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锂离子电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909427 阅读:16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0-23 23: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锂离子电池,包括壳体、盖板组件、电解液、连接片及一个以上的极芯,极芯和电解液封装在壳体与盖板组件形成的密封空间内;极芯包括正极片、隔膜、负极片,正、负极片包括未涂覆正极、负极活性物质的无涂层区域;连接片为若干单层金属箔相叠加的结构,包括由若干单层金属箔压合在一起的压合部及单层金属箔呈自由分层状态的散开部;盖板组件包括基板及穿过基板的电极端子,电极端子的下端与压合部连接,上端引出作为正、负极;散开部与正、负极片的无涂层区域连接。压合部保证叠加的金属箔不会在制作过程中散开且易于与电极端子连接,方便员工的操作;散开部保持自由分层状态,容易弯折且在电池受到振动时能起到缓冲作用。(*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电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锂离子电池
技术介绍
在锂离子电池的制作过程中,通常需要用连接片来作为电池极芯与电极端子的桥梁,常规电池由于电流不大,可以用单层、较薄的金属片即能满足需求,所以,连接片在实现折弯等技术时不存在工艺问题。而在某些应用领域需要大电流充放电,如动力电池。传统单层、较薄的金属片就不能满足要求,所以需要较厚的金属片,但是折弯又比较困难,因此采用多层柔性的金属片结构可以很好的解决上面的问题。但是在上述连接片制作过程中,金属片容易散开,不方便制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解决传统的多层柔性金属片结构的连接片在制造过程中容易散开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其连接片既具有多层柔性金属片的柔韧性特点,又不容易在连接片制作过程中散开,方便员工的操作。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包括壳体、盖板组件、电解液及一个以上的极芯,所述极芯和电解液封装在所述壳体与盖板组件形成的密封空间内;所述极芯包括正极片、隔膜、负极片,所述正极片和负极片分别包括未涂覆正极活性物质的无涂层区域和未涂覆负极活性物质的无涂层区域,所述锂离子电池还包括连接片,所述连接片为若干单层金属箔相叠加的结构,所述连接片包括由所述若干单层金属箔压合在一起的压合部及单层金属箔呈自由分层状态的散开部;所述盖板组件包括基板及穿过基板的电极端子,所述电极端子的下端与所述连接片的压合部连接,电极端子的上端引出作为正、负极;所述未涂覆正极活性物质的无涂层区域或未涂覆负极活性物质的无涂层区域连接。优选地,所述极芯的数量为两个并互相叠加,所述散开部置于两个极芯之间。优选地,所述极芯的数量为至少两个并互相叠加,所述散开部分成与极芯数量相等的各组,每组散开部分别与对应极芯的未涂覆正极活性物质的无涂层区域或未涂覆负极活性物质的无涂层区域连接。优选地,所述每组散开部的末端压合。优选地,所述极芯的数量为两个并互相叠加,所述散开部分成两组,所述极芯位于两组散开部之间。优选地,所述电极端子包括极柱及固定于极柱下端的卡接板,所述卡接板与所述压合部卡接。优选地,所述连接片呈倒U字型,所述压合部位于连接片的上部,所述散开部分别位于压合部的两侧;所述压合部设有第一卡孔,所述电极端子插入第一卡孔与连接片连接。 优选地,所述连接片呈倒U字型,所述压合部位于连接片的上部,所述散开部分别位于压合部的两侧;所述压合部向侧面延伸有延伸部,所述延伸部上设有第二卡孔,所述电极端子插入第二卡孔与连接片连接。优选地,所述单层金属箔的厚度为0. 05-0. 3mm。优选地,所述单层金属箔为铜片、铝片或镍片。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连接片包括若干叠加的金属箔,满足大电流充放电的同时又容易弯折,而且连接片的压合部保证叠加的金属箔不会在制作过程中散开且易于与电极端子连接,极大地方便了员工的操作;连接片的散开部保持自由分层状态,容易弯折且在电池受到振动时能缓冲连接片与电极端子及极芯的连接处所受到的撞击力。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提供的锂离子电池的分解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提供的极芯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一实施方式提供的连接片的示意图。图4和图5分别是本技术另一实施方式的连接片与未涂覆正极活性物质的无涂层区域或未涂覆负极活性物质的无涂层区域连接的过程示意图。图6是采用图4和图5的连接片制得的锂离子电池示意图。图7和图8分别是本技术又一实施方式的连接片与未涂覆正极活性物质的无涂层区域或未涂覆负极活性物质的无涂层区域连接的过程示意图。图9是采用图7和图8的连接片制得的锂离子电池示意图。图10是图I所示的连接片与未涂覆正极活性物质的无涂层区域或未涂覆负极活性物质的无涂层区域连接的过程示意图。图中标记I-锂离子电池、2-壳体、3-盖板组件、31-基板、32-电极端子、321-极柱、322-卡接板、3221-缺口、4- 极芯、41-未涂覆正极活性物质的无涂层区域、42-未涂覆负极活性物质的无涂层区域、5-连接片、51-压合部、52-散开部、53-卡孔、54-延伸部。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参阅图I和图3,本技术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1,包括壳体2、盖板组件3、电解液(未图示)及一个以上的极芯4,所述极芯4和电解液封装在所述壳体2与盖板组件3形成的密封空间内;所述极芯4包括正极片、隔膜、负极片,所述正极片和负极片分别包括未涂覆正极活性物质无涂层区域41和未涂覆负极活性物质的无涂层区域42,所述锂离子电池I还包括连接片5,所述连接片5为若干单层金属箔相叠加的结构,所述连接片5包括由所述若干单层金属箔压合在一起的压合部51及单层金属箔呈自由分层状态的散开部52 ;所述盖板组件3包括基板31及穿过基板31的电极端子32,所述电极端子32的下端与所述连接片5的压合部51连接,电极端子32的上端引出作为正、负极;所述连接片5的散开部52与所述未涂覆正极活性物质的无涂层区域41或未涂覆负极活性物质的无涂层区域42连接。需要首先说明的是,在本部分所采用的“上、下”在附图中表示沿锂离子电池I的高度方向,即附图I中Z方向。这些术语仅为描述方便而使用,不能解释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为准。图2是本技术提供的极芯4的示意图,本技术的极芯4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包括相互叠加或卷绕的正极片,负极片和间隔于正、负极片之间的隔膜。正极片包括涂覆有正极活性物质的涂层区域和未涂覆正极活性物质的无涂层区域41,未涂覆正极活性物质的无涂层区域41位于与正极片长度方向平行的一端并具有一定的宽度。负极片包括涂覆有负极活性物质的涂层区域和未涂覆负极活性物质的无涂层区域42,未涂覆负极活性物质的无涂层区域42位于与负极片长度方向平行的一端并具有一定的宽度。正极片、隔膜、负极片叠加或卷绕时,使得未涂覆正极活性物质的无涂层区域41和未涂覆负极活性 物质的无涂层区域42伸出隔膜以外,并且未涂覆负极活性物质的无涂层区域42位于未涂覆正极活性物质的无涂层区域41的相对一侧。叠加或卷绕后,未涂覆正极活性物质的无涂层区域41和未涂覆负极活性物质的无涂层区域42也叠加或卷绕并分别凸出于极芯4的两端。当正极片、隔膜、负极片卷绕形成圆柱体形后,将其压成板状。当然正极片、隔膜、负极片也可以是直接叠加起来而无需卷绕。参阅图I,壳体2由铝或不锈钢制成,可以为具有开口的六面体形状,极芯4能够通过该开口插入壳体2中,以被壳体2容纳,但是本技术不限于这种形状。继续参阅图1,盖板组件3包括基板31及穿过基板31的电极端子32,基板31用于密封壳体2的开口 ;电极端子32包括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电极端子32的一端伸出到电池之外,另一端与连接片5连接。优选电极端子32与基板31注塑成一体,当然不限于此电极端子32也可以机械地固定在基板31上,如在电极端子32上设置螺纹,通过螺母将他们固定到基板31上。可以作为电极端子32的材料为导电金属,包括但不限于铜、铝、及镍。一般情况下正极端子为铝,负极端子为铜另外,电解液注入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锂离子电池,包括壳体(2)、盖板组件(3)、电解液及一个以上的极芯(4),所述极芯(4)和电解液封装在所述壳体与盖板组件形成的密封空间内;所述极芯包括正极片、隔膜、负极片,所述正极片和负极片分别包括未涂覆正极活性物质的无涂层区域(41)和未涂覆负极活性物质的无涂层区域(42),其特征在于:所述锂离子电池还包括连接片(5),所述连接片为若干单层金属箔相叠加的结构,所述连接片包括由所述若干单层金属箔压合在一起的压合部(51)及单层金属箔呈自由分层状态的散开部(52);所述盖板组件包括基板(31)及穿过基板的电极端子(32),所述电极端子的下端与所述连接片的压合部连接,电极端子的上端引出作为正、负极;所述连接片的散开部与所述未涂覆正极活性物质的无涂层区域(41)或未涂覆负极活性物质的无涂层区域(42)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先平张中林周燕飞赵秋雷张艳公绪斌谢秀梅陈珍贞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比亚迪锂电池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