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器及热交换器一体型充氧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920577 阅读:1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0-25 06:04
热交换器包括:热交换器壳体;安装于热交换器壳体的一端的底构件(90B);以及装填于热交换器壳体的内部并使血液经由底构件(90B)从一端流入的多个导热管(导管组(80))。底构件(90B)具有环状壁(93)、底面(96)及血液入口端(98)。底面(96)与导热管的一端相对。底面(96)包括槽部(96c)和设于槽部(96c)的两端侧的底上部(96a、96b)。底上部(96a、96b)以距离(H2)比距离(H1)小的方式倾斜,其中所述距离(H2)是设有血液入口端(98)的一侧的底上部(96a、96b)与导热管的一端之间的距离,所述距离(H1)是和设有血液入口端(98)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底上部(96a、96b)与导热管的一端之间的距离。血液朝各导热管(导管组(80))的流动变得均匀,能获得较高的热交换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热交换器及热交换器一体型充氧器,特别地,涉及一种当使血液在体外循环时,从血液中去除二氧化碳并朝血液中添加氧,以调节血液的温度的多管式的热交换器及热交换器一体型充氧器。
技术介绍
在日本专利特表平11 - 508476号公报(专利文献I)中公开了一种充氧器,其包括整体上呈圆筒形的热交换器(多管式);与热交换器的下端连通的血液入口歧管; 与热交换器的上端连通的转移歧管;将热交换器呈同心状地围住,并与转移歧管连通的整体上呈圆筒形的膜型氧合器;以及与膜型氧合器连通的血液出口歧管。根据专利文献1,通过对构成充氧器的上述各种设备进行改良,能提高作为充氧器的性能。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 :日本专利特表平11 - 508476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通过使血液朝各导热管的流动均匀来获得较高的热交换性能的热交换器及热交换器一体型充氧器。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第一技术方案的热交换器是在血液的体外循环中使用的多管式热交换器。该热交换器包括热交换器壳体、底构件及多个导热管。上述底构件安装于上述热交换器壳体的一端。多个上述导热管装填于上述热交换器壳体的内部,并使上述血液经由上述底构件从一端流入。上述底构件具有环状壁、底面及血液入口端。上述环状壁与上述热交换器壳体的上述一端液密地嵌合。上述底面与上述导热管的上述一端相对,并将上述环状壁的与嵌合于上述热交换器壳体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液密地堵塞。上述血液入口端形成为管状。上述血液入口端的内部与由上述热交换器壳体的上述一端、上述环状壁及上述底面围住的空间连通。上述血液入口端相对于上述环状壁的外周面在法线方向上延伸。上述底面包括沿着上述法线方向延伸的槽部和设于上述槽部的两端侧的底上部。上述底上部以设有上述血液入口端的一侧的上述底上部与上述导热管的上述一端之间的距离比和设有上述血液入口端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上述底上部与上述导热管的上述一端之间的距离小的方式倾斜。本专利技术第二技术方案的热交换器是在本专利技术上述第一技术方案的热交换器的基础上,上述底构件还具有肋。上述肋在上述底面的表面上的不包括通过将上述血液入口端的上述内部投影到上述法线方向上而获得的投影区域的位置立起,并被设成以沿着上述环状壁的方式弯曲。本专利技术第三技术方案的热交换器是在本专利技术上述第一技术方案的热交换器的基础上,上述底构件还具有突起。上述突起以前端部朝上述血液入口端延伸、且上述前端部从上述底面立起的方式配置于上述环状壁的内周侧的面的与上述血液入口端相对的部分。本专利技术第四技术方案的热交换器一体型充氧器包括本专利技术上述第一技术方案的热交换器、热交换介质供给元件、气体交换元件及血液出口端。上述热交换介质供给元件朝上述导热管的外表面供给规定的热交换介质。上述气体交换元件与上述热交换器壳体的另一端连通,并供从上述导热管的另一端流出的上述血液流过。上述血液出口端与上述气体交换元件连通,并将流过上述气体交换元件的上述血液排出。本专利技术第五技术方案的热交换器一体型充氧器包括本专利技术上述第一技术方案的热交换器、筒状芯部、捆绑件及血液出口端。上述筒状芯部供上述热交换器从一端一侧插入,并在另一端一侧具有扩散部,该扩散部被配置成与上述热交换器的另一端一侧相对,且使从上述热交换器的上述另一端一侧流出的血液的流动朝筒径方向的外侧转换方向。上述 捆绑件由中空纤维膜构成,并将上述筒状芯部的外表面围住,以使从上述扩散部的出口部流出的上述血液流动。上述血液出口端与上述捆绑件连通,并将流过上述捆绑件的上述血液排出。对上述筒状芯部靠上述另一端一侧的上述外表面在整个周向上进行倒圆角处理。本专利技术第六技术方案的热交换器一体型充氧器包括本专利技术上述第一技术方案的热交换器、筒状芯部、捆绑件及血液出口端。上述筒状芯部供上述热交换器从一端一侧插入,并在另一端一侧具有扩散部,该扩散部被配置成与上述热交换器的另一端一侧相对,且使从上述热交换器的上述另一端一侧流出的血液的流动朝筒径方向的外侧转换方向。上述捆绑件由中空纤维膜构成,并将上述筒状芯部的外表面围住,以使从上述扩散部的出口部流出的上述血液流动。上述血液出口端与上述捆绑件连通,并将流过上述捆绑件的上述血液排出。在上述筒状芯部靠上述另一端一侧的上述外表面上设有多个肋,这多个肋朝筒径方向外侧突出,并从上述筒状芯部的上述另一端一侧起以不到达上述筒状芯部的上述一端的长度延伸。从上述扩散部的上述出口部流出的上述血液的一部分在因多个上述肋而形成于上述筒状芯部的上述外表面与上述捆绑件之间的各间隙中流动。本专利技术第七技术方案的热交换器一体型充氧器是在本专利技术上述第五技术方案的热交换器一体型充氧器的基础上,上述热交换器还具有朝上述导热管的外表面供给规定的热交换介质的热交换介质供给元件。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能获得一种可通过使血液朝各导热管的流动均匀来获得较高的热交换性能的热交换器及热交换器一体型充氧器。附图说明图I是表不构成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一体型充氧器(heat-exchanger-integrated oxygenator)的各种设备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一体型充氧器的立体图。图3是沿图2的III - III线剖切的向视剖视图。图4是沿图2的IV — IV线剖切的向视剖视图。图5是表不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一体型充氧器中使用的底构件的立体图。图6是表不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一体型充氧器中使用的底构件的俯视图。图7是沿图6的VII - VII线剖切的向视剖视图。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一体型充氧器中使用的底构件的第一变形例的立体图。图9是沿图8的IX — IX线剖切的向视剖视图。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一体型充氧器中使用的底构件的第二变形例的首1J视图。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一体型充氧器中使用的底构件的第三变形例的立体图。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一体型充氧器中使用的底构件的第四变形例的立体图。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一体型充氧器中使用的底构件的第五变形例的立体图。图14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一体型充氧器中使用的热交换器壳体及导管组的剖视图。图15是沿图14的XV - XV线剖切的向视剖视图。图16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一体型充氧器中使用的热交换器壳体的第一变形例和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一体型充氧器中使用的导管组的剖视图。图17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一体型充氧器中使用的热交换器壳体的第一变形例和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一体型充氧器中使用的导管组的变形例的剖视图。图18是沿图17的XVIII - XVIII线剖切的向视剖视图。图19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一体型充氧器中使用的热交换器壳体的第二变形例和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一体型充氧器中使用的导管组的变形例的剖视图。图20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一体型充氧器中使用的筒状芯部的剖视图。图2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一体型充氧器中使用的筒状芯部的一部分(另一端侧)的放大立体图。图22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一体型充氧器中使用的筒状芯部的变形例的一部分(另一端侧)的放大立体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及热交换器一体型充氧器进行说明。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在提及到个数、量等的情况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川村慎一石原和久安村直朗
申请(专利权)人:尼普洛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