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许秋专利>正文

自洁免拆叉排式热交换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855413 阅读:21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0-13 15:12
一种自洁免拆叉排式热交换器,包括上下叠加且相互联通的单元热交换器,在其顶部设有进水管、底部设有出水管,在进水管与出水管之间联接有并联的换热管,一个单元热交换器的出水管与相邻一个单元热交换器的进水管通过联通管联通,在单元热交换器两端的换热管下方设置有支撑壁,相邻的单元热交换器通过支撑壁联接,换热管的底部在水平方向进水端高于出水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能够实现自洁、易清理保养、换热效率高、维修费用低等优点。(*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热交换器,特别是应用于锅炉设备的自洁免拆叉排式热交换器
技术介绍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燃气炉主要分为自然对流和强制对流式两大类。英国“海姆沃斯”(HAMW0RTHY)公司的“博威尔”(TOREWELL)系列组合式热水锅炉为自然对流式,其由金属铸造而成,其优点一是热效率高,可达90%以上,符合节能环保的要求;二是占地面积小,适应安装环境性强,在城市改造、高层及多层建筑应用领域中有明显的优势。例如可安装 在已建设好的建筑物地下室,或建筑物的顶层屋面上,对新建锅炉房的要求不高;三是安装方便,其由燃烧器、燃烧室(炉膛)、分火器、热交换器、顶盖上下立式堆集组合而成,在锅炉的安装上非常灵活,可在施工现场将其散件组装而成,其优势是其它类型锅炉所不能比拟的。上述的自然对流式锅炉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缺陷热交换器中的换热管的形状其整体是正方体,下面是圆弧状,管长方向呈水平状,顺序排列,管壁内光滑,管外设有换热片,在自然对流换热中,其管状、管与管之间的间距是合理的,科学的,它充分的利用了大气自然对流交换的各种条件,换热率较高。但是,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其换热效率降低,因为热交换器中的换热管底部呈水平状,管内水所产生的垃圾及污垢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就会产生热阻,无法进行清理。热交换器中的换热管管外热源对流换热,随着燃烧时间的延长及燃烧状况的不良,其产生的烟灰、污垢的积累也会产生热阻,同样也无法清理,进而影响了热效率。要解决上述两方面的问题时必须将其锅炉全部拆开,将每个换热器逐个清理,重新安装,才能保证锅炉的换热效率,这就使得锅炉在维护、清理、保养的过程中劳动强度及难度增大,花费时间长,且安装的过程中又易使连接附件损坏,对工人要有一定的技术要求,给客户使用、维护、清理、保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增加了维修费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锅炉热交换器所存在的缺陷,提供了一种能够自洁、易清理保养、换热效率高的自洁免拆叉排式热交换器。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方案是包括上下叠加且相互联通的单元热交换器,在其顶部设有进水管、底部设有出水管,在进水管与出水管之间联接有并联的换热管,一个单元热交换器的出水管与相邻一个单元热交换器的进水管通过联通管联通,在单元热交换器两端的换热管下方设置有支撑壁,相邻的单元热交换器通过支撑壁联接,换热管的底部在水平方向进水端高于出水端。本技术的换热管底部的倾斜率是100 0.5 30。本技术的上下相邻的单元热交换器呈180°设置,且上下相邻的换热管交错排列。本技术的单元热交换器两端的换热管是截面为矩形的方管或其他多边形管,单元热交换器中间的换热管的顶壁和底壁是圆弧形或山脊形、且顶壁宽度大于底壁的宽度,换热管的侧壁与顶壁和底壁连为一体。本技术的换热管的内侧壁上设置有凸出的肋条。本技术的进水管是并联设置的2个,出水管与进水管相对应。本技术的支撑壁上加工有清洗孔,清洗孔上设置有堵头。本技术的换热管采用底部在水平方向进水端高于出水端呈一定的坡度,利用了管内液体由高到底的强制流动,将管内的沉淀物和污垢顺着水流方向排出,实现自洁目的,保持管内长期处于洁净状态,管底的坡度加大了水流梯度,提高了管内水流速度,加快了换热速率,大大提高了换热效率;增加了现有支撑壁的高度并在其上加工有清洗孔,一方 面在热源强制对流过程中,为强制对流的热源流出足够的空间,使热源的流动更加顺畅,在此基础上,通过清洗孔,便于检查炉内情况,清理换热管与换热管之间的积碳、污垢等,便于保养,避免了在保养维护时需要拆卸安装锅炉所带来的劳动强度与难度;单元热交换器反方向设置且上下换热管交错排列,热源在收缩或扩张的弯曲通道内流动,使得换热管能够充分地吸收热源中的热能,大大提升了换热效率;单元热交换器的顶部和底部各并联联接两个进水管、出水管,使管内的水自上而下流动,而热源在其换热管与换热管之间由下向上流动,在相同条件下,2个上下进水管、出水管是单个进水管、出水管流量的2倍,加快了管内换热水的流量与流速,提高了换热效率;在换热管内壁设置凸出的肋条,当管壁水遇到凸出的肋条时改变方向,与管内中心的水混合,使得管内中心的水迅速受热,同时,肋条增加了管内壁的换热面积,提高了换热的效率。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实施例I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I的A向剖视图。图3是图2中单元热交换器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中换热管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换热管与相邻换热管之间的联接结构示意图。图6是单元热交换器与相邻单元热交换器之间的联接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技术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实施例I参见图I 6,本实施例的自洁免拆叉排式热交换器由上下叠加且相连通的单元热交换器联接构成,上下相邻的单元热交换器呈180°设置。本实施例的单元热交换器由并联的进水管I、换热管2、换热片3、出水管4、支撑壁5、联通管6、堵头7以及肋条8联接构成。单元热交换器的顶部设置两个并联的进水管1,底部设置两个并联的出水管4,一个换热管2与另一个换热管2相互并联且与进水管I和出水管4相联通,在换热管2的外壁中段焊接联接换热片3,换热片3的形状为长方形,换热片3用于增加换热管2的管壁传热面积。在单元热交换器的两侧换热管2下表面用螺纹紧固联接件固定联接有支撑壁5,一个单元热交换器的支撑壁5与相邻的单元热交换器的上表面固连,一个单元热交换器的出水管4与相邻一个单元热交换器的进水管I通过联通管6联接,使得上下相邻的单元热交换器水平反向联接构成一个整体的热交换器,本实施例的上下相邻的换热管2呈交错排列。通过支撑壁5使得上下相邻的单元热交换器之间即上下相邻的换热管2之间形成了封闭的通道,由于整个热交换器的上下相邻换热管2是叉排列,上下相邻的单元热交换器所形成的热源通道是交替收缩扩张的弯曲通道,即水从上自下自由流动,热源在换热管2之间自下而上流动从而提高了换热效率。安装在单元热交换器一端的换热管2采用截面为矩形的方管结构,另一端的换热管2采用其他多边形结构,即可以是三边形、也可以是五边形或者六边形等等,只要保证其临近另一换热管2的侧壁是由下自上倾斜即可;在方管和其他多边形管之间的多个中间换热管2的顶壁和底壁为圆弧线形,顶壁的宽度是底壁宽度的I. I倍,换热管2的侧壁与顶壁和底壁连为一体,而且在内侧壁上还设置有凸出的肋条8。本技术的换热管2均是底部 在水平方向进水端高于出水端,即换热管2顶部水平设置,底部倾斜设置,进水端的横截面小于出水端的横截面,整个管体的侧截面呈梯形,底部与水平面形成的锥度即其倾斜率为100 15,使得进入管内的水流动速度加快,管内的污垢不易停留,便于换热管2自洁。本实施例在方管和其他多边形结构的换热管2底部安装有支撑壁5,其通过支撑壁5与下方相邻的换热管2联接,在支撑壁5上分别加工有3个清洗孔,清洗孔上通过螺纹联接安装有堵头7,清洗孔的数目可以依据支撑壁5的长度而调整,清洗孔用于检查锅炉内的情况,清理换热管2与换热管2之间的积碳和污垢等。实施例2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I的区别主要在于换热管2的底部的倾斜率为100 0.5,方管的结构替换成其他的多边形管,即可以是三边形、也可以是五边形或者六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洁免拆叉排式热交换器,包括上下叠加且相互联通的单元热交换器,在其顶部设有进水管(I)、底部设有出水管(4),在进水管(I)与出水管(4)之间联接有并联的换热管(2),一个单元热交换器的出水管(4)与相邻一个单元热交换器的进水管(I)通过联通管(6)联通,在单元热交换器两端的换热管(2)下方设置有支撑壁(5),相邻的单元热交换器通过支撑壁(5)联接,其特征在于换热管(2)的底部在水平方向进水端高于出水端。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自洁免拆叉排式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换热管(2)的底部的倾斜率是100 0.5 30。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自洁免拆叉排式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下相邻的单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秋许讪镤
申请(专利权)人:许秋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