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部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918993 阅读:1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0-25 04:0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连接器部件。具有相邻的第二信号接触部(135)的两个信号触点(130)构成一个触点对(140)。在从连接器部件的后端侧观察时,第偶数个触点对(140E)的第二信号接触部(135)属于第一列(142),第奇数个触点对(140O)的第二信号接触部(135)属于第二列(144)。在第偶数个触点对(140E)的第二信号接触部(135)与第奇数个触点对(140O)的第二信号接触部(135)之间设有接地部件(150)的干涉防止部(151),由此,能够防止第偶数个触点对(140E)与第奇数个触点对(140O)的干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有多个触点(销)的连接器部件,尤其涉及一种关于输入销配置和输出销配置且在该连接器部件内部进行间距变换及排列变换的连接器部件。
技术介绍
作为如上所述的连接器部件,有例如在日本特开2006-120345号公报(专利文献I)或日本特开2007-080782号公报(专利文献2)中所述的连接器部件。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器部件,其与上述的现有的连接器部件相比,进一步具有良好的闻频特性。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连接器部件,其具有多对由两个信号触点构成的触点对且具有接地部件。在连接器部件中,所述触点对配置为,在从该连接器部件的后端侧观察时,在横向上第奇数个触点对的后端和在所述横向上第偶数个触点对的后端在与所述横向正交的高度方向上位于互相分离的位置。接地部件至少具有干涉防止部。在从该连接器部件的后端侧观察时,干涉防止部位于所有的第奇数个触点对的后端与第偶数个触点对的后端之间的位置。根据本专利技术,在从连接器部件的后端侧观察时,通过第奇数个触点对的后端与第偶数个触点对的后端之间设置接地部件具有的干涉防止部,从而能够防止两触点对间的信号干涉。附图说明图I是从上表面侧观察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由插头式连接器及插座式连接器构成的连接器装配体的立体图。在此,图示的插头式连接器和插座式连接器为非嵌合状态。图2是从底面侧观察图I的连接器装配体的立体图。图3是从底面侧观察图I的插头式连接器的立体图。在此,构成插头式连接器的前侧连接器部件和后侧连接器部件分离。图4是从上表面侧观察图3的前侧连接器部件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图4的前侧连接器部件的后视图。图6是从底面侧观察图4的前侧连接器部件的分解立体图。图7是从底面侧观察包含于图6的前侧连接器部件的壳体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图8是表示包含于图6的前侧连接器部件的信号触点及接地部件的立体图。图9是将图8的信号触点及接地部件分离表示的立体图。图10是表示图8的信号触点及接地部件的后视图。图11是从上表面侧观察图3的后侧连接器部件的立体图。图12是表示将变形例所涉及的接地部件和信号触点分离表示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图12的接地部件和信号触点的后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如图I及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装配体I由插头式连接器2和插座式连接器3构成。在插头式连接器2上连接有电缆4,插座式连接器3搭载于基板5上。插头式连接器2和插座式连接器3以在X方向(前后方向)上互相能够嵌合或脱离的方式构成。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头式连接器2由前侧连接器部件(本实施方式中的“连接器部件”)10和后侧连接器部件20这两个部件构成。在此,后侧连接器部件20为收容电缆4的前端的部件,前侧连接器部件10为嵌合于插座式连接器3的部件。如图4 图6所示,前侧连接器部件10包括壳体110、保持于壳体110的信号触点130及接地部件150、用于锁定插头式连接器2与插座式连接器3的嵌合状态的锁定部件170、覆盖壳体110的底面的罩190。在此,本实施方式中的信号触点130、接地部件150、锁定部件170及罩190均为金属制,但本专利技术不限制于此。例如,锁定部件170若为具有同种功能(后述)的部件则即使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部件为不同形状也可,由树脂等绝缘体构成也可。如图6所示,壳体110具有沿Y方向(横向)延伸的主要部分111、从主要部分111的Y方向两端沿X方向延伸的侧部112。在沿着Z方向(高度方向)观察时,主要部分111与侧部112构成大致字状。参照图6及图7可知,主要部分111具有大致板状的前部113、在XZ平面上具有大致“ ^ ”字状的截面的后部114。如图7所示,在前部113的上表面上形成有沿着X方向延伸的触点保持部115。在本实施方式中,触点保持部115为具有凸状的截面的槽。后部114具有沿Y方向延伸的上部116、在Z方向上与上部116对置的下部117、在上部116与下部117的前端连接上部116和下部117的前壁部118,通过所述上部116、下部117及前壁部118在后部114内规定有空间。在本实施方式中,前壁部118在YZ平面上平行地延伸,触点保持部115在X方向上贯通该前壁部118。在上部116和下部117的互相对置的面上形成有触点保持部120及121。在此,触点保持部120及121为具有凸状的截面的槽。并且,在Z方向上,触点保持部115位于触点保持部120与触点保持部121之间。进而,在下部117和上部116上分别形成有接地部件150的定位/固定用的凹部122和固定孔123。如根据图6及图7所理解的,在本实施方式中,凹部122和固定孔123分别形成于后部144的Y方向两端部和Y方向中央部的三个部位。参照图6及图7可知,在侧部112上形成有用于收容各锁定部件170的收容部124。并且,在侧部112的前端形成有引导端子125,该引导端子125在将插头式连接器2与插座式连接器3嵌合(例如,参照图2)时作为引导件。进而,在壳体110的下表面设置有多个压入孔126。所述压入孔126在将罩190安装到壳体110的下表面时被利用。参照图6、图8 图10可知,信号触点130具有中间部131、从中间部131朝向前方(即,在X方向上朝向前侧连接器部件10的前端部IOa:例如,参照图3)延伸的第一信号接触部133、从中间部131朝向后方(即,在X方向上朝向前侧连接器部件10的后端部IOb:例如,参照图3)延伸的第二信号接触部135。即,第一信号接触部133构成信号触点130的前端,第二信号接触部135构成信号触点130的后端。如在图9中优选示出,在本实施方式中的中间部131设置为主要与YZ平面平行,在沿X方向观察时,具有大致曲柄形状。第一信号接触部133为保持于触点保持部115的部位,第二信号接触部135为保持于触点保持部120或触点保持部121的部位。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接地部件150具有沿Y方向延伸的干涉防止部151、从干涉防止部151朝向前方延伸的多个第一接地接触部153、从干涉防止部151朝向后方延伸的多个第二接地接触部155、U字状的罩连接部157、从干涉防止部151的上端向前方延伸的被固定部159。详细地说,罩连接部157为在从干涉防止部151的下端向后方延伸后朝向前方地折返的部件。由此,罩连接部157的端部朝向前方。、如在图8及图9中优选示出,第一信号接触部133及第一接地接触部153沿Y方向排成一列。更具体地说,在将两个信号触点130作为触点对140时,在最近的两个触点对140 (第奇数个触点对MOtj和第偶数个触点对140e :参照图10)的第一信号接触部133之间配置第一接地接触部153。S卩,以第一接地接触部153、第一信号接触部133、第一信号接触部133、第一接地接触部153、第一信号接触部133、第一信号接触部133、第一接地接触部153、……的方式配置(参照图8)。另一方面,如图10所示,第二信号接触部135及第二接地接触部155分为第一列142和第二列144的两列。构成第一列142的第二信号接触部135及第二接地接触部155与构成第二列144的第二信号接触部135及第二接地接触部155以在Z方向上互相空开间隔的方式配置。并且,如根据图8及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连接器部件,其具有多对由两个信号触点构成的触点对且具有接地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触点对配置为,在从所述连接器部件的后端侧观察时,在横向上第奇数个触点对的后端和在所述横向上第偶数个触点对的后端在与所述横向正交的高度方向上位于互相分离的位置,所述接地部件至少具有干涉防止部,在从所述连接器部件的后端侧观察时,所述干涉防止部在每个所述第奇数个触点对的后端与所述第偶数个触点对的后端之间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山下正树加藤宣和本田洋辅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