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道路交通的监控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7864509 阅读:19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0-14 23: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道路交通的监控系统,包括第一地感线圈、第二地感线圈、数据接收单元、数据处理单元、数据传输单元以及监控中心,该第一地感线圈和第二地感线圈沿车辆行驶方向前后设置在每条车道上,该第一地感线圈和第二地感线圈之间的距离小于车身长度;该数据接收单元与第一地感线圈和第二地感线圈均相连并接收各自的被触发次数;该数据处理单元则对数据接收单元接收的数据进行处理后通过数据传输单元发送至监控中心,该监控中心还连接有备用获取设备,并根据第一地感线圈和第二地感线圈被触发次数的关系而确定是否需要启动备用获取设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迅速判断出地感线圈中的故障,从而实现对道路交通全年全天候监控。(*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子警察系统领域,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道路交通监控系统。
技术介绍
交通管理部门对道路交通状况进行监控的传统方法,是先采用摄像机摄取道路交通状况,然后将摄像机摄取的图像信息传送到远程控制中心,再通过人工的方式而直接监控远程控制中心的显示器。随着自动化技术及图像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警察系统正被逐渐投入使用,比如其可以在感应到车辆信号之后,自动对相应路段交通状况进行判断而改变红绿灯的调整时序,从而使得道路通行更加畅快;又如其可以在感应到车辆信号之后,对闯红灯的车辆进行摄像并自动识别出其车牌号码等等;即电子警察系统实现其各项功能,均是以获取到 车辆信号为前提条件。目前,电子警察系统获取车辆信号的方式主要包括如下几种一、在道路路口的路面下铺设地感线圈,如此通过地感线圈的电磁感应而自动检测路面上是否有车辆;二、在道路路口安装激光或者红外线装置,如此通过检测激光或红外线装置的接收端是否接收到发射端的发射信号来判断路面上是否有车辆;三、在道路路口架设有视频分析设备,通过视频分析设备的分析而识别出车辆的位置状态。但是,上述各种车辆信号的获取方式,由于相互之间原理相差较大,故一般是分别独立设置在不同路段的路面上,即使在同一路段的路面上设置了有两个,也往往会因为无法及时判断出故障的发生而造成线路切换过于延迟而造成实际效用过差。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人针对现有电子警察系统中的上述缺陷深入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道路交通的监控系统,其能迅速判断出当前信号采集模式的故障,并能迅速切换到另一信号采集模式而实现对道路交通的全时监控。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的解决方案是一种道路交通的监控系统,其中,包括第一地感线圈、第二地感线圈、数据接收单元、数据处理单元、数据传输单元以及监控中心,该第一地感线圈和第二地感线圈沿车辆行驶方向前后设置在每条车道上,该第一地感线圈和第二地感线圈之间的距离小于车身长度;该数据接收单元与第一地感线圈和第二地感线圈均相连并接收各自的被触发次数;该数据处理单元则对数据接收单元接收的数据进行处理后通过数据传输单元发送至监控中心,该监控中心还连接有备用获取设备,并根据第一地感线圈和第二地感线圈被触发次数的关系而确定是否需要启动备用获取设备。采用上述结构后,本技术涉及道路交通的监控系统,其通过分析判断第一地感线圈和第二地感线圈的触发次数之间的关系,即可以迅速判断出地感线圈中的故障,如此可以方便人们进行后续的操作处理即迅速切换到备用获取设备;即本技术在迅速判断出地感线圈中的故障后,能立马切换到车辆信息的备用获取设备,从而实现对道路交通的全年全天候的监控。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涉及一种道路交通监控方法的流程总图;图2为本技术涉及一种道路交通监控方法中车辆信号获取步骤的流程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涉及一种道路交通监控方法所涉及硬件部分的结构示意图。图中 第一地感线圈11第二地感线圈 12数据接收单元21数据处理单元 22数据传输单元23监控中心3视频摄像机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进一步解释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对本技术进行详细阐述。如图I所示,本技术涉及的一种道路交通监控方法,包括车辆信号的获取步骤和监控步骤,该监控步骤是在获取车辆信号后进行的,该监控步骤根据当前道路监控的目的而进行实际设定,比如其可以为红绿灯延时的匹配性调整或者拍摄闯红灯车辆的车牌信息等。如图2所示,其为本技术涉及的一种道路交通监控方法中车辆信号获取步骤的总体流程示意图,其当地感线圈处于故障状态时,则切换到备用获取方式进行获取,而当地感线圈处于会恢复到正常状态时,则切回至地感线圈的获取方式。下面结合图3所示,来对本技术涉及道路交通监控方法中车辆信号的获取步骤进行详细说明该车辆信号的获取步骤,包括如下步骤①、通过埋设在道路上的地感线圈采集各车道的车辆信息;其中,每条车道上均沿车辆行驶方向依次设置第一地感线圈11和第二地感线圈12,该第一地感线圈11和第二地感线圈12之间的距离小于车身长度;②、实时检测第一地感线圈11和第二地感线圈12的被触发次数,并根据第一地感线圈11和第二地感线圈12的被触发次数及其之间的关系而进行判断是否有故障;该第一地感线圈11和第二地感线圈12均依次通过数据接收单元21、数据处理单元22和数据传输单元23而与监控中心3相连;若监控中心3判断出第一地感线圈11的被触发次数与第二地感线圈12的被触发次数之间差值大于1,则被触发次数少的地感线圈出现了故障;若监控中心3判断出第一地感线圈11和第二地感线圈12在设定时间内一直未被触发,则第一地感线圈11和第二地感线圈12均出现故障;该设定时间一般设置为不小于六个小时,但是其实际上可以根据当地车辆的行驶概况而进行相应的调整,比如其可以设置为十二个小时或者二十四个小时,当然也可以为5分钟;③、若某个车道的地感线圈出现故障,将该车道的车辆信息获取来源切换至备用获取方式;对于该备用获取方式,其可以为现有的各种方式,比如在本实施例中,其为通过视频摄像机4拍摄的方式,该视频摄像机4上标明有虚拟线圈,并通过该虚拟线圈与车辆的相对位置来确定车辆的位置状态信息;当然其还可以采用红外的方式。④、若故障地感线圈的被触发次数发生变化时,即地感线圈检测方式恢复,则再次切换回到地感线圈采集车辆信息的方式。这样,本技术涉及的道路交通的监控方法,其通过分析判断第一地感线圈11和第二地感线圈12的触发次数之间的关系,即可以迅速判断出地感线圈中的故障,一旦发 现了故障之后,则立马切换到车辆信息的备用获取方式,从而实现对道路交通的全年全天候的监控。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还单独提供一种信号采集故障的判断方法,其中,包括如下步骤①、沿待检测车道的车辆行驶方向依次设置第一地感线圈11和第二地感线圈12,该第一地感线圈11和第二地感线圈12之间的距离小于车身长度;②、实时检测第一地感线圈11和第二地感线圈12的被触发次数;③、根据第一地感线圈11和第二地感线圈12的被触发次数及其之间的关系而进行故障判断;若第一地感线圈11的被触发次数与第二地感线圈12的被触发次数之间差值大于1,则被触发次数少的地感线圈出现了故障;若第一地感线圈11和第二地感线圈12在设定时间内一直未被触发,则第一地感线圈11和第二地感线圈12均出现故障。该设定时间一般来讲被设置为不小于六小时。如此,其能迅速准确地判断出信号采集的故障,以让人们可以迅速做出响应,比如直接进行维修或者如上文所述进行直接切换。另外,如图3所示,本技术还提供一种道路交通的监控系统,其包括第一地感线圈11、第二地感线圈12、数据接收单元21、数据处理单元22、数据传输单元23以及监控中心3。该第一地感线圈11和第二地感线圈12沿车辆行驶方向前后设置在每条车道上,该第一地感线圈11和第二地感线圈12之间的距离小于车身长度;该数据接收单元21与第一地感线圈11和第二地感线圈12均相连并接收各自的被触发次数。该数据处理单元22则对数据接收单元21接收的数据进行处理后通过数据传输单元23发送至监控中心3,该监控中心3还连接有备用获取设备,并根据第一地感线圈11和第二地感线圈12被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道路交通的监控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地感线圈、第二地感线圈、数据接收单元、数据处理单元、数据传输单元以及监控中心,该第一地感线圈和第二地感线圈沿车辆行驶方向前后设置在每条车道上,该第一地感线圈和第二地感线圈之间的距离小于车身长度;该数据接收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祥耀
申请(专利权)人:泉州市视通光电网络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