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信号端子及使用该信号端子的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879611 阅读:16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0-15 07: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揭示了一种信号端子及使用该信号端子的电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若干电源端子以及若干信号端子,所述信号端子具有狭长结构,包括对接部、安装部、固定部,所述对接部可与对接连接器电性连接,所述安装部可安装到外部设备上,所述固定部设置在对接部与安装部之间,所述固定部包括平板部及自平板部两侧延伸的侧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的信号端子采用截面呈“U”型的固定部与收容槽配合将信号端子固持在绝缘本体上,从而使得信号端子易于制造、安装、更换,生产成本低,效率高。(*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ー种信号端子及使用该信号端子的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连接电路板的信号端子及使用该信号端子的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2008年5月20日公告的美国专利第US7374436号公开了ー种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安装在绝缘本体上的若干电源端子、及安装在绝缘本体上的若干信号端 子。所述绝缘本体具有纵长的构型,并设有若干贯穿绝缘本体的电源端子收容槽及设置在电源端子收容槽之间的信号端子收容槽。所述电源端子收容槽沿纵长方向并列设置。各电源端子包括第一端子片、及与第一端子片机械连接在一起并相隔一段距离的第二端子片。所述信号端子包括安装到信号端子收容槽内的对接部、延伸出绝缘本体并用以安装到外部电路板上的安装部、连接对接部与安装部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上设有倒刺与绝缘本体干涉配合以将信号端子固持在绝缘本体上。显而易见,该种熟知电连接器的端子成型过程复杂,加工效率低。鉴于上述问题,有必要提供一种电源端子成型简单、加工效率高的电连接器及其组件。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ー种信号端子,该信号端子易于制造、安装、更换,生产成本低,效率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ー种信号端子,所述信号端子具有狭长结构,包括对接部、安装部、固定部,所述对接部可与对接连接器电性连接,所述安装部可安装到外部设备上,所述固定部设置在对接部与安装部之间,所述固定部包括平板部及自平板部两侧延伸的侧部。进ー步地,所述ー对侧部垂直于平板部。进ー步地,所述对接部包括自所述一侧部上延伸的第一接触指及自另ー侧部延伸的第二接触指,所述第一接触指与第二接触指之间形成鱼形接ロ,从而可以夹持对接端子。进ー步地,固定部的截面宽度大于对接部的截面宽度。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的信号端子易于制造、安装、更换,生产成本低,效率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电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若干电源端子以及若干信号端子,所述绝缘本体设置有若干贯穿绝缘本体的收容槽,所述信号端子收容在相应的ー个收容槽内,所述各信号端子包括可与对接连接器电性连接的对接部、可安装到外部设备上的安装部、及设置在对接部与安装部之间的固定部,所述固定部的截面呈“U”型,所述固定部与收容槽配合将信号端子固持在绝缘本体上。进ー步地,所述对接部包括自所述“U”型的ー侧上延伸的第一接触指及自另ー侧延伸的第二接触指,所述第一接触指与第二接触指之间形成鱼形接ロ,从而可以夹持对接端子。进ー步地,所述固定部的截面宽度大于对接部的截面宽度。进ー步地,所述若干信号端子的固定部的顶缘位于同一平面内。进ー步地,所述安装部包括自固定部后端垂直向下延伸的引脚。进ー步地,所述若干信号端子在安装时,可以整体平压于绝缘本体的平面。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的信号端子采用截面呈“U”型的固定部与收容槽配合将信号端子固持在绝缘本体上,从而使得信号端子易于制造、安装、更换,生产成本低,效率高。 附图说明图I是使用本技术信号端子的电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图。图2为图I所示电连接器组件的另ー视角立体图。图3为图I所示第一电连接器的立体图。图4为图3所示第一电连接器的另ー视角的立体图。图5为图I所示第二电连接器的立体图。图6为图5所示第二电连接器的另ー视角立体图。图7为图I所示电连接器组件的电源端子配合的立体图。图8为图I所示电连接器组件的信号端子配合的立体图。图9为图3所示第一电连接器的第一电源端子的另ー排列方式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请參图I与图2所示,使用本技术信号端子及相应电连接器的电连接器组件I包括可安装在外部设备或者电路板(未图标)上的第一连接器或者公连接器100、及与第一电连接器100配合并可安装在另一外部设备或者电路板(未图标)上的第二电连接器或者母连接器200。所述第一电连接器100包括第一绝缘本体10、收容并安装在第一绝缘本体10内的若干第一电源端子20、及收容并安装在第一绝缘本体10上的若干第一信号端子30。所述第二连接器200包括第二绝缘本体40、收容并安装在第二绝缘本体40内的若干第二电源端子50、及收容并安装在第二绝缘本体40上的若干第二信号端子60。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绝缘本体10及第ニ绝缘本体40具有纵长构型。第一电连接器具有七个所述第一电源端子20及十二个所述信号端子30。所述第一电源端子20分成两组,其中ー组包括三个第一电源端子20、另ー组包括四个第一电源端子20,两组第一电源端子20分别设置在第一绝缘本体10的两侧,所述第一信号端子30设置在两组第一电源端子20之间。所述十二个信号端子30呈四行三列排列。但是,第一电源端子20及第一信号端子30的数量、排列方式并不加以局限,可以根据需要设计为不同数目或者不同排列方式。第二电连接器200的第二电源端子50及第ニ信号端子60的数量及排布方式与第一电连接器100相对应。请參图I至图4及图7所示,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0具有纵长的构型,其包括第一对接面101、与第一对接面101相对设置的第一后面102、用以安装到外部设备或者电路板上的第一安装面103、与第一安装面103平行间隔设置的第一顶面104。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0包括自第一对接面101向第一后面102凹陷形成的收容部105、设置在第一绝缘本体10的两端贯穿第一绝缘本体10的导向孔106,所述ー对导向孔106与收容部105相通。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0包括若干贯穿第一绝缘本体10的第一电源端子收容槽11及第一信号端子收容槽12。所述第一电源端子收容槽11及第一信号端子收容槽12均沿垂直纵长方向贯穿第一绝缘本体10。所述第一电源端子收容槽11沿纵长方向间隔排列。所述第一电源端子收容槽11及第一信号端子收容槽12均与收容部105相通。所述第一安装面103上设有贯穿第一安装面103的一对间隔设置的安装孔107,第一电连接器100可通过该安装孔107机械固持安装到外部设备或者电路板上。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0包括自第一后面102向第一对接面101凹陷的凹陷部108,所述第一信号端子30自该凹陷部108安装到第一绝缘本 体10上。所述第一电连接器100还包括安装在第一绝缘本体10上并设置在凹陷部108处的第一定位件13。请參图7并结合图I至图3所示,所述每ー第一电源端子20收容在一个对应的第一电源端子收容槽11内,各第一电源端子20具有片状的构型,更进一歩,各第一电源端子20具有单片状构型。藉此,收容于第一电源端子收容槽11内的姆ー第一电源端子20各自传输ー个电流信号。各第一电源端子20包括第一电源对接部21、用以安装到外部设备或者电路板上并建立电性连接的第一电源安装部22、及设置在第一电源对接部21与第一电源安装部22之间的第一电源固定部23。所述各第一电源对接部21延伸超出第一电源端子收容槽11且收容在收容部105内。所述第一电源安装部22为若干间隔设置的引脚。所述引脚从第一电源固定部23的边缘延伸而出并向下延伸超出第一绝缘本体10,从而便干与外部设备或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信号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端子具有狭长结构,包括对接部、安装部、固定部,所述对接部可与对接连接器电性连接,所述安装部可安装到外部设备上,所述固定部设置在对接部与安装部之间,所述固定部包括平板部及自平板部两侧延伸的侧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信号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端子具有狭长结构,包括对接部、安装部、固定部,所述对接部可与对接连接器电性连接,所述安装部可安装到外部设备上,所述固定部设置在对接部与安装部之间,所述固定部包括平板部及自平板部两侧延伸的侧部。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信号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对侧部垂直于平板部。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信号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部包括自所述一侧部上延伸的第一接触指及自另一侧部延伸的第二接触指,所述第一接触指与第二接触指之间形成鱼形接口,从而可以夹持对接端子。4.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信号端子,其特征在于固定部的截面宽度大于对接部的截面览度。5.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若干电源端子以及若干信号端子,所述绝缘本体设置有若干贯穿绝缘本体的收容槽,所述信号端子收容在相应的一个收容槽内,所述各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戴宏骐容志强梁丽丽
申请(专利权)人: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凡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