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云南大学专利>正文

小豹斑鹅膏菌丝体快速繁殖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7886729 阅读:44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0-17 18:2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野生毒菌小豹斑鹅膏菌丝体室内快速繁殖的方法,属于大型真菌培养技术领域。其特征为:从未开伞的幼嫩子实体菌褶诱导菌丝体,简单添加麦芽汁、谷氨酸及生长活性物质,使菌丝快速地大量繁殖。本发明专利技术培养基简单,培养周期短,成本低,可较大规模地进行小豹斑鹅膏菌丝的固体培养。鹅膏属是特殊珍贵的大型经济真菌,其价值大应用范围广,在开发新特效药如抗肿瘤、抗菌抗病毒、镇静或麻醉药等领域具有潜在地应用,但至今因其资源珍稀、难以人工驯化、毒素的化学合成品无活性等问题尚难以开发应用。本发明专利技术征对鹅膏菌丝难以诱导、菌丝生长非常缓慢等制约培养的问题进行了创新性突破,为菌丝规模化培养及今后人工驯化栽培等提供了条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野生毒菌小豹斑鹅膏菌丝体室内快速培养的方法,属于生物
,具体地说是属于有毒大型真菌室内培养范畴。
技术介绍
鹅膏菌属―)隶属于担子菌亚门、层菌纲、伞菌目、鹅膏菌科 teceae),是有毒的大型真菌中较特殊、较有价值的一个世界性广布大属,其物种多样性是非常丰富的。全球已报道近400种,中国已记录的近100种(含亚种、变种及变型)。据考证,目前中国仍有不少种尚未研究和命名。但是如今随着全球生态危机的出现,我国的 许多大型真菌资源已告危,处于严重衰退及濒危状态,而部份种面临着可能还没有被人类认识或发现其价值时,就已灭绝的风险。鹅膏菌属中的大部份种属于著名剧毒菌,据知,因误食野生蕈菌中毒死亡者95%是因鹅膏菌所致。科学家们对鹅膏菌真正感兴趣的是其毒性,因此,大约在140年前,人们就开始了鹅膏菌毒素的研究。鹅膏菌毒素可分为四类,其中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是肽类毒素,肽类毒素又包括鹅膏毒肽(amatoxins)、鬼笔毒肽(phallotoxins)和毒伞素类(virotoxins)三种。目前鹅膏毒素的应用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可用于研究真核生物基因的表达、调控及细胞定位(amatoxins对真核生物RNA聚合酶II的活性有专一性抑制作用);②可开发抗菌、抗病毒特效新药;③可筛选抗肿瘤药物;④可开发镇静、麻醉及其它特效药;⑤可用于生物防冶。鹅膏菌属大多属于外生菌根真菌,目前尚不能人工栽培。其绝大部份种仍属于自然界中难培养或未能培养的微生物,难以人工、半人工栽培,难以开发利用。虽然已有少数的种能进行菌丝的纯培养,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菌丝生长缓慢、菌丝中毒素含量不高。鹅膏多肽毒素是一种由7-8个被修饰了的稀有氨基酸组成的环肽,可能不是基因编码的直接产物,而是经过加工后的次级产物,要克隆毒素的基因是复杂而困难的,且其化学合成品也没有活性。因此,至今国内外还没有一种能规模化开发的毒素产品。现作为生化试剂的肽类毒素全部来源于欧美的毒鹅膏(Amanita phalloides)子实体,销价在每克10万美元以上。鹅膏种群小,个体少,产量低,分布数量极其有限。加之对生境敏感,一旦生境受到破坏,极易消失或灭绝,属于特殊的致危生物类群,这更增加了其进一步被研究、利用的难度。我国的毒蕈资源,在宋代陈仁玉的菌谱就有了记载,比西方最早的同类研究专著早数百年,可惜由于我们对其研究、保护不够重视,如今当我们要进一步利用、开发它时,面临的却是资源枯竭的危险。面对这些资源的悄然消失,我们还没有被引起重视,我们还不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来进行挽救,那这种损失将是无法弥补的。鹅膏的人工驯化或栽培是保证鹅膏资源可持续性利用的前提或关键,但此目前仍然属于难以攻克的问题及盲点,其中菌丝难以诱导,菌丝生长非常缓慢是制约及影响人工培养的重要环节或因素。小豹斑鹅膏(A. . parvipantherina)属于渐危种,其种群分布及毒性具有代表性或共性,如以此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结果将对其它种群具有较好的借鉴作用。目前已成功分离到了该种的菌丝,但菌丝的生长前期仍然很慢,难以扩繁,本专利技术征对这个问题进行了重点突破。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简单,生产成本低,能使鹅膏菌丝快速生长的固体培养方法。 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其步骤为 (1)材料的选择野外采摘生长优良、无虫害、未开伞的幼嫩子实体; (2)材料的消毒及处理将子实体带回实验室,于超净台上用酒精棉球,轻擦菌盖表面及菌柄; (3)菌丝体诱导用无菌刀片轻微除去菌盖的表皮及周围部份,将余下的菌盖与菌柄交接的中部组织块,切成约0. 10 0. 25cm2的小方块,轻轻嵌入诱导培养基表面,培养基为改良 SPDM培养基(马铃薯 200. 00g/L、葡萄糖 20. 00g/L,MgSO4L 00g/L,CaCl2 I. 00g /UKH2PO40. 50g/L、NH4NO3 0. 35g/L、KNO3 0. 35g /L、维生素 B1 0. 10mg/L、琼脂 12. OOg/L),补充麦芽汁(15. 0 16. 5波美)150 180ml,控制PH值为5. 4 5. 6,培养温度为22 24°C,暗培养38 45天,组织块多处隆起,表面长出团状、稠密的绒毛状白色菌丝; (4)菌丝体快速繁殖将以上试管中长势良好的菌丝体挑出,剔除上面的培养基,切分成4 6份,每份为0. 25cm2左右(最好带有原子实体组织块),将其轻轻嵌入扩大培养基表面,培养基为改良SPDM培养基(马铃薯200. 00g/L、葡萄糖20. 00g/L、MgSO4L 00g/L、CaCl2 I. 00g /UKH2PO4 0. 50g/L、NH4NO3 0. 35g/L、KNO3 0. 35g /L、维生素 B1 0. 10mg/L、琼脂12. 00g/L),补充麦芽汁(15. 0 16. 5波美)150 180ml,谷氨酸0. 10 0. 25g/L,生长活性物质10 15mg/L,控制PH值为5. 4 5. 6,培养温度为22 24°C,暗培养10 15天,菌丝长满试管,换为大容器培养,长势良好,生长速度很快,可以较大规模地进行固体培养。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采用简单培养基,使菌丝能快速增殖,缩短了生长周期,其特点如下, (1)操作简单在改良SPDM培养基基础上,只添加了麦芽汁、谷氨酸及生长活性物质,即可使菌丝在短时间内大量繁殖, (2)周期短本专利技术使培养时间从45天左右缩短到15天左右,周期大大缩短; (3)生产成本低;本专利技术的培养基配方中,只额外使用了三种简单的物质即可以完成整个培养过程。而且这些物质成本比较低,这一点非常重要,否则关系到以后的生产规模及推广使用等问题。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的实施例子是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说明,不是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实例一 野外采摘生长优良、无虫害、未开伞的幼嫩子实体;将子实体带回实验室,于超净台上用酒精棉球,轻擦菌盖表面及菌柄; 用无菌刀片轻微除去菌盖的表皮及周围部份,将余下的菌盖与菌柄交接的中部组织块,切成约0. 10 0. 25cm2的小方块,轻轻嵌入诱导培养基表面,培养基为改良SPDM培养基(马铃薯 200. 00g/L、葡萄糖 20. 00g/L、MgSO4L 00g/L、CaCl2 I. 00g /L、KH2PO4 0. 50g/L、NH4NO3 0. 35g/L、KN03 0. 35g /L、维生素 B1 0. 10mg/L、琼脂 12. OOg/L),补充麦芽汁(15. 0 波美)150ml,控制PH值为5. 4,培养温度为22°C,暗培养40天,组织块多处隆起,表面长出团状、稠密的绒毛状白色菌丝; 将以上试管中长势良好的菌丝体挑出,剔除上面的培养基,切分成4 6份,每份为0. 25cm2左右(最好带有原子实体组织块),将其轻轻嵌入试管培养基表面,培养基为改良SPDM 培养基(马铃薯 200. 00g/L、葡萄糖 20. 00g/L、MgSO4L 00g/L、CaCl2 I. 00g /L、KH2PO40. 50g/L、NH4NO3 0. 35g/L、KNO3 0. 35g /L、维生素 B1 0. 10mg/L、琼脂 12. OOg/L),补充麦芽汁(16. 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野生毒菌(小豹斑鹅膏)菌丝体室内快速培养的方法,其特征为,采用幼嫩的子实体菌褶诱导菌丝,对菌丝体进行优化培养,使其快速地大量繁殖,主要包括下列步骤:(1)材料的选择:野外采摘生长优良、无虫害、未开伞的幼嫩子实体;(2)材料的消毒及处理:将子实体带回实验室,于超净台上用酒精棉球,轻擦菌盖表面及菌柄等部位;(3)菌丝体诱导:用无菌刀片轻微除去菌盖的表皮及周围部份,将余下的菌盖与菌柄交接的中部组织块(含菌皱),切成约0.10~0.25cm2的小方块,轻轻嵌入诱导培养基表面,培养基为改良SPDM培养基(马铃薯200.00g/L、葡萄糖20.00g/L、MgSO41.00g/L、CaCl2?1.00g?/L、KH2PO4?0.50g/L、NH4NO3?0.35g/L、KNO3?0.35g?/L、维生素B1?0.10mg/L、琼脂12.00g/L),补充麦芽汁(15.0~16.5波美)150~180ml,控制PH值为5.4~5.6,培养温度为22~24℃,暗培养38~45天,组织块多处隆起,表面长出团状、稠密的绒毛状白色菌丝;(4)菌丝体快速繁殖:将以上试管中长势良好的菌丝体挑出,剔除上面的培养基,切分成4~6份,每份为0.25cm2左右(最好带有原子实体组织块),将其轻轻嵌入扩大培养基表面,培养基为改良SPDM培养基(马铃薯200.00g/L、葡萄糖20.00g/L、MgSO41.00g/L、CaCl2?1.00g?/L、KH2PO4?0.50g/L、NH4NO3?0.35g/L、KNO3?0.35g?/L、维生素B1?0.10mg/L、琼脂12.00g/L),补充麦芽汁(15.0~16.5波美)150~180ml,谷氨酸0.10~0.25g/L,生长活性物质10~15mg/L,?控制PH值为5.4~5.6,培养温度为22~24℃,暗培养10~15天,菌丝长满试管,换为大容器培养,长势良好,生长速度很快,可以较大规模地进行固体培养。...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宗菊曹杰张曦予刘弟王鹏飞何隽李彪周文吴鹏
申请(专利权)人:云南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