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物膜载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851828 阅读:17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0-13 08: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生物膜载体,该生物膜载体包括柱状的外管体(1)、设置在外管体内且与该外管体共中心轴线的正棱柱面(2)和设置在外管体和正棱柱面之间的翅片(3),该翅片的外侧边与所述外管体的内壁相连,内侧边与正棱柱面的棱相连,翅片的外侧边距离中心轴线的距离为R,相邻的翅片之间的外管体形成为半径小于R且向外突出的弧面。该生物膜载体对水力冲击具有良好的缓冲作用,生物膜不易流失;具有较大的空隙率和良好的通气和过水性能;增大了生物膜载体的比表面积,加大了单位体积载体的微生物负载量,提高了生物反应池的容积负荷;为不同种群的微生物提供不同的附着空间,形成不同的生化反应功能区;结构相对简单,生产成本较低。(*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ー种生物膜载体,具体地,涉及ー种用于废水处理的生物膜载体。
技术介绍
生物接触氧化法是从生物膜法派生出来的ー种废水生物处理法,是介于活性污泥法与生物滤池之间的生物处理技术,即在生物接触氧化池内装填一定数量的生物膜载体,利用生长在载体上的生物膜和充分供应的氧气,通过生物氧化作用,将废水中的污染物氧化分解,达到废水浄化目的。生物接触氧化法兼有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的优点,该エ艺具有高效节能、占地面积小、耐冲击负荷、运行管理方便等特点,自出现以来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重视,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的污水处理系统。生物膜载体作为微生物赖以栖息的场所,是生物接触氧化法的核心部分,其性能优劣直接决定着工艺的处理效果和投资效益。通常,生物接触氧化法使用的悬浮载体密度 接近于水,使用时直接放置与生物接触氧化池中,微生物在载体表面生长,形成一层复杂的生物膜,在曝气时载体固定或者悬浮于水中,使膜、液、气三相充分接触,从而使得污染物质快速降解。生物接触氧化法的生物膜载体形状一般为环状或立体球形等,形状规则,空隙率大,比表面积从几百到几千不等。载体多采用聚烯烃类(如聚こ烯、聚丙烯)及其改性材料、聚氯こ烯及其改性材料、聚氨酯泡沫等塑料制成。目前,生物载体主要有固定式载体、悬挂式载体(软性、半软性、组合式载体)、悬浮载体及新型生物载体等。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这些载体在挂膜速度、挂膜量及膜与载体的紧密度方面存在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ー种生物膜载体,该生物膜载体该生物膜载体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良好的挂膜性能。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ー种生物膜载体,其中,该生物膜载体包括柱状的外管体、设置在所述外管体内且与该外管体共中心轴线的正棱柱面和设置在所述外管体和正棱柱面之间的翅片,该外管体的高度为H,该翅片的外侧边与所述外管体的内壁相连,内侧边与所述正棱柱面的棱相连,所述翅片的外侧边距离所述中心轴线的距离为R,相邻的所述翅片之间的所述外管体形成为半径小于R且向外突出的弧面。优选地,所述中心轴线位于所述翅片所在的平面上。优选地,所述正棱柱面的横截面为正九边形。优选地,所述翅片为9个。优选地,所述外管体和/或正棱柱面的内壁和/或外壁为波纹状表面或具有突起的表面。 优选地,所述翅片的表面为波纹状表面或具有突起的表面。优选地,所述正棱柱面为光滑表面或具有突起的表面。优选地,所述外管体、正棱柱面和翅片的厚度为0. 05mm-3mm。优选地,H/2R为 0.2-4。优选地,所述正棱柱面的外接圆半径为r, r/R为0. 1-0. 7。优选地,所述生物膜载体的比重为0. 90-0. 99。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生物膜载体包括柱状的外管体和设置在外管体之内的翅片,分隔翅片将外管体内分隔为多个空间,短翅片设置在分隔翅片之间。该生物膜载体的优点对生物反应池内的水力冲击具有良好的缓冲作用,使载体表面的生物膜不易流失;具有较大的空隙率和良好的通气性能和过水性能,使得载体内部不易堵塞或结团;増大了生物膜载体的比表面积,加大了单位体积载体的微生物负载量,提高了生物反应池的容积负荷;为不同种群的微生物提供不同的附着空间,形成不同的生化反应功能区;结构相对简单,生产成本较低。本技术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ー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I是本技术优选实施方式的生物膜载体的截面图;图2是本技术优选实施方式的生物膜载体的侧视图。附图标记说明I外管体2正棱柱面3 翅片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在本技术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内、外”通常是指本技术的生物膜载体的圆柱面所围的空间的内部和外部。本技术提供ー种生物膜载体,其中,该生物膜载体包括柱状的外管体I、设置在所述外管体I内且与该外管体I共中心轴线的正棱柱面2和设置在所述外管体I和正棱柱面2之间的翅片3,该外管体I的高度为H,该翅片3的外侧边与所述外管体I的内壁相连,内侧边与所述正棱柱面2的棱相连,所述翅片3的外侧边距离所述中心轴线的距离为R,相邻的所述翅片之间的所述外管体I形成为半径小于R且向外突出的弧面。在本技术的生物膜载体中,外管体I之内设置有与该外管体I共中心轴线的正棱柱面2,在外管体I和正棱柱面2之间连接有翅片3。这样,外管体I之内的空间就被正棱柱面2和翅片3共同分割为多个相互分离的小空间,从而为不同种群的微生物提供不同的附着空间,形成不同的生化反应功能区。其中,翅片3的外侧边与外管体I的内壁相连,内侧边与正棱柱面2的棱相连,并且外侧边距离外管体I的中心轴线的距离为R,即翅片3的外侧边位于底面半径为R的圆柱面上,并且外管体I的内壁至少有一部分位于该底面半径为R的圆柱面上。也就是说,本技术的生物膜载体的外管体I优选地形成一个花朵形的柱状管体,而对翅片3的形状并不加以限制,即可以采用平面的形状也可以采用其他形状例如弧面。本技术的生物膜载体的外管体I、正棱柱面2和翅片3共同围成多个空间。这样的结构具有较大的空隙率,便于流体流过生物膜载体,提高通气性能和过水性能,从而使得载体内部不易堵塞或结团。而且这样的结构对生物反应池内的水的冲击具有良好的缓冲作用,从而保护该生物膜载体使其不易流失。并且,翅片的设置使得生物膜载体的比表面积増大,提高了単位体积载体的微生物负载量,提高了生物反应池的容积负载。其中,翅片3将外管体I和正棱柱面2所围的空间分成了若干相互分隔的小空间,因此为不同种群的微生物提供不同的附着空间,形成不同的生化反应功能区。另外,本技术的生物膜载体的结构简单,生产成本较低。优选地,所述中心轴线位于所述翅片3所在的平面上。在本优选实施方式中,如图I所示,翅片为平面形状,翅片所在的平面经过外管体I的中心轴线,也就是说翅片的外侧边围绕外管体I和正棱柱面2共同的中心轴线设置在半径为R的圆柱面上,而且翅片的内侧边与正棱柱面2的棱相连,这样各个翅片沿该圆柱面的径向方向设置。这样能够将外管体I和正棱柱面2所围成的空间划分为多个不同的生化反应功能区,而又不会影响生物膜载体的通气和过水性能。优选地,所述正棱柱面2的横截面为正九边形。优选地,所述翅片3为9个。如图I所示,该正棱柱面2优选为正九棱柱面,因此翅片3的外侧边将外管体I和正棱柱面2所围的空间沿周向平均划分为九个相互分隔的空间。当然,本技术对于正棱柱面2的棱边数量和翅片3的数量及设置形式并不加以限制,根据实际应用的需要,该正棱柱面2的棱边也可以为其他数量,而且翅片3的数量也不需要与正棱柱面2的棱边的数量相等,翅片3可以有规律地间隔或者无规律地设置以连接正棱柱面2的棱边和外管体I。优选地,所述外管体I和/或正棱柱面2的内壁和/或外壁为波纹状表面或具有突起的表面。优选地,所述正棱柱面2为光滑表面或具有突起的表面。优选地,所述翅片3的表面为波纹状表面或具有突起的表面。在本技术的生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生物膜载体,其特征在于,该生物膜载体包括柱状的外管体(I)、设置在所述外管体(I)内且与该外管体(I)共中心轴线的正棱柱面(2)和设置在所述外管体(I)和正棱柱面(2)之间的翅片(3),该外管体(I)的高度为H,该翅片(3)的外侧边与所述外管体(I)的内壁相连,内侧边与所述正棱柱面⑵的棱相连,所述翅片⑶的外侧边距离所述中心轴线的距离为R,相邻的所述翅片之间的所述外管体(I)形成为半径小于R且向外突出的弧面。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生物膜载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轴线位于所述翅片(3)所在的平面上。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生物膜载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棱柱面(2)的横截面为正九边形。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生物膜载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翅片(3)为9个。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生物膜载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桑军强马欣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