而且从图2和图3还可看出,这四个侧壁中的每个与相应的第二过渡壁之间均为光滑过渡。以下参见图3描述对4个边棱进行加厚的情形。对于周侧壁为由上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侧壁101、103、105、107首尾相接形成的情形,图3示出的是底壁109与第四侧壁107通过第一过渡壁179连接,该第一过渡壁179即为所述4个边棱中的一个。显然可以理解,上述4个边棱中的其它三个就是用以连接底壁109与第一侧壁101的第一过渡壁、用以连接底壁109与第二侧壁103第一过渡壁、以及用以连接底壁109与第三侧壁105的第一过渡壁,只是由于结构相似所以仅在图3中示出了一个第一过渡壁179。因此,加厚4个边棱即是加厚该四个第一过渡壁,以使这四个第一过渡壁各自的壁厚大于底壁109的壁厚,并且还大于所述周侧壁中每个侧壁的壁厚。当底壁109、第一侧壁101、第二侧壁103、第三侧壁105、第四侧壁107的壁厚各自为1.4mm时,这四个第一过渡壁的壁厚各自大于I. 4_。进一步,图3还示出了第一过渡壁179的一种加厚结构,即其内壁和外壁均为等边倒角,只是内壁的倒角边的边长大于外壁的倒角边的边长。例如,在底壁109、以及所述的第一至第四侧壁的壁厚分别为I. 4_时,可以对第一过渡壁179的内壁进行倒直角边,倒角边的边长为2mm(图中表示为C2);同时对第一过渡壁179的外壁进行倒直角边,倒角边的边长为lmm(图中表示为Cl)。以上在描述外壳周侧壁时,所举出的例子是周侧壁由首尾相接的四个侧壁相接而成,但是形成周侧壁的侧壁个数是不受限制的,既可以是四个以上也可以是单个侧壁,当是单个侧壁时,单个侧壁既可以是连续光滑的没有角部的侧壁,也可以具有由不连续光滑的部分形成的角部。而且,作为一种优选方式,本技术外壳I可以是经注塑机注塑成型的一体件,如图5所示,注塑后外壳I的周侧壁会发生内凹的翘曲,S卩,周侧壁会局部地朝向周侧壁所包围的区域内凹陷。注塑外壳I时所用材料可以是透明PC。另一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线控器的壳体,参见图5-6,其包括本技术前述任一透明外壳1,该外壳I是注塑成型的一体件,并且外壳I的周侧壁在注塑后会发生内凹的翘曲;以及容纳在外壳I中的盖子2,其中,盖子2可以具有顶壁、以及设在顶壁上的一圈周侧壁,当然盖子2也可以没有顶壁。当将盖子2与外壳I组装形成壳体时,盖子2将外壳I的翘曲的周侧壁撑开,盖子2的周侧壁抵压贴合在外壳I的周侧壁的内壁上。从而本实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外壳(1),为透明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壁(109);以及设在所述底壁(109)上的一圈周侧壁,其中,所述周侧壁与所述底壁(109)通过第一过渡壁(179)相接,所述第一过渡壁(179)的壁厚分别大于所述周侧壁的壁厚和所述底壁(109)的壁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海山国德防董德智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海尔集团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