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单臂型前悬架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905987 阅读:15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0-23 21:47
一种单臂型前悬架机构,包括一个连接轮毂的转向节,所述的转向节连接一个单悬臂,所述单悬臂末端横向设有第一轴和更末端的第二轴,所述第一轴上设有延伸体,所述延伸体末端通过减震器与车架连接,所述单悬臂以第二轴为枢轴枢接在车架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前轮受力直接传导到车架,制造难度低,结构强度好。(*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电动车或摩托车的车辆悬架系统。
技术介绍
电动车、摩托车悬架实现的是对车身的弹性支撑和转向作用,其动力性能是缓和冲击、减弱振动、传递力与转矩。现有的悬架系统如套筒式前悬架主要由双前减震及上、下联板等组成。该结构具有减震、支撑及转向的作用,其强度高,操纵性、稳定性好,但该结构对上、下联板的左、右减振器安装孔的垂直度与平行度要求较高,加工时易产生加工误差,导致前减振安装后倾斜、不平行,易出现回位不顺畅、卡滞等现象,且会出现偏磨损而漏油。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前悬架制造难度高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制造难度低,结构强度好的单臂型前悬架机构。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单臂型前悬架机构,包括一个连接轮毂的转向节,所述的转向节连接一个单悬臂,所述单悬臂末端横向设有第一轴和更末端的第二轴,所述第一轴上设有延伸体,所述延伸体末端通过减震器与车架连接,所述单悬臂以第二轴为枢轴枢接在车架上。所述的转向节可采用一枢接或铰接式转向装置,如采用杆套式或连杆式关节与单悬臂连接,也可以不设有转向装置,即前轮不具有转向功能。所述的转向节连接轮毂的方式可以是通过一个轮毂轴、轴承的方式连接在一起。所述连轴、第一轴、第二轴与单悬臂的连接方式可以是一体化连接,可以是螺接,套接等方式。进一步,所述延伸体是向上延伸的。所述延伸体向上延伸,使得当车辆刹车时,车身往下顿而不是往上窜,增加骑乘感受。进一步,所述第一轴与第二轴之间还设有加固臂,所述加固臂以增加使用结构强度和结构刚度。对转向结构进行一种选择,所述单悬臂通过一个连轴与转向节连接;所述连轴枢设于转向节上,枢设轴线位于轮毂的中心圆面上,且枢设轴线与水平面垂直或成一个角度,所述连轴另一端固接在单悬臂上。进一步增加了限位功能,所述的转向节上横向凹设有限位腔,所述限位腔具有前限位面和后限位面;所述连轴的枢设轴线位于限位腔底部,且所述连轴被限位在前限位面和后限位面之间成扇形转动。进一步,所述连轴枢设位置位于转向节上连接轮毂点的下方。这样重心低,稳当。本技术使用在成车上时,前轮的承重通过转向节、连轴、单悬臂依次传导到车架上,当刹车时,前轮摩擦增大,因为重心作用,整个车有向前翻转的倾向,这时延伸体上的减震器起到减震,前悬臂以第二轴为轴线,进行一个相对弯转,起到减震作用。 所述转向节上还可安装一个转向柄,用于控制车轮转向。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前轮受力直接传导到车架,制造难度低,结构强度好。附图说明图I是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结合附图I和2,一种单臂型前悬架机构,包括一个连接轮毂I的转向节2,所述的转向节2连接一个单悬臂4,所述单悬臂4末端横向设有第一轴5和更末端的第二轴6,所述第一轴5上设有延伸体7,所述延伸体7末端通过减震器8与车架9连接,所述单悬臂以第二轴6为枢轴枢接在车架9上。所述的转向节2连接轮毂I的方式可以是通过轮毂轴通 过轴承设在转向节内的方式。所述连轴、第一轴、第二轴与单悬臂的连接方式可以是一体化连接,可以是螺接,套接等方式。所述延伸体7是向上延伸的。所述延伸体向上延伸,使得当车辆刹车时,车身往下顿而不是往上窜,增加骑乘感受。所述第一轴5与第二轴6之间还设有加固臂10,所述加固臂以增加使用结构强度和结构刚度。对转向结构进行一种选择,所述单悬臂通过一个连轴3与转向节2连接;所述连轴3枢设于转向节2上,枢设轴线位于轮毂I的中心圆面上,且枢设轴线与水平面垂直或成一个角度,所述连轴3另一端固接在单悬臂4上。为了增加了限位功能,所述的转向节2上横向凹设有限位腔11,所述限位腔具有前限位面和后限位面;所述连轴的枢设轴线位于限位腔底部,且所述连轴3被限位在前限位面和后限位面之间成扇形转动。所述连轴3枢设位置位于转向节上连接轮毂点的下方。这样重心低,稳当。本技术使用在成车上时,前轮的承重通过转向节2、连轴3、单悬臂4依次传导到车架9上,当刹车时,前轮摩擦增大,因为重心作用,整个车有向前翻转的倾向,这时延伸体上的减震器8起到减震,前悬臂以第二轴为轴线,进行一个相对弯转,起到减震作用。所述转向节上还可安装一个转向柄,用于控制车轮转向。转动转向柄带动转向节2和轮毂I相对车架9左右转动,而连轴3通过单悬臂4连接在车架上是相对车架静止,两者即转向节2上的限位腔相对连轴转动,当转动到一定程度上时连轴遇到限位腔上的前限位面、后限位面则到达左右转动的最大极限,即摩托车或电动车的左右转向限位极限到了。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前轮受力直接传导到车架,制造难度低,结构强度好。权利要求1.延伸体,所述延伸体末端通过减震器与车架连接,所述单悬臂以第二轴为枢轴枢接在车架上。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单臂型前悬架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体是向上延伸的。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单臂型前悬架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轴与第二轴之间还设有加固臂。4.根据权利要求I或2或3所述的单臂型前悬架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单悬臂通过一个连轴与转向节连接;所述连轴枢设于转向节上,枢设轴线位于轮毂的中心圆面上,且枢设轴线与水平面垂直或成一个角度,所述连轴另一端固接在单悬臂上。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单臂型前悬架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转向节上横向凹设有限位腔,所述限位腔具有前限位面和后限位面;所述连轴的枢设轴线位于限位腔底部,且所述连轴被限位在前限位面和后限位面之间成扇形转动。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单臂型前悬架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轴枢设位置位于转向节上连接轮毂点的下方。专利摘要一种单臂型前悬架机构,包括一个连接轮毂的转向节,所述的转向节连接一个单悬臂,所述单悬臂末端横向设有第一轴和更末端的第二轴,所述第一轴上设有延伸体,所述延伸体末端通过减震器与车架连接,所述单悬臂以第二轴为枢轴枢接在车架上。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前轮受力直接传导到车架,制造难度低,结构强度好。文档编号B62K25/12GK202491897SQ20122009967公开日2012年10月17日 申请日期2012年3月16日 优先权日2012年3月16日专利技术者卢业刚, 徐勇, 田丰, 祝强, 罗春林, 肖兵, 胡烨杰, 许浩锰, 阚继烈 申请人:宁波市龙嘉摩托车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单臂型前悬架机构,包括一个连接轮毂的转向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转向节连接一个单悬臂,所述单悬臂末端横向设有第一轴和更末端的第二轴,所述第一轴上设有延伸体,所述延伸体末端通过减震器与车架连接,所述单悬臂以第二轴为枢轴枢接在车架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春林田丰徐勇肖兵许浩锰胡烨杰卢业刚祝强阚继烈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市龙嘉摩托车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