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能叠加负压通气复氧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7943958 阅读:18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1-02 20: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环境工程污水处理系统,具体涉及一种风能叠加负压通气复氧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为了解决现有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在处理污水时存在的湿地中氧含量偏低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风能叠加负压通气复氧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包括通风系统:呈“L”形状且埋于布水支管下方的不少于一个的通气管、通过45°弯头件向上连接在通气管横段管口的进气短管、位于通气管竖段末端上方的排气装置,其特点是通气系统利用风能带动风车及与之相连的扇叶转动,形成叠加负压,抽吸另一端通过向上短管与大气相通的变径通气管,产生增强负压,增加空气在管道中的流动与扩散,强化湿地复氧,从而增进好氧生物降解及硝化反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充分利用风能与压能,强化复氧、脱氮效率高、净化效果好等优点。(*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环境工程污水处理系统,具体涉及一种风能叠加负压通气复氧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
技术介绍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污水生态处理新技术,其原理是利用人工湿地中的植物、微生物及填料间的相互协同作用实现水质改善,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在实际工程中,氧的含量普遍偏低是制约人工湿地污水净化的重要因素。氧含量不足易导致好氧生物活性低及氨氮硝化不充分,净化及脱氮效率低。为克服上述缺陷,国内外在湿地建设过程中,有的采用耗能曝气方式,有的采用减小湿地深度来增加复氧能力,或者采用中国专利文献200710078209. X通过设置通风管并采取进水一反应一出水一排空的循环运行模式,强化系统底部复氧,但通风管中的空气流动性差,不利于复氧;或者采用中国专利文献CN 1562772A利用通气管两端连接的导气管分别于地表的抽风扇相连及直接与大气相通,其风能抽气扇的转动缺乏驱动力,不利于空气的扩散与湿地复氧;或者采用中国专利文献200710170584. 7利用细粒径基质与中粒径基质成条带状间接排列,中粒径基质的表面裸露作为大气复氧通道来复氧,复氧效果较好,但空间占用较多。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在处理污水时存在的湿地中氧含量偏低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出了一种风能叠加负压通气复氧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一种风能叠加负压通气复氧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包括池体、填充在池体内的基质、种植在基质表面的植被,其特别之处在于,还包括布水系统、通气系统和排水系统;布水系统位于基质表面的布水池、悬挂在布水池上方的集水槽、与布水池连接且水平埋置在基质内的不少于一个的布水支管;通风系统呈“L”形状且埋于布水支管下方的内不少于一个的通气管、通过45°弯头件向上连接在通气管横段管口的进气短管、位于通气管竖段末端上方的排气装置;通气管横段管口伸出池体侧面、其竖段管口伸出基质表面,其埋在基质内的部分设有若干通气孔,通气管竖段末端为两端粗中间细的渐变结构、其中最细处的管径为通气管管径的1/5-1/3 ;进气短管的进气口高于通气管横段且其进气口处管径大于通气管的管径;排气装置包括固定于通气管上方的风车、位于通气管竖段末端管内与风车连接的小扇叶,所述的风车包括四个矩形片状主扇叶,主扇叶尾部为两个相切的弧度为1.05-1.4的弧形片,主扇叶短边竖向连接于同一转轴,相邻两主扇叶之间垂直,相对两主扇叶中心对称;排水系统位于池体底部的排水口、排水口连接有水位管,水位管上设有位于不同高度的水位控制阀。本技术提供的风能叠加负压通气复氧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优选的,进气短管进气口的管径为通气管管径的I. 2-1. 8倍;通气管位于同一水平面、交替布置。本技术提供的风能叠加负压通气复氧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优选的,所述的进气短管高出通气管横段3cm-5cm,本技术提供的风能叠加负压通气复氧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优选的,通气管竖段和其横段之间拐角圆弧的圆心角为45度。本技术提供的风能叠加负压通气复氧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优选的,所述 布水池置于基质表面中部;集水槽为脉冲式集水槽,挂在布水池中央上方。本技术提供的风能叠加负压通气复氧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优选的,所述的池体深度为I. 8 m -2. Om,所述的水位控制阀位于距离基质表面0. 8m-1. Om之间;所述的通气管横段水平埋设于距离基质表面小于80cm的位置。本技术的有益效果第一,通风系统的重要特性是风能叠加多重负压,增加通风管两端的大气压力差,促进管道中空气的流动与扩散,增加湿地中基质的溶解氧,为硝化反应创造有利力条件。风车快速随风转动,并带动与之相连的小扇叶一起转动,形成两级叠加负压,并且,由于通风管竖段末端管径的变化,产生文丘里效应,形成三级叠加负压,从而增强通气管道中空气的流动与扩散,并通过通气管道中的通气孔扩散到湿地中;特殊的风车主扇叶形态,能够捕捉不同来风的功能,并能最大限度的利用风能。第二,脉冲布水的方式可实现自动周期运行,有利于充分发挥基质填料的作用及加强系统复氧。在间歇布水的过程中,通过集水槽的集水与布水池的布水,可实现均匀布水,有效发挥基质填料的作用,并且有三次加强复氧效果,一是进水管输水至集水槽的过程,二是集水槽的水倒入布水池至布水支管的过程,三是每个运行周期都存在布水的运行间隙,上述三个过程都增加了水与空气的接触,增加了复氧效果。第三,利用水位控制好氧与厌氧分区,实现硝化与反硝化一体化,便于管理,减少用地。从人工湿地的构建到利用液位合理分区,从间歇布水到风能与压能利用等,都是合理地利用自然原理,进行污水生态处理是一项节能、环保、生态的污水处理系统。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I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3是风车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进水管,2.布水池,3.集水槽,4.横轴,5.布水干管,6.布水支管,7.布水孔,8.风车,9.共同转轴,10.轴承,12.小扇叶,13.通气管,14.进气短管,15.通气孔,16.基质,17.池体,18.集水池,19.水槽,20水位管,21.水位控制阀,22.出水管,8w.主扇叶,8s.弧形片。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本技术提供的风能叠加负压通气复氧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主要包括池体17、布水系统、通风系统和排水系统;其中布水系统包括进水管I、脉冲式集水槽3、布水池2、布水干管5、一个以上的布水支管6,通风系统包括一个以上的通气管13、进气短管14、风车8、小扇叶12,排水系统包括集水池18、水位管20、水槽19、出水管22。 池体17的深度为1.8 m -2. 0m,池体17内填充基质16,基质16表面种植植被。基质16可选择沙砾、无烟煤、生物陶粒、高炉钢渣等,植被应选择当地的耐涝的净化效果好的乡土植被,例如芦苇、风车草等。布水池2设在基质16表面的中央位置,脉冲式集水槽3通过横轴4悬挂在布水池2的中央上方,进水管I的出水口位于脉冲式集水槽3的上方。布水池2的底部连接竖直放置的布水干管5,布水干管5与水平布置的布水支管6的中部连接。布水干管5和布水支管6均埋在基质16内部,布水支管6上分布有若干布水孔7。布水支管6下方、距离基质16表面小于80cm处同一水平面内埋设通气管13。通气管13呈“L”形状,交替埋设,其竖段末端伸出基质16表面,其横段末端伸出池体17侧面;其横段和竖段之间拐角为圆弧状,圆弧所对的圆心角为45° ;通气管13埋在基质16内的部分设有通气孔15。通气管13竖段末端呈两头粗中间细的渐变结构,其中最细处的管径为通气管13管径的1/5-1/3。进气短管14与通气管13横段末端通过45°弯头件连接;进气短管14的进气口向上,且进气短管14的进气口高出通气管13横段3-5cm,是为了确保渗入到通气管中的水随通气管中的通气孔下渗而不会外溢。进气短管14进气口的管径大于通气管13的管径,以增大空气的进气量从而保证气流畅通。风车8固定在通气管13竖段的垂直上方,小扇叶12位于通气管13竖段末端管内,二者通过轴承10的共同转轴9相连,轴承10通过固定件11固定于通风管13内侧。风车8包括四个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风能叠加负压通气复氧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包括池体(17)、填充在池体(17)内的基质(16)、种植在基质(16)表面的植被,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布水系统:位于基质(16)表面的布水池(2)、悬挂在布水池(2)上方的集水槽(3)、与布水池(2)连接且水平埋置在基质(16)内的不少于一个的布水支管(6);通风系统:呈“L”形状且埋于布水支管(6)下方的不少于一个的通气管(13)、通过45°弯头件向上连接在通气管(13)横段管口的进气短管(14)、位于通气管(13)竖段末端上方的排气装置;通气管(13)横段管口伸出池体(17)侧面、其竖段管口伸出基质(16)表面,其埋在基质(16)内的部分设有若干通气孔(15),通气管(13)竖段末端为两端粗中间细的渐变结构、其中最细处的管径为通气管(1)管径的1/5?1/3;进气短管(14)的进气口高于通气管(13)横段且其进气口处管径大于通气管(13)的管径;排气装置包括固定于通气管(13)上方的风车(8)、位于通气管(13)竖段末端管内与风车(8)连接的小扇叶(12),所述的风车(8)包括四个矩形片状主扇叶(8w),主扇叶(8w)尾部为两个相切的弧度为1.05?1.4的弧形片(8s),主扇叶(8w)短边竖向连接于同一转轴,相邻两主扇叶(8w)之间垂直,相对两主扇叶(8w)中心对称;排水系统:位于池体(17)底部的排水口、排水口连接有水位管(20),水位管(20)上设有位于不同高度的水位控制阀(21)。...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淑芬刘连江刘静张克峰李梅韩庆祥孔祥瑞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建筑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