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法脱硫后烟囱出口防烟气液滴携带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946048 阅读:31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1-05 18: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湿法脱硫后烟囱出口防烟气液滴携带装置,包括套管烟囱和主烟道,其特殊之处在于:所述套管烟囱包括烟囱外筒和烟囱内筒,在所述套管烟囱内部设有液滴回收装置,所述液滴回收装置包括第一级酸液排出装置和第二级酸液排出装置,所述液滴回收装置下还设有防堵塞清洗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合理的套管烟囱内筒筒形方案、液滴回收装置和防堵塞清洗装置设计解决烟囱出口的烟气液滴携带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有效地避免液滴携带现象的发生,推广使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可以大大改善电厂及周边的环境状况,减少清扫及维护工作量,能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力行业中的燃煤火力发电厂烟气处理,具体地指是一种湿法脱硫后烟囱出口防烟气液滴携带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国内新建燃煤电厂脱硫工艺普遍采用石灰石/石膏法工艺,并且不配备GGH(烟气-烟气换热器),此时进入烟囱的烟气为饱和烟气,配置的烟囱称常规为“湿烟囱”。国内大量配备湿法脱硫装置的燃煤电厂未设置GGH装置,由于对于“湿烟囱”的设计认识不足,国内“湿烟囱”出口烟气液滴携带现象极为普遍,即烟囱出口的烟气带有液滴,由 于液滴中含有粉尘、石膏颗粒和酸性物质等,会对电厂及周边环境造成较大的不利影响,对烟囱周边造成了环境危害,本质上是增加了相关污染物的排放;同时,带腐蚀性的液滴若淌流至无防腐的烟囱外壁,会造成外表面腐蚀、损伤,也影响烟囱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是要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安装方便、高效节能的湿法脱硫后烟囱出口防烟气液滴携带装置。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设计的湿法脱硫后烟囱出口防烟气液滴携带装置,包括套管烟 和主烟道,其特殊之处在于所述套管烟 包括烟 外筒和烟 内筒,在所述套管烟 内部设有液滴回收装置,所述液滴回收装置包括第一级酸液排出装置和第二级酸液排出装置,所述液滴回收装置下还设有防堵塞清洗装置。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烟囱内筒套在所述烟囱外筒内,所述烟囱内筒包括出口段和下部排烟管,所述出口段包括出口收缩段和出口直段,所述下部排烟管的直径大于所述出口直段的直径,出口收缩段位于出口直段和下部排烟管之间。进一步地,所述出口直段高度H4不小于出口直段内径D0。更进一步地,所述出口收缩段内筒壁面坡度不大于O. 06 ;所述烟 外筒内设置至少一个烟囱内筒。作为又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级酸液排出装置设置在烟 内筒下部,所述第一级酸液排出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二级酸液排出装置下方,所述第一级酸液排出装置穿过所述烟囱内筒筒壁与所述主烟道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级酸液排出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烟 内筒下部的沿烟 内筒管壁圆周布置的环形集液槽和与所述环形集液槽底部连接的酸液排出管,所述第一级酸液排出装置包括与所述主烟道呈倾角α的导流底板和位于所述主烟道底部的排出管。更进一步地,所述倾角α取值为30 45° ;所述酸液排出管沿所述烟囱内筒壁圆周分布;所述酸液排出管沿所述烟囱内筒壁圆周均匀分布2 4根。作为再又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防堵冲洗装置包括冲洗水管道,所述冲洗水管道穿过烟 内筒上的开孔并位于所述主烟道内,所述冲洗水管道包括沿所述导流底板铺设的主管道和垂直于主管道的支管道。进一步地,所述所述支管道上设有指向所述导流底板的弯头管,所述弯头管的头部与所述导流底板底面呈夹角β。更进一步地,所述夹角β取值为10 30° ;所述弯头管通过螺纹接头与清洗喷嘴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冲洗水管道为单侧设置或双侧对称设置。更进一步地,所述冲洗水管道设有至少一个支管道。作为又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烟囱内筒的材料采用复合钛钢板。本技术中烟囱内筒的材料优选采用复合钛钢板,这是由于一方面“湿烟囱”中 腐蚀性较强;其次,不同材料的二次携带临界速度不同,相对于耐酸砖、耐酸胶泥等材料,钢板的二次携带临界速度更高,同时钢板材料更易于实现筒体收缩结构。本技术的优点在于本技术通过合理的套管烟囱内筒筒形方案、液滴回收装置和防堵塞清洗装置设计解决烟 出口的烟气液滴携带现象。本技术能有效地避免液滴携带现象的发生,推广使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可以大大改善电厂及周边的环境状况,减少清扫及维护工作量,能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I的A-A向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的局部结构俯视示意图图中1、套管烟囱,11、烟囱外筒,12、烟囱内筒,120、出口段,121、出口收缩段,122、出口直段,123、下部排烟管,124、开孔,2、液滴回收装置,21、第一级酸液排出装置,211、导流底板,212、排出管,22、第二级酸液排出装置,221、环形集液槽,222、酸液排出管,3、浆液池,4、主烟道,5、防堵塞清洗装置,51、冲洗水管道,511、主管道,512、支管道,52、弯头管,521、头部,53、螺纹接头,54、清洗喷嘴。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图中所示的湿法脱硫后烟囱出口防烟气液滴携带装置,包括套管烟囱I和主烟道4,套管烟囱I包括烟囱外筒11和烟囱内筒12,在套管烟囱I内部设有液滴回收装置2,液滴回收装置2包括第一级酸液排出装置21和第二级酸液排出装置22,液滴回收装置2下还设有防堵塞清洗装置5。烟囱内筒12套在烟囱外筒11内,烟囱内筒12包括出口段120和下部排烟管123,出口段120包括出口收缩段121和出口直段122,下部排烟管123的直径大于出口直段122的直径,出口收缩段121位于出口直段122和下部排烟管123之间;出口直段122高度Η4不小于出口直段122内径DO ;出口收缩段121内筒壁面坡度不大于O. 06 ;烟囱外筒11内设置至少一个烟囱内筒12。第二级酸液排出装置22设置在烟 内筒12下部,第一级酸液排出装置21设置在第二级酸液排出装置22下方,第一级酸液排出装置21穿过烟 内筒12筒壁与主烟道4连接;第二级酸液排出装置22包括设置在烟 内筒12下部的沿烟 内筒12管壁圆周布置的环形集液槽221和与环形集液槽221底部连接的酸液排出管222,酸液排出管222内的酸液流入前端湿法脱硫工艺装置中的浆液池3内,第一级酸液排出装置21包括与主烟道4呈倾角α的导流底板211和位于主烟道4底部的排出管212 ;倾角α取值为30 45° ;酸液排出管222沿所述烟囱内筒12壁圆周分布;酸液排出管222沿烟囱内筒12壁圆周均匀分布2 4根。防堵冲洗装置5包括冲洗水管道51,冲洗水管道51穿过烟囱内筒12上的开孔124并位于主烟道4内,冲洗水管道51包括沿导流底板211铺设的主管道511和垂直于主管道511的支管道512 ;支管道512上设有指向导流底板211的弯头管52,弯头管52的头部521与导流底板211底面呈夹角β ;夹角β取值为10 30° ;弯头管52通过螺纹接头53与清洗喷嘴54连接;冲洗水管道51为单侧设置或双侧对称设置;冲洗水管道51设有至少一个支管道512。 烟囱内筒12的材料采用复合钛钢板。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和过程如下本技术中筒形方案的设计主要考虑合理地控制烟气流速。(I)上部收缩变截面烟 防止酸液液滴携带的机理采用上部收缩变截面烟囱解决了烟囱出口要求较高的烟气流速与烟囱下部筒体为防止液滴携带而要求较低的烟气流速之间的矛盾。不同材质的烟气携带液滴的临界流速见下表所示材料临界流速(m/s) 耐酸砖(砖砌结构的径向允差为3mm) 13 17 硼桂酸玻璃砖15 18 玻璃钢15 18 合金、钛或不锈钢18 22 涂料18 22对于内衬钛钢板的烟囱,烟囱下部筒体直径按照烟气流速为18 20m/s (锅炉BRL工况,多台锅炉接入同一个烟囱内筒时,应按照多台锅炉的烟气量)进行设计。(2)上部收缩变截面烟囱降低烟囱内的运行压力的机理采用变截面烟囱后,由于烟囱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湿法脱硫后烟囱出口防烟气液滴携带装置,包括套管烟囱(1)和主烟道(4),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烟囱(1)包括烟囱外筒(11)和烟囱内筒(12),在所述套管烟囱(1)内部设有液滴回收装置(2),所述液滴回收装置(2)包括第一级酸液排出装置(21)和第二级酸液排出装置(22),所述液滴回收装置(2)下还设有防堵塞清洗装置(5)。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牧田庆峰郭建张习强贾燕陈佳乐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中南电力设计院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