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水平落差的枢纽器及其可携式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853982 阅读:2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0-13 12: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一种无水平落差的枢纽器及其可携式装置,枢纽器设置于可携式装置的上盖与底座之间,其具有扭力产生单元、第一轴组及第二轴组,扭力产生单元具有第一轨道及第二轨道,第一轴组具有第一主转轴及第一副转轴,其可滑动地设于第一轨道中,第二轴组具有第二主转轴及第二副转轴,其可滑动地设于第二轨道中,透过双轴组的设置,使得上盖得以分别藉由双轴心的枢转,而在开启至180度时与底座呈完全水平状态。(*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为ー种无水平落差的枢纽器,是指ー种装设于可携式装置中以使上盖与底座相对枢转的枢纽器。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的可携式装置中,设置有枢纽器以使相互枢设的上盖与底座得以相对枢转,现有技术的枢纽器具有单ー转轴,上盖相对于底座枢转时,以该转轴为轴心加以转动。请參阅图12及图13所示,为了使上盖60闭合时与底座70贴合齐平,转轴80的位置相对位于底座70上方,然而,如此将导致上盖60在开启至180度时,上盖60相对位于底座70上方而无法与底座70呈水平切齐,故当现有技术的枢纽器应用于现有技术的可携 式装置吋,开启后不平整的上盖60与底座70,将限制上盖60与底座70对接后形成ー完整的平板计算机的可能性,在平板计算机逐渐成为主流的趋势下,现有技术的枢纽器确实缺少其应用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设计了ー种无水平落差的枢纽器,使得上盖开启至180度时与底座的表面呈水平对接。为达到上述的技术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手段为设计ー种无水平落差的枢纽器,其中包括一扭カ产生単元,其包含有ー扭カ板,扭カ板上贯穿成型有一第一轨道及一第二轨道,各轨道具有三个支轨;一第一轴组,其与扭カ板相接,第一轴组包含有一第一承架、一第一主转轴及一第一副转轴,第一承架具有相连接的固定翼及套接翼,第一承架的套接翼与扭カ板相贴靠,第一承架的套接翼上贯穿成型有一主轴孔及一副轴孔,第一承架的主轴孔位于第一承架的副轴孔与第一承架的套接翼的端部之间,第一主转轴贯穿第一承架的主轴孔及扭カ板的第一轨道,第一副转轴贯穿第一承架的副轴孔及扭カ板的第一軌道;一第二轴组,其与扭カ板相接,第二轴组包含有一第二承架、一第二主转轴及一第ニ副转轴,第二承架具有相连接的固定翼及套接翼,第二承架的套接翼与扭カ板相贴靠,第ニ承架的套接翼上贯穿成型有一主轴孔及一副轴孔,第二承架的主轴孔位于第二承架的副轴孔与第二承架的套接翼的端部之间,第二主转轴贯穿第二承架的主轴孔及扭カ板的第二轨道,第二副转轴贯穿第二承架的副轴孔及扭カ板的第二軌道。其中扭カ产生単元的扭カ板的第一轨道包含有一直轨及ー弧轨,第一轨道的弧轨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第一主转轴可滑动地穿设于第一轨道的弧轨中,第一副转轴可滑动地穿设于第一轨道的直轨中,扭カ板的第二轨道包含有一直轨及ー弧轨,第二轨道的弧轨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第二主转轴可滑动地穿设于第二轨道的弧轨中,第二副转轴可滑动地穿设于第二轨道的直轨中。其中第一轨道的直轨与第一轨道的弧轨的外侧缘的中央处相连通,第二轨道的直轨与第二轨道的弧轨的外侧缘的中央处相连通。其中第一主转轴具有一冠部及ー杆部,第一副转轴具有一冠部及ー杆部,第二主转轴具有一冠部及ー杆部,第二副转轴具有一冠部及ー杆部,第一主转轴的冠部抵靠于第一承架的套接翼的表面,第二主转轴的冠部抵靠于第二承架的套接翼的表面,且第一主转轴及第二主转轴的杆部的末端铆合卡抵于扭力板表面,第一副转轴的冠部抵靠于扭カ板表面,第二副转轴的冠部抵靠于扭カ板表面,且第一副转轴的杆部的末端铆合卡抵于第一承架的套接翼表面,第二副转轴的杆部的末端铆合卡抵于第二承架的套接翼表面。其中扭カ产生単元进ー步包含有一第一磨耗板及一第二磨耗板,第一磨耗板与第一承架的套接翼相对应,第二磨耗板与第二承架的套接翼相对应,扭カ板夹持于该等磨耗板与该等套接翼之间,各磨耗板上贯穿成型有一主轴孔及一副轴孔,第一磨耗板的主轴孔与第一承架的主轴孔相对齐,第一磨耗板的副轴孔与第一承架的副轴孔相对齐,第二磨耗板的主轴孔与第二承架的主轴孔相对齐,第二磨耗板的副轴孔与第二承架的副轴孔相对齐,前述的第一主转轴具有一冠部及ー杆部,第一副转轴具有一冠部及ー杆部,第一副转轴 的杆部上设有螺纹部,第二主转轴具有一冠部及ー杆部,第二副转轴具有一冠部及ー杆部,第二副转轴的杆部上设有螺纹部,第一主转轴的冠部抵靠于第一承架的套接翼的表面,且第一主转轴的杆部的末端依序贯穿扭力板及第一磨耗板,并铆合卡抵于第一磨耗板的表面,第二主转轴的冠部抵靠于第二承架的套接翼的表面,且第二主转轴的杆部的末端依序贯穿扭力板及第ニ磨耗板,并铆合卡抵于第二磨耗板的表面,第一副转轴的冠部抵靠于第一承架的套接翼的表面,且第一副转轴的杆部依序贯穿扭力板及第一磨耗板,第一副转轴的杆部的螺纹部与ー螺帽相螺合固定,第二副转轴的冠部抵靠于第二承架的套接翼的表面,且第二副转轴的杆部依序贯穿扭カ板及第ニ磨耗板,第二副转轴的杆部的螺纹部与一螺帽相螺合固定。其中第一承架的固定翼与套接翼相互垂直,第二承架的固定翼与套接翼相互垂直。本技术另设计了一种可携式装置,其中包括一上盖;一底座,其与上盖相互枢接;至少ー个前述的枢纽器,其装设于上盖及底座之间,枢纽器的第一轴组的第一承架的固定翼与上盖相互固定,枢纽器的第二轴组的第二承架的固定翼与底座相互固定。其中该上盖与底座相邻的端部分别为直角。本技术的优点在于,透过第一及第ニ轴组的设置,配合扭カ板上第一及第ニ轨道,使得本技术得以藉由双重轴心的旋转,来提供上盖相对于底座枢转,则上盖利用双轴心的枢转,可旋转至与底座呈水平状态的开启模式,以利于可携式装置采用不同的功能模式。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枢纽器的立体外观图。图2为本技术枢纽器的组件分解图。图3为本技术扭カ板的平面 图。图4为本技术可携式装置闭合状态的立体外观图。图5为本技术可携式装置闭合状态的侧视剖面图。图6为本技术可携式装置开启90度前的侧视剖面图。图7为本技术可携式装置开启90度后的侧视剖面图。图8为本技术可携式装置开启180度时的立体外观图。图9为本技术可携式装置开启180度时的侧视剖面图。图10为本技术枢纽器的另ー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图11为本技术枢纽器的另ー实施例的组件分解图。图12为现有技术可携式装置闭合状态的侧视图。图13为现有技术可携式装置开启180时的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配合图式及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进ー步阐述本技术为达成预定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请參阅图I及图2所示,本技术的无水平落差的枢纽器包含有ー扭カ产生单兀10、一第一轴组20、及一第二轴组30。前述的扭カ产生単元10包含有一扭カ板11,扭カ板11上贯穿成型有一第一轨道111及一第二轨道112,各轨道111、112具有三个支轨,各支轨相连通且呈放射状排列,在较佳实施例中,各轨道111、112包含有一直轨1111、1121及ー弧轨1112、1122,各弧轨1112、1122 具有一第一端 1113、1123 及一第二端 1114、1124,直轨 1111、1121 与弧轨 1112、1122的外侧缘的中央处相连通,则弧轨1112、1122的第一端1113、1123及第ニ端1114、1124均朝远离直轨1111、1121的方向延伸,以形成三个支轨,第一轨道111的弧轨1112的内侧缘面对第二轨道112的弧轨1122的内侧缘。前述的第一轴组20与扭カ产生単元10的扭カ板11相接,第一轴组20包含有一第一承架21、一第一主转轴22及一第一副转轴23,第一承架21具有相连接的固定翼211及套接翼212,较佳实施例中,固定翼211与套接翼212相互垂直,套接翼212与扭カ板11相贴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ー种无水平落差的枢纽器,其特征在于,其中包括 一扭カ产生単元,其包含有ー扭カ板,扭カ板上贯穿成型有一第一轨道及一第二軌道,各轨道具有三个支轨; 一第一轴组,其与扭カ板相接,第一轴组包含有一第一承架、一第一主转轴及一第一副转轴,第一承架具有相连接的固定翼及套接翼,第一承架的套接翼与扭カ板相贴靠,第一承架的套接翼上贯穿成型有一主轴孔及一副轴孔,第一承架的主轴孔位于第一承架的副轴孔与第一承架的套接翼的端部之间,第一主转轴贯穿第一承架的主轴孔及扭カ板的第一轨道,第一副转轴贯穿第一承架的副轴孔及扭カ板的第一軌道; 一第二轴组,其与扭カ板相接,第二轴组包含有一第二承架、一第二主转轴及一第二副转轴,第二承架具有相连接的固定翼及套接翼,第二承架的套接翼与扭カ板相贴靠,第二承架的套接翼上贯穿成型有一主轴孔及一副轴孔,第二承架的主轴孔位于第二承架的副轴孔与第二承架的套接翼的端部之间,第二主转轴贯穿第二承架的主轴孔及扭カ板的第二轨道,第二副转轴贯穿第ニ承架的副轴孔及扭カ板的第二轨道。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无水平落差的枢纽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扭カ产生単元的扭力板的第一轨道包含有一直轨及ー弧轨,第一轨道的弧轨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第一主转轴可滑动地穿设于第一轨道的弧轨中,第一副转轴可滑动地穿设于第一轨道的直轨中,扭カ板的第二轨道包含有一直轨及ー弧轨,第二轨道的弧轨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第二主转轴可滑动地穿设于第二轨道的弧轨中,第二副转轴可滑动地穿设于第二轨道的直轨中。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水平落差的枢纽器,其特征在于,其中第一轨道的直轨与第一轨道的弧轨的外侧缘的中央处相连通,第二轨道的直轨与第二轨道的弧轨的外侧缘的中央处相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I至3任ー项所述的无水平落差的枢纽器,其特征在于,其中第一主转轴具有一冠部及ー杆部,第一副转轴具有一冠部及ー杆部,第二主转轴具有一冠部及ー杆部,第二副转轴具有一冠部及ー杆部,第一主转轴的冠部抵靠于第一承架的套接翼的表面,第二主转轴的冠部抵靠于第二承架的套接翼的表面,且第一主转轴及第ニ主转轴的杆部的末端铆合卡抵于扭力板表面,第一副转轴的冠部抵靠于扭カ板表面,第二副转轴的冠部抵靠于扭力板表面,且第一副转轴的杆部的末端铆合卡抵于第一承架的套接翼表面,第二副转轴的杆部的末端铆合卡抵于第二承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莊志光
申请(专利权)人:欣日兴精密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