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空阀装置及使用该真空阀装置的真空铸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867089 阅读:1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0-15 01:57
一种真空阀装置及使用该真空阀装置的真空铸件装置,该真空阀装置能确保和维持阀体的顺畅动作,并能确保适当的空间作为真空抽吸气体流路。真空阀装置包括:活塞杆,该活塞杆由杆部、活塞部和导向部构成,其中,所述活塞部形成在一端,所述导向部从该活塞部朝向另一端侧延伸至杆部;以及杆片,该杆片具有供该活塞杆从一端嵌插入并贯穿至另一端的插通孔,其特征是,包括插通孔的所述一端在内的插通孔的至少一部分构成气体流路,在该气体流路关闭时,活塞部被嵌插在插通孔的所述一端,在气体流路打开时,在导向部的一部分被嵌插在插通孔的所述一端的状态下,活塞部露出到插通孔的外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真空阀装置及使用该真空阀装置的用于铸造等的真空铸件装置。
技术介绍
已知有各种装置可作为通过操作阀开关来保持密闭容器内的真空状态或将密闭容器打开的真空阀装置。例如,在专利文献I中记载有一种真空阀,在该真空阀中,阀板8在打开位置处打开阀开口部4,在关闭位置处与阀片6紧贴,并在中间位置处覆盖阀开口部4但与阀片6分开。 此外,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有一种真空铸件装置,该真空铸件装置具有能自由移动地配置在切换阀室8内的圆筒状的切换阀体13。在上述真空铸件装置中,由于切换阀体13的第二阀部13C在切换阀室8内移动,因此,会依次进行在型腔I内形成真空和向型腔I内注塑熔融金属(日文溶湯射出)。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 :日本专利特开2008-025839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专利特开平03-151155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专利文献2记载的真空铸件装置中,切换阀机构被一体安装在真空铸件装置 内,因而不存在专利文献I这样的作为单体的真空阀。但是,若要将真空阀与真空铸件装置分开,则能使真空铸件装置结构简化,并能容易进行维修。在采用能将真空阀与真空铸件装置分离的结构的情况下,如何确保真空阀内的真空抽吸气体流路就成了问题。此外,在进行使真空阀的阀体从真空阀朝真空铸件装置突出这样的动作时,需要使阀体的动作顺畅地进行。因此,本专利技术的技术问题鉴于能在上述这种真空铸件装置中使用的真空阀装置的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真空阀装置及使用该真空阀装置的真空铸件装置,该真空阀装置能确保和维持阀体的顺畅动作,并能确保适当的空间作为真空抽吸气体流路。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真空阀装置包括活塞杆,该活塞杆由杆部、活塞部和导向部构成,其中,上述活塞部形成在一端,上述导向部从上述活塞部朝向另一端侧延伸至上述杆部;以及杆片,该杆片具有供上述活塞杆从一端嵌插入并贯穿至另一端的插通孔,,其特征是,包括上述插通孔的上述一端在内的上述插通孔的至少一部分构成气体流路,在该气体流路关闭时,上述活塞部被嵌插在上述插通孔的上述一端,在上述气体流路打开时,在上述导向部的一部分被嵌插在上述插通孔的上述一端的状态下,上述活塞部露出到上述插通孔的外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真空阀装置,由于在气体流路关闭时,活塞部被嵌插在插通孔的ー端,而在气体流路打开时,在导向部被嵌插在插通孔的上述一端的状态下,使活塞部露出到插通孔的外部,因此,能使作为阀体的活塞部顺畅地进行动作。此外,由于插通孔的包括上述一端在内的至少一部分构成气体流路,因此,能简便地确保将真空泵与模具内型腔连通的真空抽吸流体流路。在本专利技术的真空阀装置中,较为理想的是,对上述导向部的外周面实施表面处理,该表面处理使上述导向部的外周面与上述杆片的内周面之间的滑动摩擦カ减小。作为表面处理的种类,可采用硬质铬镀覆、氮化处理或粘贴陶瓷等方法。此外,较为理想的是,对活塞部的侧面也实施同样的表面处理。利用这种表面处理,能更可靠地确保作为阀体的活塞部的顺畅的动作。此外,在本专利技术的真空阀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导向部在杆的轴向上的长度形成 得比上述活塞部在杆的轴向上的长度大。这样,通过将导向部形成得比活塞部长,从而在气体流路打开时,在导向部被嵌插在插通孔的一端的状态下,使活塞部露出到插通孔的外部,此时,不仅能充分确保真空抽吸流路,还能在杆片内表面上沿轴径方向稳定地对活塞杆进行支承。在本专利技术的真空阀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导向部分由从上述活塞部朝向上述另一端侧延伸的多个肋结构体构成。例如,通过在活塞杆的周围等间隔地形成与活塞杆平行延伸的多个肋结构体,从而能使肋结构体的形状加工简化。此时,若是两个肋结构体,则能在活塞杆的横截面上形成于表盘的六点和十二点的方向。同样地,若是三个肋结构体,则能在活塞杆的横截面上形成在四点、八点及十二点的方向。此外,较为理想的是,上述肋结构体至少形成在活塞杆中心轴的铅垂下方。由于将肋结构体配置在能直接对施加在活塞杆上的重力进行支承的位置处,因此,能防止活塞杆因重量不同而在插通孔内出现偏心。此外,对于形成在活塞杆的中心轴的铅垂下方之外的肋结构体而言,较为理想的是,该肋结构体在杆的轴径方向上的长度(即肋高)形成得为比形成在活塞杆的中心轴的铅垂下方的肋结构体小一些(例如O. 5 Imm左右)。如上所述,对于配置在没有直接受到作用于活塞杆的重力的位置上的肋结构体而言,通过在肋的高度尺寸上设置退刀部(日文ュゲ),从而能减小导向部的外周面与杆片的内周面之间的滑动摩擦力。在上述本专利技术的真空阀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肋结构体在肋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形成得比肋结构体之间形成的槽在肋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小。即,较为理想的是,在活塞杆的横截面上,使一个肋结构体的外周长度比彼此相邻的肋结构体之间的槽的外周长度短。利用这种肋结构体与槽的大小关系,能在确保真空抽吸气体流路的同时,通过将导向部嵌插在肋结构的外周面与杆片的内周面之间来在轴径方向上稳定地对活塞杆进行支承。本专利技术的真空阀装置可被理想地用在真空铸件装置中。即,通过将上述各种的真空阀装置与真空铸件装置的模具等连接,来打开/关闭模具型腔内与真空泵之间的流路,从而能提供ー种动作的稳定性及快速性优异的真空铸件装置。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真空阀装置及使用该真空阀装置的真空铸件装置,能使活塞杆的活塞动作顺畅。藉此,能防止活塞杆在动作中与杆片碰撞而导致部件破损,井能防止真空阀装置的维修费用增大。此外,还能使真空铸件装置迅速且稳定地进行运转。附图说明图I示出了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真空阀装置(真空抽吸气体流路处于打开状态),图1(a)是纵剖视图,图1(b)从图1(a)的左侧观察活塞杆的侧视图。图2示出了图I的真空阀装置的各个尺寸的测定部位,图2(a)是纵剖视图,图2(b)从图2(a)的左侧观察活塞杆的导向部的侧视图。图3是表示使用图I的真空阀装置的真空铸件装置的结构的示意纵剖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I示出了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真空阀装置1,尤其示出了真空抽吸气体流路处于打开时的状态。在图1(a)的纵剖视图中,在杆片2中形成有从图的左端至右端贯穿杆片2的插通孔3,在插通孔3中嵌插有活塞杆4。活塞杆4贯穿与杆片2的右端面接合的杆导向件5和联接器6,活塞杆4的右纟而在联接器6内与活塞接头7相连。活塞接头7通过液压汽缸杆23而与液压汽缸21相连,从而能在液压汽缸21的驱动力的作用下使活塞杆4沿轴向移动。在活塞杆4的左端形成有具有与插通孔3的内径大致相等的外径的活塞部8,此夕卜,还形成有从活塞部8朝向右端侧延伸至杆部9的由肋结构10和槽12构成的导向部11。在图1(a)中,通过使导向部11的一部分露出到插通孔3的外部,从而来形成开口部22。由于插通孔3经由开口部22与杆片外部连通,因此,能由开口部22、插通孔3和与插通孔3相连的真空泵41来构成真空抽吸气体流路。此外,将活塞杆4从图I (a)所示的真空抽吸气体流路的打开状态朝右侧移动来使导向部11完全没入插通孔3内,并将活塞部8嵌插至插通孔3的左端,因此,就能完成真空抽吸气体流路的封闭状态。在该封闭状态中,由于设于活塞杆4的限位部39与杆导向件5抵接,因此,能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09.11.06 JP 2009-2550341.一种真空阀装置,包括 活塞杆,该活塞杆由杆部、活塞部和导向部构成,其中,所述活塞部形成在一端,所述导向部从所述活塞部朝向另一端侧延伸至所述杆部;以及 杆片,该杆片具有供所述活塞杆从一端嵌插入并贯穿至另一端的插通孔,其特征在于, 包括所述插通孔的所述一端在内的所述插通孔的至少一部分构成气体流路, 在该气体流路关闭时,所述活塞部被嵌插在所述插通孔的所述一端, 在所述气体流路打开时,在所述导向部的一部分被嵌插在所述插通孔的所述一端的状态下,所述活塞部露出到所述插通孔的外部。2.如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中里定行木村哲也藤生美明
申请(专利权)人:三电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