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鸣器驱动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927342 阅读:20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0-26 12: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蜂鸣器驱动电路,其包括直流电压源、微控制器、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第三开关管、第四开关管和第一电容。第一开关管的控制端与微控制器的PWM信号输出端相连并通过电阻接地,其第一端与蜂鸣器的一端相连,其第二端接地。第二开关管的控制端与微控制器的I/O口相连,其第一端与第三开关管的控制端相连,其第二端接地。第三开关管的第一端通过电阻接地,其第二端分别通过电阻与直流电压源及第三开关管的控制端相连。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蜂鸣器驱动电路可根据不同级别的报警种类控制蜂鸣器的报警声音(音量和音调),为汽车驾驶员提供准确、安全的报警信息,更加有利于安全驾驶。(*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蜂鸣器驱动电路,特别涉及一种车载蜂鸣器的驱动电路。
技术介绍
目前组合式汽车仪表大多是采用蜂鸣器作为发声装置。该蜂鸣器的驱动电路一般采用如图I所示的电路。图I中,蜂鸣器B2的一端与一直流电压源V21相连,其另一端通过三极管Q21与汽车微控制器(Micro Control Unit,MCU)的一个I/O 口 V22相连,接收来自该I/O 口 V22的方波信号。该驱动电路结构简单、软件实现容易。只要输入频率IKHz 3KHz的方波信号,蜂鸣器B2就可以发出声音。但是,蜂鸣器发声音量不可控制,而且,声音单调,不能根据汽车仪表报警信号的不同控制蜂鸣器发出不同大小的报警音量。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可根据报警信号的不同控制蜂鸣器发出不同报警声音的蜂鸣器驱动电路。一种蜂鸣器驱动电路,包括直流电压源、微控制器、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第三开关管、第四开关管和第一电容。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控制端与微控制器的PWM信号输出端相连并通过电阻接地,其第一端与蜂鸣器的一端相连,其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控制端与微控制器的I/O 口相连,其第一端与第三开关管的控制端相连,其第二端接地。第三开关管的第一端通过电阻接地,其第二端分别通过电阻与直流电压源及第三开关管的控制端相连。第四开关管的控制端与第三开关管的第一端相连,并通过第一电容和电阻接地,其第一端与第三开关管的第二端相连,其第二端与蜂鸣器的另一端相连。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和第四开关管为NPN型三极管,所述第三开关管为PNP型三极管。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的蜂鸣器驱动电路还包括连接在所述蜂鸣器两端的二级管。所述二级管的阳极与第一开关管的第一端相连,其阴极与第四开关管的第二端相连。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的蜂鸣器驱动电路还包括连接在所述蜂鸣器两端的第二电容。本技术的蜂鸣器驱动电路可通过控制PWM信号输出端输出PWM信号的频率和占空比来控制蜂鸣器报警音量和频率的,从而可以根据不同级别的报警种类控制蜂鸣器的报警声音(音量和音调),为汽车驾驶员提供准确、安全的报警信息,更加有利于安全驾驶。附图说明图I为一种现有蜂鸣器驱动电路的电路结构原理图。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蜂鸣器驱动电路的电路结构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及附图对本技术蜂鸣器驱动电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请参考图2,本技术的蜂鸣器驱动电路主要包括直流电压源VCC、微控制器(未示出)和第一开关管Q1、第二开关管Q2、第三开关管Q3、第四开关管Q4、第一电容Cl、第二电容C2和二极管D1。第一开关管至第四开关管Q1、Q2、Q3、Q4可为三极管、MOS管或IGBT等开关管。本实施例中采用三极管,且第一开关管Q1、第二开关管Q2和第四开关管Q4为NPN型三极管,第三开关管Q3为PNP型三极管。为描述方便,定义三极管的基极为控制端,集电极为第一端,发射极为第二端。当采用MOS管或IGBT时,则控制端为栅极,第一端为漏极,第二端为源极。第一开关管Ql的控制端通过电阻Rl与微控制器的PWM信号输出端V12相连并通过电阻R2和电容C3接地,其第一端与蜂鸣器BI的一端相连,其第二端接地。第二开关管Q2的控制端与微控制器的I/O 口 Vll相连,其第一端通过电阻R3与第三开关管Q3的控制端相连,其第二端接地。第三开关管Q3的第一端通过电阻R4接地,其第二端分别通过电阻R5和R6与直流电压源VCC及第三开关管Q3的控制端相连。第四开关管Q4的控制端与第 三开关管Q3的第一端相连,并通过第一电容Cl和电阻R4接地,其第一端与第三开关管Q3的第二端相连,其第二端与蜂鸣器BI的另一端相连。第二电容C2连接在蜂鸣器BI两端。二极管Dl的阳极与第一开关管Ql的第一端相连,其阴极与第四开关管Q4的第二端相连。该驱动电路的工作原理为当I/O 口 Vll为高电平且PWM信号输出端V12也为高电平时,第二开关管Q2导通,则第三开关管Q3的控制端被拉到地,第四开关管Q3也导通,使第一电容Cl开始充电。当第一电容Cl的充电电压达到第四开关管Q4的导通电压时,第四开关管Q4导通,直流电压源VCC开始给蜂鸣器BI供电,同时第一开关管Ql的第一端通过蜂鸣器BI得到高电压而导通,则有电流流过蜂鸣器BI,蜂鸣器BI就可以发出声音。当I/O 口 Vll为高电平,而PWM信号输出端V12为低电平时,第一开关管Ql截止,没有电流流过蜂鸣器BI,则蜂鸣器BI不能发出声音。当I/O 口 Vll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而PWM信号输出端V12继续输出PWM(PulseWidth Modulation)信号时,由于第一电容Cl充电后有一定量的电压,此时第一电容Cl开始通过电阻R4进行放电,第四开关管Q4和第一开关管Ql仍然处于导通状态,此时,蜂鸣器BI会继续发出声音。随着第一电容Cl上的电压不断减小,流过蜂鸣器BI电流也不断减小,蜂鸣器BI的音量也跟随第一电容Cl的电压不断减小,直到第一电容Cl上的电压低于第四开关管Q4的导通电压时,第四开关管Q4截止,蜂鸣器BI停止发出声音。因此,PWM信号输出端V12的输出信号既会影响第一电容Cl的充电时间,也会影响第一开关管Ql的导通时间,也就影响蜂鸣器BI的发声。所以,通过改变I/O 口 Vll的输入信号的占空比,改变PWM信号输出端V12输入信号的周期(频率)时,蜂鸣器BI的音量和音调会不断改变,因此,通过改变I/O 口 VII、PWM信号输出端V12的信号,可以改变蜂鸣器BI的音量。综上,微控制器通过I/O 口 Vll控制蜂鸣器BI输入电压(直流电压源VCC)的开关及其作用于蜂鸣器的时间长短,通过PWM信号输出端V12控制蜂鸣器BI的发声频率及通过控制其自身输出脉冲信号的占空比来控制蜂鸣器BI的音量。当微控制器检测到需要输出报警信号时,通过I/O 口 Vll输出高电平,并根据报警信号的不同通过PWM信号输出端V12输出不同频率和占空比的脉冲信号,从而可控制蜂鸣器BI发出多种不同音量和音调的报警声音。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几种 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技术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本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权利要求1.一种蜂鸣器驱动电路,包括直流电压源、微控制器和第一开关管,蜂鸣器通过第一开关管与微控制器相连,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开关管、第三开关管、第四开关管和第一电容;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控制端与微控制器的PWM信号输出端相连并通过电阻接地,其第一端与蜂鸣器的一端相连,其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控制端与微控制器的I/O 口相连,其第一端与第三开关管的控制端相连,其第二端接地;第三开关管的第一端通过电阻接地,其第二端分别通过电阻与直流电压源及第三开关管的控制端相连;第四开关管的控制端与第三开关管的第一端相连,并通过第一电容和电阻接地,其第一端与第三开关管的第二端相连,其第二端与蜂鸣器的另一端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蜂鸣器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管、第二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蜂鸣器驱动电路,包括直流电压源、微控制器和第一开关管,蜂鸣器通过第一开关管与微控制器相连,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开关管、第三开关管、第四开关管和第一电容;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控制端与微控制器的PWM信号输出端相连并通过电阻接地,其第一端与蜂鸣器的一端相连,其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控制端与微控制器的I/O口相连,其第一端与第三开关管的控制端相连,其第二端接地;第三开关管的第一端通过电阻接地,其第二端分别通过电阻与直流电压源及第三开关管的控制端相连;第四开关管的控制端与第三开关管的第一端相连,并通过第一电容和电阻接地,其第一端与第三开关管的第二端相连,其第二端与蜂鸣器的另一端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全义张泽明梁家勇
申请(专利权)人:惠州市德赛西威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