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人工湿地植被层的铺设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7913183 阅读:20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0-24 22:5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人工湿地植被层的铺设方法,利用间隔种植收割的方式,处理吸收过污染成分的植株,使其被焚毁或回收植株中的有价值的成分,其实施方式简单,避免了植株死亡后,污染成分回归生态环境造成的二次污染,并且不存在植株根系盘错混杂不易处理的情况,并且湿地可持续利用,不会产生植株收割后的闲置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环境治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人工湿地的建设方法。
技术介绍
人工湿地是由人工建造和控制运行的与沼泽地类似的地面,将污水、污泥有控制的投配到经人工建造的湿地上,污水与污泥在沿一定方向流动的过程中,主要利用土壤、人工介质、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三重协同作用,对污水、污泥进行处理的一种技术。其作用机理包括吸附、滞留、过滤、氧化还原、沉淀、微生物分解、转化、植物遮蔽、残留物积累、蒸腾水分和养分吸收及各类动物的作用。植被在人工湿地的建设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超量积累植物,在人工湿地中常用的漂浮类植物有水葫芦、水芹菜等,尤其水葫芦的吸 污能力在所有的水草中,被认为是最强的。在适宜条件下,一公顷水葫芦能将800人排放的氮、磷元素当天吸收掉,水葫芦还能从污水中除去镉、铅、汞、铊、银、钴、锶等重金属元素,对砷敏感,当水中含砷0. 06ppm,经2小时叶片即出现伤害症状,可用来监测水中是否有砷存在。这几乎是一个完美的水质净化者,但它只负责将污染物收集起来,但是并不负责将所有污染物降解掉,毒素依然存在,只不过转移了地点,所以吸收了重金属的植株需要后期人工收割处理,否则植物死亡后沉入水底或泥土中,仍然会富集在生态环境中。水葫芦繁殖能力很强,就是因为太强了,覆盖在整个水面,使得水中的其他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水中的动物没有得到充分的空气与食物,不能够维持水中的生态平衡,甚至有时会堵塞水道。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技术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新型人工湿地植被层的设置方法,改进其植被层的设置,实现湿地的长期可持续使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 ,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一)、铺设湿地床,填埋介质层或介质层与过滤层,植被种植在湿地床最上层的介质层中; (二)、利用滤布或过滤网将湿地床横向分隔成若干条行道,将植株间隔地种植在行道中,即种植植株的行道和未种植植株的行道间隔分布,将首次种植植株的行道设定为第一行道,首次未种植植株的行道设定为第二行道; (三)、铺设污水的进水系统和出水系统,使水流沿湿地床的纵向进出水; (四)、根据植株的生命周期设定植株的收割时间,在第一行道的植株被收割前在第二行道内种植新的植株,交替收割两行道内的植株; (五)、将收割后的植株焚毁或进行回收处理。作为优选,上述的植株可选择水葫芦(即凤眼莲或水浮莲); 所述基质层中包括炉渣填料层; 行道收割植株后,用爪篱搜集介质层中的残留根系,之后铺匀基质层。同时应滤除后期形成的块状物等。定期更新湿地床内的基质层,其更换步骤在植株收割完成后进行。本专利技术利用间隔种植收割的方式,处理吸收过污染成分的植株,使其被焚毁或回收植株中的有价值的成分,其实施方式简单,避免了植株死亡后,污染成分回归生态环境造成的二次污染,并且不存在植株根系盘错混杂不易处理的情况,使湿地可持续利用,不会产生植株收割后的闲置期。附图说明图I是本专利技术的湿地植被分布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阐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及技术目的,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的介绍。如图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一)、铺设湿地床,填埋介质层或介质层与过滤层,植被种植在湿地床最上层的介质层中; (二)、利用滤布或过滤网将湿地床横向分隔成若干条行道,将植株间隔地种植在行道中,即种植植株的行道和未种植植株的行道间隔分布,将首次种植植株的行道设定为第一行道,首次未种植植株的行道设定为第二行道; (三)、铺设污水的进水系统和出水系统,使水流沿湿地床的纵向进出水; (四)、根据植株的生命周期设定植株的收割时间,在第一行道的植株被收割前在第二行道内种植新的植株,如种植幼苗,则应等幼苗发育成熟后再收割第一航道内进入衰老期的植株。交替收割两行道内的植株,行道收割植株后,用爪篱搜集介质层中的残留根系,之后铺匀基质层,同时应尽可能地滤除后期形成的块状物等。(五)、将收割后的植株焚毁或进行回收处理。作为优选,上述的植株可选择水葫芦,因水葫芦会不断繁殖出新苗,则植株的收割应在其母株衰老后就进行; 所述基质层中包括炉渣填料层; 定期更新湿地床内的基质层,其更换步骤可在植株收割完成后顺便进行。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专利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专利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专利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专利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专利技术范围内。本专利技术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权利要求1.,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一)、铺设湿地床,填埋介质层或介质层与过滤层,植被种植在湿地床最上层的介质层中; (二)、利用滤布或过滤网将湿地床横向分隔成若干条行道,将植株间隔地种植在行道中,即种植植株的行道和未种植植株的行道间隔分布,将首次种植植株的行道设定为第一行道,未种植植株的行道设定为第二行道; (三)、铺设污水的进水系统和出水系统,使水流沿湿地床的纵向进出水; (四)、根据植株的生命周期设定植株的收割时间,在第一行道的植株被收割前在第二行道内种植新的植株,交替收割两行道内的植株; (五)、将收割后的植株焚毁或进行回收处理。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其特征在于,所述植株为水胡户。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质层中包括炉渣填料层。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其特征在于,行道收割植株后,用爪篱搜集介质层中的残留根系,之后铺匀基质层。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其特征在于,定期更新湿地床内的基质层,其更换步骤在植株收割完成后进行。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利用间隔种植收割的方式,处理吸收过污染成分的植株,使其被焚毁或回收植株中的有价值的成分,其实施方式简单,避免了植株死亡后,污染成分回归生态环境造成的二次污染,并且不存在植株根系盘错混杂不易处理的情况,并且湿地可持续利用,不会产生植株收割后的闲置期。文档编号C02F3/32GK102745816SQ20121022269公开日2012年10月24日 申请日期2012年7月2日 优先权日2012年7月2日专利技术者李慧, 武涛, 熊维维 申请人:苏州国环环境检测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人工湿地植被层的铺设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一)、铺设湿地床,填埋介质层或介质层与过滤层,植被种植在湿地床最上层的介质层中;(二)、利用滤布或过滤网将湿地床横向分隔成若干条行道,将植株间隔地种植在行道中,即种植植株的行道和未种植植株的行道间隔分布,将首次种植植株的行道设定为第一行道,未种植植株的行道设定为第二行道;(三)、铺设污水的进水系统和出水系统,使水流沿湿地床的纵向进出水;(四)、根据植株的生命周期设定植株的收割时间,在第一行道的植株被收割前在第二行道内种植新的植株,交替收割两行道内的植株;(五)、将收割后的植株焚毁或进行回收处理。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慧武涛熊维维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国环环境检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