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套管扶正工具,属于套管头的安装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套管扶正工具,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为中通结构,且底座的竖向上设置有两组调节装置,两组调节装置相互配合使套管对中。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套管扶正工具,结构简单,操作简便,使用快捷,成本低廉,易于推广;能够避免套管头中心轴线与转盘中心轴线之间的偏差造成的危害与损失,利于钻进工作的进行。(*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套管头的安装技术,特别是套管头的安装辅助工具。
技术介绍
根据油田现场套管头安装、调试作业时,套管头的中心线与转盘中心线的偏差控制不超过10_的标准,下步钻进工作中将会造成井口防喷器组通径偏磨致防喷器密封失效;套管头内径偏磨致套管头密封失效及套管偏磨、穿孔致套管环间密封失效等严重后果, 在偏差较大情况严重时,甚至会造成下部钻井工作无法继续进行。表层套管固井后,套管与转盘的居中度校准存在误差,因现有的补芯要通过所下套管接箍外径,所以套管补芯内径一般比所下套管的外径大50-70mm,套管下深到需要位置后,对于转盘和套管的校正,在缺乏工具情况下,控制对中的精度低。会直接导致套管和转盘的中心偏差较大。表层套管头安装时,套管头的承重台阶没有直接与套管接触,重量直接由套管头支撑筋传递到托盘和导管承担,导致后期随着上部重量的增加,支撑筋或托盘变形而发生井口偏斜。套管切割端面水平误差较大,造成表层套管头在安装后水平误差也较大如果使用套管头托盘上的顶丝来进行调节,也会后期上部重量加在托盘和导管上最终导致井口倾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专利技术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专为ZP275转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简便,使用快捷的套管扶正工具,使用该对中器解决了套管头的中心线与转盘中心线不对中的技术问题,避免了套管头与转盘之间的偏差造成的影响。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本技术的套管扶正工具,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为中通结构,且底座的竖向上设置有两组调节装置,两组调节装置相互配合使套管对中。由于采用了上述结构,底座用于安放于转盘上,从而通过在转盘上进行套管的对中调节,底座的中间为中通结构,能够穿过套管,且在底座的竖直方向上的不同水平上设置有两组调节装置,分布对套管不同高度进行调节,从而使两组调节装置能够相互配合对套管对中,且由于套管的下端长度达几千米,且不易移动,即可看出一固定点,而通过在不同水平上的两个点对套管进行调节,形成三点一直线,从而能够调节套管的垂直度,解决了套管头的中心线与转盘中心线不对中的技术问题,避免了套管头与转盘之间的偏差。本技术的套管扶正工具,每组调节装置由至少3支顶丝围绕底座的中心均匀分布,且通过同组顶丝间的配合使套管对中。由于采用了上述结构,每组调节装置由至少3支顶丝围绕底座的中心均匀分布,即位于同一圆周上,能够通过相互之间的配合,通过调节从而实现对套管的对中,其对中效果甚好,且两组调节装置分布位于不同的平面上,通过两个平面的调节,实现整个套管的对中,从而能够有效地避免套管头与转盘之间的偏差造成的影响。本技术的套管扶正工具,每组调节装置各为至少3支顶丝组成,且在顶丝在底座外套有顶丝套,所述顶丝套与底座固定。由于采用了上述结构,每组调节装置各由至少3支顶丝组成,且以底座的中心均布在同一圆周上,上下两组顶丝分布处于不同的平面上,同一平面的3支顶丝能够对该段的套管进行对中调节,且在顶丝在底座外套有顶丝套,顶丝套与底座在一起,从而使得顶丝可以相当于顶丝套,也即底座转动,通过三个顶丝的配合对套管进行调中,使得对中的效果良好,从而解决了套管头的中心线与转盘中心线不对中的技术问题,避免了套管头与转盘之间的偏差造成的影响。本技术的套管扶正工具,所述顶丝套与底座之间通过螺钉固定。由于采用了上述结构,顶丝套与底座之间通过螺钉固定,从而能够保证顶丝套被 固定在底座上,如果顶丝套损坏时,便于更换,使得维护简单易行。本技术的套管扶正工具,两组调节装置之间相距至少150 mm。由于采用了上述结构,将两个调节装置的竖直方向上相距150mm或者以上的距离,从而使得两个调节装置之间存在着距离差,因此可以通过两个调节装置对套管进行校正,由于两个调节装置存在着间距,可以通过两个调节装置进行同步调节,保证其套管的对中效果更好,从而解决了套管头的中心线与转盘中心线不对中的技术问题,避免了套管头与转盘之间的偏差造成的影响。本技术的套管扶正工具,所述底座的顶部设置有吊耳。由于采用了上述结构,便于对中器将套管对中后,通过吊耳可以方便快捷地将对中器取出,便于重复利用,大大地提高了工作的效率,降低了成本。本技术的套管扶正工具,所述底座由两个底座组合体拼接而成。由于采用了上述结构,该底座分别包括左右两个底座组合体,两个底座组合体可通过拼接而成,便于生产加工的同时,利于组装后对套管进行对中,使得操作极为简便。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I、本技术的套管扶正工具,结构简单,操作简便,使用快捷,成本低廉,易于推广;2、本技术的套管扶正工具,能够避免套管头与转盘之间的偏差造成的危害与损失,利于钻进工作的进行。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的套管扶正工具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I的俯视图。图中标记1-下底座、2-上底座、3-上顶丝、4-下顶丝、5-吊耳、6_螺钉、7_顶丝套。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详细的说明。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实施例I如图I和图2所示,本技术的套管扶正工具,包括底座,底座为中通结构,便于套于套管上,所述底座由两个底座组合体拼接而成,分布包括左底座组合体和右底座组合体,其中左右底座组合体均由下底座I和上底座2组成,且下底座I和上底座2为一体结构,左右底座组合体拼合形成的底座,其下底座I类似于四方形结构,而上底座2类似于六边形结构,在整个底座的竖直方向上分布设置有两组调节装置,每组调节装置各为3支顶丝组成,在不同两个水平面上的顶丝分别为上顶丝3和下顶丝4,其中上顶丝3为三个,以扶正工具的中心为中点,均匀分布于同一圆周上,能够使得套管被调节于底座的中心,在各个顶丝在底座外套有顶丝套7,所述顶丝套7通过螺钉6固定于底座,上顶丝3的平面与下顶丝4的平面之间相距150 mm,以便于两个平面与套管接触的点,与套管在井下的点形成三点一直线,从而控制其垂直度。在左底座组合体和右底座组合体的顶部分布设置两个有吊耳5,便于对中后的吊离。实施例2与实施例I相似,其不同之处在于所述上顶丝3的平面与下顶丝4的平面之间相距160 mm,以满足两组调节装置之间相距至少150 mm的要求,且可以根据实际的需求进行调整。但是需要考虑,避免扶正工具过高,造成操作不便。根据实际的需要,可以设定顶丝3为四个或者多个,以利于调节套管为宜。本技术的套管扶正工具,解决了套管头的中心线与转盘中心线不对中的技术问题,避免了套管头与转盘之间的偏差造成的影响。本技术的套管扶正工具,可配合ZP275转盘使用,该设备经试验证明,其效果 极佳。该项目符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鼓励类,第六类“石油、天然气”第5项“提高油气田采收率、生产安全保障技术和设计、生态环境恢复与污染防治工程技术开发和应用”。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套管扶正工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为中通结构,且底座的竖向上设置有两组调节装置,两组调节装置相互配合使套管对中。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套管扶正工具,其特征在于每组调节装置由3支顶丝围绕底座的中心均匀分布,且通过同组顶丝间的配合使套管对中。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套管扶正工具,其特征在于在顶丝在底座外套有顶丝套(7),所述顶丝套(7)与底座固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勇,严永发,蒋光强,许召民,
申请(专利权)人:广汉川油井控装备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