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漏轻质油的循环水处理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7892016 阅读:19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0-23 00:1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漏轻质油的循环水处理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a)投加氧化型杀菌剂;b)投加阻垢缓蚀剂,所述阻垢缓蚀剂包含至少一种有机膦酸、至少一种有机羧酸类聚合物、任选的铜材缓蚀剂及任选的锌盐;c)投加至少一种长链烷基芳基磺酸盐类表面活性剂。使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方法可对循环水系统的设备进行除油、剥离微生物粘泥,可一次完成,无需大量排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循环水的处理方法,具体地说涉及。
技术介绍
轻质油一般泛指沸点范围约50_350°C的烃类混合物。在石油炼制工业中,它可以指轻质馏分油,也可以指轻质油产品。前者包括汽油(或石脑油)、裂解汽油、煤油(或喷气燃料)、轻柴油(或常压瓦斯油)等馏分以及拔头油、抽余油等,它们主要来自原油蒸馏、催化裂化、热裂化、石油焦化、加氢裂化以及催化重整等装置;后者是轻质馏分油经过精制过程后得到的油品。当发生物料泄漏时,轻质油容易与水发生乳化作用进入循环水系统,为系 统中的微生物提供了充足的营养源,使微生物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繁殖,产生大量生物粘泥,使水体发黑变臭,其附着于换热器内会使传热效率迅速降低,并使缓蚀阻垢药剂不能发挥作用,引起严重的垢下腐蚀。大型化工企业通常采取大排大补的处理方法,即先加入粘泥剥离剂,剥离后大量排水,再加入缓蚀阻垢剂。该方法消耗了大量的新鲜水并产生等量的排污水,浪费了水处理药剂,且排污后需重新提高浓缩倍数,给操作带来了麻烦。中国专利申请CN1193609A公开了一种循环水系统内用于清洗系统中微生物垢等污物的清洗预膜剂,清洗预膜剂由生物酶类净化剂、生物抑制剂、无机盐复合剂和由缓蚀剂和分散剂组成的常规水质稳定剂构成,其中无机盐复合剂由硅酸盐、锰酸盐、碳酸盐、正磷酸盐组成。清洗方法是在循环水系统带热负荷的正常运行状态下,将生物酶类净化剂、生物抑制剂、无机盐复合剂和常规水质稳定剂分别按总保有水量的特定浓度加入到循环水中,并维持该浓度15-60天。中国专利申请CN1125697A公开了一种生物净化剂在循环水系统中的使用方法,将生物酶类净化剂加入循环水系统中,生物酶类净化剂为脂肪水解酶。循环水系统中可加入常规水质稳定剂。采用该方法可将循环水中的油污去除,使泄漏物料降解。其缺点均为使用了价格昂贵的生物酶类净化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使用本专利技术的方法可对循环水系统的设备进行除油、剥离微生物粘泥,可一次完成,无需大量排污。为达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其包括以下步骤a)投加氧化型杀菌剂;b)投加阻垢缓蚀剂,所述阻垢缓蚀剂包含至少一种有机膦酸、至少一种有机羧酸类聚合物、任选的铜材缓蚀剂及任选的锌盐;c)投加至少一种长链烷基芳基磺酸盐表面活性剂。本专利技术所述氧化型杀菌剂为至少一种选自含氯杀菌剂和含溴杀菌剂的杀菌剂;所述含氯杀菌剂优选自氯气、次氯酸及其盐、二氯异氰脲酸钠、三氯异氰脲酸、1,3-二氯-5,5-二甲基海因、I-溴-3-氯-5,5-二甲基海因,其中次氯酸盐更优选自次氯酸钠、次氯酸钙;所述含溴杀菌剂更优选自次溴酸及其盐、有机溴类杀菌剂和氯化溴,其中次溴酸盐更优选自次溴酸钠和次溴酸钙、有机溴类杀菌剂更优选自2,2-二溴代-3-次氨基丙酰胺和1-溴-3-氯_5,5-二甲基代乙内酰脲;最优选相对于待处理水溶液总量氧化型杀菌剂的有效浓度为10-50mg/L。本专利技术的方法包括按常规方法向循环冷却水中投加常规氧化型杀菌剂,以控制循环冷却水系统中的微生物。常规氧化型杀菌剂,可有效控制循环冷却水系统的微生物,防止微生物过量生长和粘泥的大量生成。 本专利技术所述的阻垢缓蚀剂中,有机膦酸选自羟基乙叉二膦酸(HEDP)、氨基三甲叉膦酸(ATMP)、2_膦酸基-1,2,4-三羧酸丁烷(PBTCA)、羟基膦酸基乙酸(HPAA)、乙二胺四甲叉膦酸(EDTMP)、二乙烯三胺五甲叉膦酸(DETPMP)、对二膦磺酸、甘氨酸二甲叉膦酸、谷氨酸二甲叉膦酸、氨基磺酸二甲叉膦酸、氨基乙磺酸二甲叉膦酸和聚醚基多氨基亚甲基膦酸。本专利技术所述阻垢缓蚀剂中有机羧酸类聚合物选自均聚物、二元共聚物和三元共聚物,优选自聚天冬氨酸、聚环氧琥珀酸、聚丙烯酸、聚马来酸酐、丙烯酸/丙烯酸羟丙酯共聚物、丙烯酸/丙烯酸羟丙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马来酸(酐)/苯乙烯磺酸共聚物、丙烯酸/苯乙烯磺酸共聚物、丙烯酸酯/苯乙烯磺酸共聚物、马来酸(酐)/烯丙基磺酸共聚物、丙烯酸/烯丙基磺酸共聚物、丙烯酸/乙烯磺酸共聚物、丙烯酸/2-甲基-2'-丙烯酰胺基丙烷磺酸共聚物、丙烯酸/丙烯酰胺/2-甲基-2'-丙烯酰胺基丙烷磺酸共聚物、丙烯酸/丙烯酸酯/2-甲基-2'-丙烯酰胺基丙烷磺酸共聚物、丙烯酸/马来酸/2-甲基-2'-丙烯酰胺基丙烷磺酸共聚物和丙烯酸/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膦酸/2-甲基-2'-丙烯酰胺基丙烷磺酸共聚物。其中所述的丙烯酸酯优选自丙烯酸Ci_8酯,更优选自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羟丙酯。当循环水冷却水系统中使用铜材设备时,本专利技术的阻垢缓蚀剂还含有杂环化合物作为铜材缓蚀剂,优选为甲基苯并三氮唑、苯并三氮唑或巯基苯并噻唑。对于腐蚀性较强的循环冷却水,其缓蚀问题应是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在将复合阻垢缓蚀剂用于循环冷却水时,还可含有锌盐作为缓蚀剂,所述锌盐为硫酸锌或氯化锌。本专利技术所述的阻垢缓蚀剂相对于待处理水溶液总量各组分的有效浓度为有机膦2-15mg/L,机羧酸类聚合物浓度为2-15mg/L,铜材缓蚀剂的有效浓度为0-1.5mg/L、优选为0.5-1. 5mg/L,锌盐的有效浓度以Zn2+计为0-3. Omg/L、优选为0. 5-3. Omg/L。本专利技术所述的长链烷基芳基磺酸盐表面活性剂优选自长链烷基苯磺酸盐;更优选自C12-C18烷基苯磺酸钠;最优选自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十四烷基苯磺酸钠和十六烷基苯磺酸钠。表面活性剂的添加目的在于剥落设备管壁上的微生物粘泥并防止再次粘附。本专利技术所述的长链烷基芳基磺酸盐表面活性剂相对于待处理水溶液总量长链烷基芳基磺酸盐表面活性剂的总有效浓度为2-50mg/L。本专利技术b)步所述的的阻垢缓蚀剂可以以单剂的方式加入,也可以先配制成复合阻垢缓蚀剂,再将复合阻垢缓蚀剂一次加入循环水中,优选以后者的方式进行。可用常规方法制备本专利技术的复合阻垢缓蚀剂,各组分的加料次序并不重要,例如可以将有机膦酸、有机羧酸类聚合物、锌盐和铜材缓蚀剂以及水按预定的比例混合,即可制得所需的复合阻垢缓蚀剂。在复合阻垢缓蚀剂的制备过程中,还可加入少量的酸(如稀硫酸、浓或稀盐酸等),以促进锌盐的溶解,尽快得到需要浓度的复合阻垢缓蚀剂的均一溶液。本专利技术的轻质油循环水处理方法的加料步骤可以依次按a)、b)和c)步骤进行,也可以按其他任一顺序进行a)_c )步,还可以同时进行这三个步骤。本专利技术的方法通过加入氧化型类杀菌剂、长链烷基芳基磺酸盐表面活性剂,可在控制微生物生长的同时,有效剥离换热器管壁上的微生物粘泥,并防止微生物粘泥再次粘附,与复合阻垢缓蚀剂一起应用于循环冷却水中,可确保循环水系统泄漏时的水处理效果,使系统以低排污量,较高浓缩倍数平稳运行。本专利技术的优点是操作简单,无需水的大排大补。可用于实现循环水系统漏轻质油后的在线恢复方法。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的实施例将有助于说明本专利技术,但不局限其范围。下述实施例1-20及对比例1-14所用试验原水水质见表I。表I试验原水水质 水廣 Ca2+总碱度总硬度Cl SO42 pH电导率总溶f 原水 I265 355 374 871347^81035 786^ 原水 295 110 146 1554TJ246 260^ 原水3 26 ^28 33 6~ 16 ~ 7.7 134— 56注l)pH无单位,电导率为y s/cm,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漏轻质油的循环水处理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a)投加氧化型杀菌剂;b)投加阻垢缓蚀剂,所述阻垢缓蚀剂包含至少一种有机膦酸、至少一种有机羧酸类聚合物、任选的铜材缓蚀剂及任选的锌盐;c)投加至少一种长链烷基芳基磺酸盐类表面活性剂。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漏轻质油的循环水处理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a)投加氧化型杀菌剂;b)投加阻垢缓蚀剂,所述阻垢缓蚀剂包含至少一种有机膦酸、至少一种有机羧酸类聚合物、任选的铜材缓蚀剂及任选的锌盐;c)投加至少一种长链烷基芳基磺酸盐类表面活性剂。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循环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氧化型杀菌剂为至少一种选自含氯杀菌剂和含溴杀菌剂的杀菌剂;所述含氯杀菌剂优选自氯气、次氯酸及其盐、二氯异氰脲酸钠、二氯异氰脲酸、I,3- 二氯-5, 5- 二甲基海因和I-溴-3-氯_5, 5- 二甲基海因,其中次氯酸盐更优选自次氯酸钠、次氯酸钙;所述含溴杀菌剂优选自次溴酸及其盐、有机溴类杀菌剂和氯化溴,其中次溴酸盐更优选自次溴酸钠和次溴酸钙、有机溴类杀菌剂更优选自2,2- 二溴代-3-次氨基丙酰胺和I-溴-3-氯_5,5- 二甲基代乙内酰脲;最优选相对于待处理水溶液总量氧化型杀菌剂的有效浓度为10-50mg/L。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循环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膦酸选自羟基乙叉二膦酸、氨基三甲叉膦酸、2-膦酸基-1,2,4-三羧酸丁烷、羟基膦酸基乙酸、乙二胺四甲叉膦酸、二乙烯三胺五甲叉膦酸、对二膦磺酸、甘氨酸二甲叉膦酸、谷氨酸二甲叉膦酸、氨基 磺酸二甲叉膦酸、氨基乙磺酸二甲叉膦酸和聚醚基多氨基亚甲基膦酸。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循环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羧酸类聚合物选自均聚物、二元共聚物和三元共聚物,优选选自聚天冬氨酸、聚环氧琥珀酸、聚丙烯酸、聚马来酸酐、丙烯酸/丙烯酸羟丙酯共聚物、丙烯酸/丙烯酸羟丙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马来酸(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郦和生李博伟秦会敏张春原楼琼慧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