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下式的背光模块及其液晶显示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916033 阅读:10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0-25 00:4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直下式背光模块,包括:一光学模片;一扩散板,承载所述的光学膜片;一底板,设置于此扩散板的下方;多数个发光二极管,设置于此扩散板与此底板之间;以及多数个支撑结构,设置于此扩散板与此底板之间并固定在此底板上,每一此支撑结构包括:一顶部,包括一透光区,此透光区使此发光二极管所发出的光穿透;以及一底部,固定于底板上。本发明专利技术可改善在扩散板上的阴影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直下式背光模块及其使用此直下式背光模块的液晶显示器,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具有可减少阴影的支撑结构。
技术介绍
近年来,使用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 Diode,LED)的直下式背光模块具有容易于区域调光、均齐度高、无汞污染等优点受到广泛重视。直下式发光二极管背光模块有两种常见的实现形式 ,一种为直接采用表面黏贴型发光二极管(通常需要的发光二极管数量较多),第二种为表面黏贴型发光二极管搭配二次透镜(可减少发光二极管的颗数)。但是无论采用哪种实现形式,扩散板都需要有支撑结构来防止其由于热涨冷缩和运输过程中的振荡而引起的形变,造成品味问题或者击伤发光二极管(当腔体高度较低时)。请参阅图1,为现有的直下式背光模块部分结构图。背光模块包括一光学模片940、一扩散板960、一底板910、多数个发光二极管920及多数个支撑结构930,为方便说明,图I只显示两个发光二极管920及一个支撑结构930。扩散板950的上方承载所述的光学膜片940 ;底板910设置于扩散板960的下方;发光二极管920设置于扩散板960与底板910之间;支撑结构930设置于扩散板960与底板910之间,且一端固定于底板910上,另一端与扩散板960连接。请参阅图3,为发光二极管920加上二次透镜的配光曲线图。图中的黑线8为蝙蝠散射光型的发光二极管,在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发光强度比,且从图3中可看出,发光二极管两侧光的强度比中间还强。请参阅图2,当发光二极管发光920时,是以蝙蝠散射光型的方式发光,当光线经过支撑结构930时,光线会被支撑结构930档住,而无法穿透,因此在扩散板960上会产生阴影950。因此,便需要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及其显示器,使支撑结构不会在扩散板上产生阴影,以解决前述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背光模块的支撑结构,造成在光学模片上产生暗点的问题,而提供一种新型背光模块,所要解决一技术问题是使其可以解决因为支撑结构档到光线的路径,因而在扩散板上产生阴影,严重影响画面的质量。本专利技术的次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液晶显示器中的背光模块的支撑结构,在扩散板上产生暗点的问题,而提供一种新型背光模块,所要解决一技术问题是使其可以解决因为支撑结构档到光线的路径,因而在扩散板上产生阴影,严重影响画面的质量。为达成上述提供的目的,本专利技术提出的直下式背光模块,包括一光学模片;一扩散板,承载此光学膜片;一底板,设置于此扩散板的下方;多数个发光二极管,设置于此扩散板与此底板之间;以及多数个支撑结构,设置于此扩散板与此底板之间并固定在此底板上,每一此支撑结构包括一顶部,包括一透光区,此透光区使此发光二极管所发出的光穿透;以及一底部,固定于底板上。 前述的直下式背光模块,此支撑结构的此透光区的体积比例占此顶部的体积20%以上。前述的直下式背光模块,此支撑结构的此顶部为螺旋结构。前述的直下式背光模块,此支撑结构的此顶部为网状结构。前述的直下式背光模块,此顶部及此底部为一体成形。为达成上述提供的目的,本专利技术提出的液晶显示器,包括一液晶面板;一直下式背光模块,用以提供光源给此液晶面板,包括一光学模片;一扩散板,承载所述的光学膜 片;一底板,设置于此扩散板的下方;多数个发光二极管,设置于此扩散板与此底板之间;以及多数个支撑结构,设置于此扩散板与此底板之间并固定在此底板上,每一此支撑结构包括一顶部,具有一顶部主体及一透光区,此透光区具有使此发光二极管所发出的光穿透;以及一底部,固定于底板上。前述的液晶显示器,此支撑结构的此透光区的体积比例占此顶部的体积的20%以上。前述的液晶显示器,此支撑结构的此顶部为螺旋结构。前述的液晶显示器,此支撑结构的此顶部为网状结构。前述的液晶显示器,此顶部及此底部为相同材质且一体成形。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的直下式背光模块及其液晶显示器其效果在于,利用支撑结构的透光区,使发光二极管所发出的光穿透,进而改善在扩散板上的阴影。上述说明仅是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附图说明图I是现有的直下式背光模块部分结构图;图2是当发光二极管发光时现有的直下式背光模块部分结构图;图3是发光二极管加上二次透镜的配光曲线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第I实施例的直下式背光模块部份剖面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第2实施例的直下式背光模块部份剖面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第3实施例的直下式背光模块部份剖面图;以及图7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液晶显示器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结合附图所示的较佳实施例作进一步详述。图4为本专利技术第I实施例的直下式背光模块部份剖面图。如图4所示,直下式背光模块I包括一光学模片140、一扩散板160、一底板110、多数个发光二极管120及多数个支撑结构130,为方便说明,图4只显示两个发光二极管120及一个支撑结构130。其中支撑结构130包括一顶部131及一底部132。扩散板160的上方承载此光学膜片140 ;底板110设置于此扩散板160的下方;发光二极管120设置于扩散板160与底板110之间,并固定于底板110上;支撑结构130设置于扩散板160与底板110之间,支撑结构130的底部132固定在此底板110上。支撑结构130的顶部131为螺旋结构,具有一透光区133,此透光区133可使发光二极管120所发出的光穿透,而使扩散板160上的阴影150变淡,且透光区133的体积比例占顶部131的体积的20%以上。上述光学模片140由下而上依序为0度棱镜片、90度棱镜片及增光片,但不以此为限。上述中的底板110可为一反射片,增加光线的使用效率。上述中支撑结构130的顶部131可为一弹簧或与底部132相同材质的硬质材料,例如压克力材料、塑胶材料或金属材料等硬质材料。图5为本专利技术第2实施例的直下式背光模块部份剖面图。如图5所示,直下式背 光模块2包括一光学模片240、扩散板260、一底板210、多数个发光二极管220及多数个支撑结构230,为方便说明,图5只显示两个发光二极管220及一个支撑结构230。其中支撑结构230包括一顶部231及一底部232。扩散板260的上方承载此光学膜片240 ;底板210设置于此扩散板260的下方;发光二极管220设置于扩散板260与底板210之间,并固定于底板210上;支撑结构230设置于扩散板260与底板210之间,支撑结构230的底部232固定在此底板210上,支撑结构230的顶部231为网状结构,具有一透光区233,此透光区233可使发光二极管220所发出的光穿透,而使扩散板260上的阴影250变淡,且透光区233的体积比例占顶部231的体积的20%以上。上述光学模片240由下而上依序为0度棱镜片、90度棱镜片及增光片,但不以此为限。上述中的底板210可为一反射片,增加光线的使用效率。上述中支撑结构230的顶部231可与底部232为相同材质的硬质材料,例如压克力材料、塑胶材料或金属材料等硬质材料。图6为本专利技术第3实施例的直下式背光模块部份剖面图。如图6所示,直下式背光模块3包括一光学模片340、一扩散板360、一底板310、多数个发光二极管320及多数个支撑结构330,为方便说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直下式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光学模片;一扩散板,承载所述的光学膜片;一底板,设置于所述的扩散板的下方;多数个发光二极管,设置于所述的扩散板与所述的底板之间;以及多数个支撑结构,设置于所述的扩散板与所述的底板之间并固定在所述的底板上,每一所述的支撑结构包括:一顶部,包括一透光区,所述的透光区使所述的发光二极管所发出的光穿透;以及一底部,固定于底板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哲彰张光耀苏赞加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