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操纵式工作器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886744 阅读:2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0-17 18:3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手操纵式工作器械,其具有至少部分地由塑料构成的壳体(2)。在壳体(2)中布置有驱动马达(6),其经由驱动轴(8)驱动工作器械的至少一个工具。驱动轴(8)利用至少一个第一轴承(24)相对于工作器械的壳体(2)可转动地支承。为了避免壳体在轴承的区域中的太强烈的加热,设置成,第一轴承(24)相对于壳体(2)经由中间元件(25)支撑,其中,中间元件(25)布置在壳体(2)的容纳部(31)中。中间元件(25)支撑在相对于容纳部(31)的底部(44)的支承面处,其中,整个支承面小于在第一轴承(24)的外周缘(63)与围绕容纳部(31)的周缘(64)之间的想象的圆环面(65)的大约5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在权利要求I的前序部分中所说明的类型的手操纵式工作器械(例如绿篱修剪器(Heckenschere)等)。
技术介绍
通常已知由塑料制造带有驱动马达、尤其带有电驱动马达的手操纵式工作器械的壳体。驱动轴(其驱动工具)必须被支承在工作器械的壳体中。在此,有问题的是在运行中的热生成,其可能导致壳体的损坏或破坏。由文件DE 23 51 204 Al已知一种电机,在其中在轴承与壳体之间设置有隔热区。 隔热区例如可构造为轴承元件以导热差的塑料的涂覆。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这样的类型的手操纵式工作器械,其简单地构建且具有高的使用寿命。该目的通过带有权利要求I的特征的手操纵式工作器械来实现。代替轴承元件的昂贵的涂覆,设置成在中间元件(Zwischenelement)处布置轴承元件,中间元件布置在壳体的容纳部中且其支撑在相对于容纳部的底部的支承面(Auflageflaeche)处,支承面小于在第一轴承的外周缘与围绕容纳部的圆周之间的想象的圆环面的50%。在此该圆被称作围绕容纳部的圆周,其中心处于轴承的旋转轴线上并且其半径对应于容纳部的最远离旋转轴线的点与旋转轴线的间距。通过使中间元件最高仅以圆环面的一半贴靠在容纳部的底部处,减小在轴承与壳体之间的热传递。通过在中间元件与壳体之间的较差的热传递还实现,由轴承放出的热量首先在中间元件中均匀地扩散,从而实现到壳体处的均匀的且延迟的放热。由此可阻止壳体的强烈的局部加热。轴承的昂贵的涂覆可被避免。支承面可由多个部分面组成,其中,支承面的给定的尺寸是部分面的总和。支承面有利地小于在第一轴承的外周缘与围绕容纳部的圆周之间的圆环面的大约40%、尤其小于大约30%、有利地小于大约20%。中间元件有利地仅以其周缘的在旋转轴线的方向上观察的投影面的一部分贴靠在壳体处。有利地,中间元件的塑料比容纳部(中间元件布置在其中)的塑料具有更高的耐热性。中间元件尤其由聚酰胺6.6制成,而壳体由更便宜的、更不耐热的塑料制成(例如聚丙烯)。可有利的是,即中间元件的塑料和/或壳体的塑料是玻璃纤维增强的。相同的塑料也可设置用于中间元件和壳体。有利地,支承面由各个彼此分开的支承部位形成,在支承部位处中间元件贴靠在壳体处的容纳部的底部处。以此可以以简单的方式实现从中间元件到壳体上的较差的传热。彼此分开的支承部位、尤其彼此分开的支承点使在较小的支承面的情况下良好的机械支撑和较高的稳定性成为可能。当中间元件具有至少一个第一肋部(其贴靠在至少一个布置在容纳部的底部处的第二肋部上)时,得到简单的构型。尤其地,第二肋部与中间元件的第一肋部交叉,其中,肋部的交叉点形成中间元件的支承部位。通过肋部结构可以以简单的方式构造各个支承部位。同时,肋部相对于由实心材料构成的元件具有明显增大的表面,使得明显改善到壳体中的空气处的放热。为了实现到空气处的良好的放热且由此以阻止由中间元件所吸收的全部的热量被发出到壳体处,设置成,中间元件具有大量在驱动轴的旋转轴线的方向上延伸的凹槽。由此表面被增大且因此改善到周围的空气处的放热。尤其地,凹槽构造为开口,其延伸穿过中间元件且其有利地由冷却空气流经。由此可通过流过的气流实现中间元件的主动冷却。壳体有利地具有相应的开口,以便允许空气流经中间元件。中间元件尤其具有格栅状的结构,其由交叉的第一和第三肋部形成。在此,当同时存在多个第三肋部或者多个第一肋部时,一个第一肋部或一个第三肋部可能就足够。格栅状的结构以 简单的方式在壳体中实现大量用于冷却空气的开口、用于较好的放热的较大的表面、较高的稳定性和较小的支承面。有利地,第一肋部在至少一个方向上突出于第三肋部。因此,作为与壳体或与轴承的接触,在相应的侧面处仅仅使用第一肋部而并不使用第三肋部。当第一肋部关于驱动轴的旋转轴线向外、尤其径向于驱动轴的旋转轴线延伸并且当第三肋部构造成环形、尤其圆环形时,得到简单的构型。然而,不同于圆形的环形(例如椭圆形)也是可能的。有利地,中间元件大致盘状地构造,其中,第一肋部在它的指向外的端面处突出于处于外部的第三肋部、在它的指向内的端面处突出于处于内部的肋部并且以它的处于内部的端面限制用于第一轴承的容纳部。与第一轴承的接触因此也不是全平面的,而是仅由突出于处于内部的第三肋部的第一肋部的端面形成。有利的可以是设置有唯一的第三肋部,使得处于外部的第三肋部等于处于内部的第三肋部。有利地,在容纳部的底部处布置有至少一个第四肋部,在驱动轴的旋转轴线的方向上观察其与第三肋部交叉且其与中间元件具有间距。通过使第四肋部与中间元件具有间距,中间元件在壳体处的支承面被减小。有利地,至少一个第五肋部布置在容纳部的底部处,其与第四肋部交叉且与中间元件具有间距。因此,在两个方向上延伸的肋部可与中间元件相间隔。有利地,驱动轴以保持在驱动轴壳体中的第二轴承来支承。为了实现驱动轴壳体和因此还有轴承部位的良好的冷却,设置成,驱动轴壳体在其外侧处携带有至少一个冷却肋。第二轴承有利地是这样的轴承,其比第一轴承具有与工具更大的间距,使得此处足够地存在用于引导冷却空气的结构空间。邻近于驱动轴壳体,有利地布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导流肋,其将由风扇叶轮所输送的冷却空气流导引经过该至少一个冷却肋。尤其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导流肋,其在第一导流肋的背对冷却肋的外侧的至少一个截段上导引冷却空气流。通过冷却空气流在第二导流肋上的绕行可实现驱动轴壳体的非常良好的散热。附图说明接下来根据附图阐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其中图I显示了绿篱修剪器的示意性的透视图,图2显示了图I的绿篱修剪器,其中取下了壳盖,图3显示了对图2的绿篱修剪器的俯视图,图4显示了沿着图3中的线IV-IV的剖面,图5显示了图2的绿篱修剪器的分解图,图6显示了带有布置在其中的中间元件的绿篱修剪器的壳体底部的透视图,图7显示了中间元件的透视图,图8显示了用于中间元件的容纳部的透视图,图9显示了中间元件的和壳体底部的周围的区域的放大的剖视图,图10显示了对带有标出的支承部位的壳体底部的俯视图,图11显示了圆环面的示意性的图示。 具体实施例方式图I示出绿篱修剪器I作为手操纵式工作器械的实施例。然而,所设置的构型对于其它的手操纵式工作器械、尤其对于带有电驱动马达的手操纵式工作器械也可以是有利的。绿篱修剪器I具有在图I中仅示意性地绘出的壳体2,在其处布置有后部的手柄4。在壳体2的与手柄4相对的侧面处,工具(即刀梁(Messerbalken))向前伸,其在图I中的图示中由护罩5包围。在刀梁系连到壳体2处的区域中固定有在壳体2处的把手(Buegelgriff)3。如图2所示,把手3构造成两件式且具有第一把手件15和第二把手件16。第一把手件15可摆动地支承在第二把手件16处且相对于其有弹性且用作安全装置。如果这两个把手件15和16不被操作者压到一起,驱动马达6不运转。如图2所示,布置在壳体2中的驱动马达6构造为电机且具有板叠(Blechpaket) 14。驱动马达6驱动布置在板叠14之下的风扇叶轮13。风扇叶轮13布置在驱动马达6的面对变速器60的侧面处。在驱动马达6的背对刀梁的侧面处布置有驱动轴壳体9,其集成在变速器壳体7处。在驱动轴壳体9的外侧处布置有大量冷却肋10,其横向于由风扇叶轮13所输送的冷却空气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手操纵式工作器械,其带有至少部分地由塑料构成的壳体(2),其中,在所述壳体(2)中布置有驱动马达(6),其经由驱动轴(8)驱动所述工作器械的至少一个工具,并且其中,所述驱动轴(8)利用至少一个第一轴承(24)相对于所述工作器械的壳体(2)可转动地支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轴承(24)相对于所述壳体(2)经由中间元件(25)支撑,其中,所述中间元件(25)布置在所述壳体(2)的容纳部(31)中,并且其中,所述中间元件(25)支撑在相对于所述容纳部(31)的底部(44)的支承面处,其中,整个所述支承面小于在所述第一轴承(24)的外周缘(63)与围绕所述容纳部(31)的圆周(64)之间的想象的圆环面(65)的大约50%。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D·克雷齐希H·曼格A·昂特曼S·德雷克斯勒
申请(专利权)人:安德烈亚斯斯蒂尔两合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