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保护结构及具有该保护结构的电气线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988324 阅读:1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1-17 03:42
一种连接器保护结构,设置于一电气连接器,包括有一保护元件和形成电气连接器基部的对应元件。对应元件可为一凸块,对应于可为一套状的保护元件内部,保护元件设有中间形成间隔、整体又互相连结的阻断结构。较佳地,阻断结构形成使对应元件安入、滑行、滞留的三个区间,互相连结形成通道的阻断结构设有间隔,间隔与保护元件内壁之间的区间容纳凸块,有效的产生滞留效果,间隔与间隔之间,设有足够滑行的空间。因此,实施阻断结构的保护元件可提供连接器待用时的被遮蔽状态,避免连接器受不当撞击毁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采用该保护结构的电气线缆。(*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有关一种连接器结构,特别是指一种设于连接器上的保护结构及具有该保护结构的电气线缆。
技术介绍
自大量的连接器被运用在电子产品后,连接器的开发就与电子产品亦步亦趋。电子产品的需求是走向微小化,各个部件,如电路板、整合回路晶片、电池皆被要求微小化,或维持尺寸但提高功率,当然连接器也不能与其它电子零件不兼容。微小的连接器,像插头,具有露出的插接端,因为尺寸的缘故而相当脆弱。而其比人体的手指更小,施力于连接器时压强及扭力就相对变大,至乎随时可能损坏本体的情况发生。于是开始有针对保护连接器的设计产生,例如加盖。然而,公知连接器于待用时,并不具有被遮蔽状态,避免连接器受不当撞击而毁损。公知连接器为了使用而插设,适必露出插接端,此时并不具有可回复至被遮蔽状态,而具有供使用与保护连接器的功能。公知连接器配合的保护元件,并非与连接器一体,并非于连接器本身上完成,保护元件所具有的功能亦很单调。鉴于以上的问题,有必要提供一种连接器保护结构,以克服微小化后的连接器过于脆弱导致频繁发生毁损的情形。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即是提供一种连接器保护结构及具有该保护结构的电气线缆,以克服
技术介绍
中的缺陷。上述本技术的目的,是由以下的技术方案所实现本技术提供一种连接器保护结构,该连接器保护结构设置于一具有插接端的电气连接器,且包括有一对应元件,形成一与该插接端一体的基部,于该基部两侧面设有凸块,该凸块设有凸止面及斜面;一保护元件,形成设有前后开口的壳体,各开口处缘部内侧设有挡墙,前述基部收容于壳体内,该壳体内壁对称地设置一组阻断结构;该阻断结构,包括有至少一间隔及位于该间隔两侧的多个区间,该间隔与该基部间留有通道,在该对应元件的斜面进入该开口的位置,该凸止面即能顶抵于该挡墙,而不会脱出壳体,且该基部的凸块能在该区间之间移动,且与该间隔干涉;在该基部的一部分退出该保护元件的位置,与该基部一体的插接端即没入该壳体而受到保护。如上所述的连接器保护结构,该凸块的斜面朝向插接端而设,该斜面与凸止面之间具有一平面。如上所述的连接器保护结构,该凸止面朝向保护元件的壳体的后开口。如上所述的连接器保护结构,该前开口的挡墙对应插接端和基部的与插接端相结合的一侧。如上所述的连接器保护结构,该凸块设有一结合孔,该结合孔位于电气连接器的金属外壳与绝缘的该基部之间。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具有连接器保护结构的电气线缆,该电气线缆为一具有电气连接器的电气线缆,且包括有一线体,该线体两端各安装一具有插接端的电气连接器,该电气连接器设有连接器保护结构,且该连接器保护结构包括有一对应元件,形成一与该插接端一体的基部,于该基部两侧面设有凸块,该凸块设有凸止面及斜面;一保护元件,形成设有前后开口的壳体,各开口处缘部内侧设有挡墙,前述基部收容于壳体内,该壳体内壁对称地设置一组阻断结构;该阻断结构,包括有至少一间隔及位于该间隔两侧的多个区间,该间隔与该基部间留有通道,在该对应元件的斜面进入该开口的位置,该凸止面即能顶抵于该挡墙,而不会脱出壳体,且该基部的凸块能在该区间之间移动,且与该间隔干涉;在该基部的一部分退出该保护元件的位置,与该基部一体的插接端即没入该壳体而受到保护。如上所述的具有连接器保护结构的电气线缆,该基部的一端为插接端,另一端则有集线孔,该集线孔收纳前述线体的一端。借由以上技术方案,本技术的优点在于本技术的连接器保护结构中,该阻断结构形成使对应元件安入、滑行、滞留的三个区间,互相连结形成通道的阻断结构设有间隔,间隔与保护元件内壁的区间容纳凸块,有效的产生滞留效果,且间隔与间隔之间设有足够滑行的空间。因此,具有阻断结构的保护元件可提供连接器待用时的被遮蔽状态,避免连接器受不当撞击毁损。以及,可提供连接器使用时的露出状态,并可随时回复至被遮蔽状态。同样地,在本技术的具有连接器保护结构的电气线缆中,具有阻断结构的保护元件可提供电气线缆插头待用时的被遮蔽状态,避免插头受不当撞击毁损。以及,可提供电气线缆插头使用时的露出状态,并可随时回复至被遮蔽状态。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的连接器保护结构的立体图。图2为本技术的连接器保护结构的保护元件分解图。图3为图2的连接器保护结构沿B-B线剖面图。图4为图I的保护结构沿A-A剖面线的动作剖示图之一。图5为图I的保护结构沿A-A剖面线的动作剖示图之二。图6为图I的保护结构沿A-A剖面线的动作剖示图之三。图7为图I的保护结构沿A-A剖面线的动作剖示图之四。图8为本技术又一连接器保护结构的保护元件分解图。图9为本技术的具有连接器保护结构的电气线缆的立体图。主要元件标号说明100、插接端110、对应元件111、基部112、集线孔113、凸块114、斜面115、凸止面116、平面117、结合孔118、前缘200、保护元件210、壳体211、前开口212、后开口213、前挡墙214、后挡墙215、通道216、进入点217、停留点220、阻断结构221、第一区间222、第二区间223、第三区间224、间隔300、电气连接器400、插接端410、对应元件411、基部412、集线孔413、凸块417、结合孔5OO、保护元件510、壳体520、阻断结构600、电气线缆610、线体620、收线器具体实施方式为令本技术的专利技术目的、技术手段及技术效果有更完整及清楚的揭露,兹于下详细说明,并请一并参阅附图及元件标号。请参阅图I所示,本技术揭露一种连接器保护结构,设置于一具有插接端100的电气连接器300上,此保护结构主要由一对应元件110及一保护元件200所组成。一般而言,连接器插接端为插头或插座,如图2所示,插接端100为一插头,通常由胶芯、端子组及金属外壳所构成。在添设一基部111的情形,可以是一后塞,或形成一手持部,毕竟金属外壳的尺寸与材质有时候并不适于人体直接接触;于此,基部111的扩张,如同是一手持部则亦形成对应元件110本体部分,设计上采用延伸插接端100胶芯或是附设多余绝缘材料皆属公知技术。基部111与插接端100成为一体,则基部111上的对应元件110因此成为插接端100 —体。基部111两侧面(左右侧)设有凸块113,凸块113理想上是一梯状,于是再设计凸止面115、斜面114及平面116,其中凸止面115位于该斜面114顶端,在此设于靠近插接端100的基部111前段。凸块113的斜面114朝向插接端100而设,斜面114与凸止面115之间设平面116。朝向插接端100使斜面114易于安装入保护元件200而设(见后述),凸块113的一凸止面115自然朝向另一方向(见后述)。凸块113设有一结合孔117,结合孔117位于电气连接器300插接端100的金属外壳与绝缘基部之间,此设计将使两者间的组装变得容易。当本技术为一电气线缆的情形,基部111的一端为插接端100,另一端则可设集线孔112,集线孔112收纳线体一端(见后述)。保护元件200,理想上为一套状,又设计时以形成一壳体210,此设计成为连接器保护结构的精神,前述基部111收容于壳体210内,壳体210内壁对称地(左右侧壁面)设置一组阻断结构220。图2所示的插头为一通用汇流排(USB)规格。实际上,亦可采用其它规格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连接器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连接器保护结构设置于一具有插接端的电气连接器,且包括有:一对应元件,形成一与该插接端一体的基部,于该基部两侧面设有凸块,该凸块设有凸止面及斜面;一保护元件,形成设有前后开口的壳体,各开口处缘部内侧设有挡墙,前述基部收容于壳体内,该壳体内壁对称地设置一组阻断结构;该阻断结构,包括有至少一间隔及位于该间隔两侧的多个区间,该间隔与该基部间留有通道,在该对应元件的斜面进入该开口的位置,该凸止面即能顶抵于该挡墙,而不会脱出壳体,且该基部的凸块能在该区间之间移动,且与该间隔干涉;在该基部的一部分退出该保护元件的位置,与该基部一体的插接端即没入该壳体。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景豪
申请(专利权)人:大卫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