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观赏植物缨绒花修复镉污染土壤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795003 阅读:3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污染环境的植物修复技术,具体地说是一种利用超积累/超富集观赏植物缨绒花(Emilia javanica)修复镉污染土壤的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利用镉超富集植物缨绒花根系大量吸收、富集污染土壤中的镉,并向上转运到地上部,当植株生长到开花或成熟期时将植物整体移除并妥善处理,从而从土壤中吸除大量的镉;通过反复种植该种植物,重复上述过程,就可以连续提取污染土壤中过量的镉,直到其镉含量达到环境安全标准。该方法具有工程量小,不破坏土壤的理化性质,无二次污染,且可以在治理污染同时美化环境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污染环境的植物修复技术,具体地说是一种利用超富集观赏植物 缨绒花修复镉污染土壤的方法。
技术介绍
土壤中的镉污染已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我国土壤环境中的镉污染 主要来源于工矿企业排放的废水、废气和废渣,以及污水灌溉、污泥农用等农业生产活动。据2001年农业部对全国24个省巿320个重点污染区548万ha农田 进行的调查表明,全国污染区大田类产品中污染物超标面积占污染区农田总面积 的20%。其中,重金属是土壤与农产品中的主要污染物,占污染物超标农产品总 面积和总产量的80%,而Cd污染农产品超标面积达27. 86万ha,其中严重污 染面积占10%以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32.]。由此可见,我国土壤镉污 染不仅面积大,而且污染程度较重,严重威胁到我国的食品和生态安全,治理任 务已刻不容缓。目前可用于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技术很多,主要包括各种物理化学治理技 术和生物修复技术。其中,物理化学治理技术主要是指一类基于机械物理和化学 原理的工程技术,常见的有客土法、固化法、化学淋洗法等。这些物理化学治理 技术各有其优点,在治理小范围环境污染以及处理严重突发污染事故中作用较大, 但是一般存在着技术难度大、花费高、工程量大以及易造成二次污染等问题,很 难在面积大、程度轻的环境污染治理中推广应用。在生物修复技术中,常用于治理环境重金属污染的方法主要是植物修复技术。 植物修复(Phytoremediation)是指利用植物提取、吸收、分解、转化或固定土壤 中的有毒有害污染物。作为一种新兴的原位绿色修 复技术,植物修复具有费用低廉、不破坏环境、易于为人们所接受等优点,已经成为环境科学领域的研究与应用热点,并引起学术界、政府和企业界的高度重视。 在植物修复技术中,作为其核心技术之一的植物提取修复技术(Phytoextraction), 即利用超富集植物(Hyperaccumulator)去吸收去除土壤中过量的重金属,被认为 是最有发展前景的植物修复技术。在欧美以及我国,大多数获得成功的示范性植 物修复项目都是运用了植物提取修复技术。在植物提取修复技术的研究和实践中,筛选出能够超量累积重金属的超富集 植物是开展工作的必要前提和基础。然而,迄今为止,在已发现的400-500种超 富集植物中,镉超富集植物种类很少,而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镉超富集植物 就更少;而已筛选出的镉超富集植物大多数是野生品种,地域适应性差,生长慢 且地上部生物量小,加之在农艺性状、病虫害防治、育种潜力以及生理学方面的 研究不完备,严重影响其在实际修复的应用。因此,寻找更多更为理想的超富集植物仍然是当前植物提取修复研 究的一项重要任务。观赏植物是人类利用历史悠久的一大植物类群,包含40万个以上的栽培品 种,种质资源极其丰富,而我国是世界上拥有观赏植物种类最为丰富的国度之一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在观赏植 物中筛i!M富集植物并用于修复研究和实践具有以下优点(1)观赏植物种质资 源丰富,既有草本也有木本植物,为筛选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能够在进 行治理污染同时美化环境, 一举两得;(3)观赏植物一般不会进入食物链,可减 少对人体的危害;(4)很多观赏植物都有一定的经济价值,修复后植物材料可以 作为原材料,以提高修复产出,降低修复成本;(5)人类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 积累了丰富的观赏植物栽培管理经验,使得观赏植物的修复实践有了充分的农业 技术保障。因此,从观赏植物中筛i^M富集植物并4用于修复实践是完全可行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利用超富集观赏植物缨绒花(五m龜y"謂^)修复镉污染土壤的方法,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着技术难度大、花费高、工程量大以及易 造成二次污染等问题,不破坏土壤的理化性质,且可以在治理污染土壤的同时美 化环境,可以在大面积环境污染治理中推广应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为在镉污染土壤上种植缨绒花,由缨 绒花根系从污染土壤大量吸收镉并向地上部转移,收获植株并将其妥善处理,然 后再种植第二茬缨绒花,重复上述操作,就可持续吸收去除土壤中过量的镉,经过若干修复周期就可以达到清除土壤中的镉污染的目的。 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步骤如下(1) 将株高6-10cm或含4片展开真叶的缨绒花幼苗移载到镉污染土壤中;(2) 在镉污染土壤中种植的缨绒花釆用室外栽培,定期浇水,使土壤含水量 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70 - 80%;(3) 当缨绒花长至开花或成熟期时,将植物从污染土壤上移除,再种植第二 茬缨绒花,重复上述操作,直至土壤中的镉含量达到环境安全标准。收获的缨绒花可以作为观赏花卉(商品)进行出售,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 自动获得对生物量的处理(千家万户可以把使用过的花卉扔到各自的垃圾箱,随 着垃圾的处理,就解决了生物量的处理)。因此,大规模栽培,意味着大规模修复, 同时也意味着通过商品交换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当然,如果不考虑成本,可以 进行集中处理,或者卫生填埋,或者进行资源化加工处理,回收其中的镉,可以 避免二次污染。本专利技术首次把缨绒花确定为重金属镉超积累或超富集植物,所釆用的缨绒花 (五m/fe^"ra"^)为一年生草本花丼,具有较好的观赏价值。其植物分类学特征如 下菊科一点红属植物。株高40—60cm。根系浅,侧根多。茎直立或近直立,秃 净或被疏毛,粉绿色,分技多。叶稍肉质,基部和下部叶柄具狭翅,叶片披针状 矩圆形;上部叶柄有阔翅,抱茎;叶面灰绿色,叶背常为紫红色。头状花序,花 径l.O-Ocm,单生或簇生于技端呈伞房状,小花红色,管状,全为两性。果实为 痩果,狭矩圆形,有棱,冠毛白色。种子细小,披针形,浅褐色,表面有纵条紋。 用种子繁殖。缨绒花对土壤要求不严格,耐旱耐贫瘠;实验中发现,撒落在地上的种子在 合适的温、湿度条件中可自行萌发生长,是一种适应性较强的花卉。研究表明, 缨绒花是一种镉超富集植物,对土壤中的镉具有很强的忍耐、吸收和累积能力。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 )本专利技术通过种植镉超富集植物缨绒花来修复镉污染土壤。该方法与传统的污染土壤治理方法相比,具有投资少、工程量小、技术要求不高等优点;而且 作为一种绿色原位修复技术,所收获植株进行集中处理,不会造成二次污染,同 时修复进程不仅不会破坏土壤生态环境,还有助于改善因重金属污染而引起的土 壤退化和生产力下降,恢复并提高其生物多样性。(2)另外,作为一种观赏植物,种植缨绒花在修复环境镉污染的同时,可以 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例2中在不同镉处理浓度下对缨绒花干生物量的检测图。 图2为实施例2中在不同镉处理浓度下缨绒花地上部镉提取量和提取率的示 意图。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本实验于2006年进行。实验地点设在中国科学院沈阳生态站内,该站地处下 辽河平原的中心地带,距沈阳巿区约35km,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盆栽 试验土壤釆自该站无污染区表土 (0-20 cm), 土壤类型为草甸棕壤,其tt理化 性质为pH值6.60,有机质重量含量1.55%,总Cd含量0.22mg/kg,总As含 量10.40 mg/kg。实验共设3个处理,分别为CK(对照,不投加重金属)、CdlOmg/kg、 Cd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利用观赏植物缨绒花修复镉污染土壤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镉污染土壤中种植植物,当植物生长至开花或成熟期时将植物整体移除,从而去除土壤中过量镉,所述植物为:缨绒花。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林周启星刘睿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9[中国|沈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