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华鹅膏菌培养基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10315422 阅读:3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8-13 17:09
一种中华鹅膏菌培养基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涉及食用菌。所述培养基为马铃薯100g/L、玉米粒20~30g/L、葡萄糖20g/L、琼脂15~20g/L、马尾松松针汁液150~300mL/L。将新鲜马尾松松针加水,加热煮沸后继续煮沸,冷却,过滤弃马尾松松针,得马尾松松针汁液;将玉米粒加水,加热煮沸后继续煮沸,即加入去皮马铃薯小块,继续煮沸,过滤得玉米马铃薯汁液;将马尾松松针汁液与玉米马铃薯汁液混合加热,加入琼脂继续加热,待琼脂溶解后加入葡萄糖,溶解后冷却并补足水分,分装试管,灭菌后取出试管摆斜面或者摇匀,冷却后即得中华鹅膏菌培养基,可用于诱导中华鹅膏菌母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中华鹅膏菌培养基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本专利技术涉及食用菌,尤其是涉及一种中华鹅膏菌培养基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技术介绍
中华鹅膏菌也称中华鹅膏(Amanita sinensis Zhu L.Yang),隶属于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伞菌目(Agaricales),鹅膏科(Amanitaceae),鹅膏菌属(Amanita)。鹅膏菌属包含大约600个伞菌物种,包含一些世界有名的最毒菇类,也有很多可食用菇类。中华鹅膏菌是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杨祝良研究员于1997年首次在我国西南地方发现并命名的,为担子菌门伞菌目鹅膏科鹅膏属的大型真菌,它与壳斗科和松属植物形成外生菌根(Ectomycorrhizal,ECM)。分布于四川,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福建省分布于中部、西部和北部山区。该菌菌盖直径7~12cm,最大可达25cm,灰白色至浅灰色,中部深灰色,有菌幕;菌肉较厚,白色菌褶离生至近离生,白色,较密,不等长;菌柄10~15cmXl~ 2.5cm,污白色至浅灰色;菌环顶生至近顶生;孢子无色,宽椭圆至椭圆形。中华鹅膏菌可食用,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产量高,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中华鹅膏菌培养基,其特征在于其组成为:马铃薯100g/L、玉米粒20~30g/L、葡萄糖20g/L、琼脂15~20g/L、马尾松松针汁液150~300mL/L,自然pH值。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中华鹅膏菌培养基,其特征在于其组成为:马铃薯100g/L、玉米粒20~30g/L、葡萄糖20g/L、琼脂15~20g/L、马尾松松针汁液150~300mL/L,自然pH值。2.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中华鹅膏菌培养基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将新鲜马尾松松针25~75g加水250~500mL,加热煮沸后继续煮沸30min,冷却,过滤弃马尾松松针,得马尾松松针汁液; 2)将玉米粒20~30g加水1000mL,加热煮沸后继续煮沸30min,即加入去皮马铃薯小块100g,继续煮沸30min,过滤,得玉米马铃薯汁液; 3)将马尾松松针汁液与玉米马铃薯汁液混合,加热,再加入琼脂15~20g,继续加热,待琼脂溶解后,加入葡萄糖20g,溶解后冷却并补足水分至1L,均匀混合,分装试管,加塞,包扎,灭菌后取出试管摆斜面或者摇匀,冷却后即得中华鹅膏菌培养基。3.如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中华鹅膏菌培养基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I)和2)中,所述加热煮沸的时间为20~40min。4.如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中华鹅膏菌培养基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I)和2)中,所述过滤采用8层纱布过滤。5.如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中华鹅膏菌培养基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3)中,所述灭菌的条件为121°C下灭菌20min。6.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中华鹅膏菌培养基在诱导...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锡桓蔡邦平池腾菁吴大忠林名根俞立烜陈鸿张宏梓罗雪妹
申请(专利权)人:尤溪县林业科技推广中心蔡邦平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